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4018)
报纸(3757)
学位论文(375)
图书(209)
会议论文(133)
视频(54)
图片(6)
按栏目分组
甲午人物 (3938)
战争概览 (2569)
历史研究 (1481)
史料集锦 (385)
重要战役 (179)
按年份分组
2006(192)
2005(188)
2004(183)
2001(114)
2000(97)
1999(99)
1995(171)
1994(283)
1993(81)
1991(63)
按来源分组
其它(8552)
邓世昌纪念馆在创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方面的初步探索
作者:孙穗芝 曾旅湘  年份:2001 期刊类型 :会议论文
描述:主义教育基地建设方面的初步认识和经验,整理出来供大家参考和探讨。
中日甲午黄海海战是世界近代化舰队的首次海战
作者:骆地  年份:1994 期刊类型 :会议论文
描述:中日甲午黄海海战是世界近代化舰队的首次海战
黄海海战“松岛”舰受击新证
作者:冷绣锦  年份:2004 期刊类型 :会议论文
描述:1894年9月17日,在大鹿岛海域,中日海军主力进行的黄海海战规模之大、时间之久、战斗之激烈,是世界海战史上罕见的。中外学者对此次海战整理出版的史料甚多,研究成果也很显著,惟有些问题的结论值得商榷。日本联合舰队旗舰松岛舰究竟被北洋舰队哪几艘击伤就是其中之一。
“甲午战争研究资料中心”成立
作者:苏爱荣  年份:2000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战争研究  资料中心  甲午战争  博物馆陈列  国家图书馆  北洋海军  藏书建设  爱国主义教育  图书馆馆长  复本图书 
描述:1999年10月19日,国家图书馆与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共建“甲午战争研究资料中心”协议签字、挂牌揭彩仪式在山东威海举行。我馆党委书记、副馆长周和平,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馆长戚俊杰,分别代表两馆在合作协议上签字。周和平同志与威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戚遵烈共同为“甲午?..
李鸿章和甲午战争前后的铁路建设──兼论洋务运动在甲午战后的新发展
作者:余明侠  年份:1994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鸿章  洋务运动  甲午战争前  甲午战后  张之洞  铁路建设  中国铁路  修建铁路  甲午战前  洋务企业 
描述:路的愿望更为迫切,并提出通过修路发展经济,建议提高关税、筹借外债、征集商段解决修路经费问题。在李鸿章的密切关注下,甲午战后,铁路修建成为清政府的一项“实政”。由此,并针对史学界存在的“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彻底破产”的观点,作者从各个方面进行考察论证,提出洋务运动并未因甲午之战失败而彻底破产,相反,因受甲午战争的刺激,获得更为广泛的发展的观点。
抚今追昔 放眼未来——纪念甲午战争一百周年
作者:于晓静 佟吉仑  年份:1994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日两国  甲午战争  日本军国主义  一百周年  日本侵略者  侵略中国  中日关系史  日本帝国主义  邓小平同志  大连市 
描述:《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收录了邓小平同志同来访的日本友人的11篇谈话,在这些篇章以及其他篇章中,邓小平同志关于中日关系有一系列极为重要的论述。这些论述对于我们认识中日两国关系的历史和现状,指导中日两国关系的发展,有着十分重大的意
甲午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比较
作者:范德伟 庄兴城  年份:2003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甲午战争  朝鲜战争  抗美援朝战争  民族复兴 
描述: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及其相互间的双边和多边关系,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甲午战争中的翁同龢
作者:张凤翔  年份:1994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甲午战争  翁同龢  李鸿章  中日战争  黄海海战  北洋海军  内蒙古大学  清政府  户部尚书  翁氏 
描述:甲午战争中的翁同龢翁同(字声甫,号叔平,晚号松禅,江苏常熟人,咸丰状元)是光绪的师傅,历任刑、工、户部尚书。1894年11月中日战事正酣之际,受命入值军机,会同商办军务,直接参与清政府对日和战的最高决策。翁氏倡言主战,是帝党的领袖和核心人物。然细察其...
浅析甲午战争后华北农民与集市功能的变化
作者:袁钰  年份:2000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甲午战争  农民  华北  集市功能 
描述:甲午战争后 ,华北集市功能增添了新的内容。在众多的推动因素中 ,农民的参与引人注目。正是由于农民生产和生活方面发生的变化 ,使华北集市的功能有了新的发展 ,表现在交易功能的加强和成为联接农民和国内外市场的纽带两个方面
甲午战争对科举制度的撞击
作者:曾凡炎  年份:2000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甲午战争  《马关条约》  康有为  科举制度 
描述:甲午战争表明 ,科举制度不能御敌保国 ,已失去其育才造士、任官御侮的作用。康有为严厉批判科举制度 ,提出改革主张。时代前进的潮流终将淘汰腐朽的科举制度 ,进而创建新的育人选官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