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4018)
报纸(3757)
学位论文(375)
图书(209)
会议论文(133)
视频(54)
图片(6)
按栏目分组
甲午人物 (3938)
战争概览 (2569)
历史研究 (1481)
史料集锦 (385)
重要战役 (179)
按年份分组
2006(192)
2005(188)
2004(183)
2001(114)
2000(97)
1999(99)
1995(171)
1994(283)
1993(81)
1991(63)
按来源分组
其它(8552)
张之洞与甲午战争
作者:刘振华  年份:2014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张之洞  甲午战争 
描述:张之洞与甲午战争
北洋海军覆灭的原因
作者:高轶鹏  年份:2008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甲午战争  北洋舰队  软实力 
描述:的原因做深层次的分析。经过研究,本文决定将集中地从北洋海军的“软实力”方面入手,分析甲午海战失败的原因。从军事软实力视角审视,北洋舰队存在着传统政治经济体制、建军思路、组建过程、指挥体制与组织体制等弊端直接导致了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悲剧性结局。因此,有必要结合当前实际情况对我国海军现代化建设提供理论借鉴和经验总结。
宋庆述论
作者:孔凡涛  年份:2008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宋庆  镇压  防务建设  甲午战争 
描述:分。首先,论述了在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起义爆发后,宋庆被清政府招募前往前线镇压农民军。宋庆从此步入仕途。在他早期的军事活动中,他率军在镇压捻军起义、陕甘农民起义中功劳卓著,得到清政府的赏识和重用。其次,论述在甲午战争前后宋庆在国难当头之际受命率军开赴辽东边境,在辽东进行防御建设,如部署防军、进行训练、扩充军队等。日军侵入中国境内后,宋庆以年迈身躯又率领清军在前线一边部署防线,一边率军发动几次对日军的反击战,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战后,他又率军在辽东一带接收日军占领区,并进行布防。最后,论述了义和团运动爆发后,宋庆为维护清政府的统治在京津一带率军抵抗八国联军的侵略。同时,当义和团的活动损害了清政府的利益时,宋庆率军又对其镇压。最后结语部分,主要是对宋庆个人展开个性评价。本文在充分运用历史文献史料的基...
甲午战争前后捐纳舆论之考察
作者:肖守库  年份:2004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甲午战争前后  捐纳  舆论 
描述:作过一些探讨,但对捐纳舆论尚无专门研究。有鉴于此,本文仅对甲午战争前后的捐纳舆论加以考察,以期有抛砖引玉之效。 本文前言概括有关清代捐纳问题的研究状况,指出以甲午战争前后的捐纳舆论作为研究内容的理由和目的。正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论述甲午战争前后捐纳舆论的宏观情势。首先说明行捐之论、变捐之论和停捐之论已形成并存的格局,之后又论证停捐之论逐渐发展为舆论主流的态势。 第二部分主要介绍停捐之论的具体主张和分析持论者的不同动机。论者或者只要求停捐州县;或仅吁请停捐道府州县,其余各项不妨暂留;或进而主张停大捐,留常捐;或特别强调大捐、常捐俱罢,应仿古代鬻民爵之法。而各自动机或期以余下实官捐项补苴财用,或意于疏通和澄清正途,或欲为行新政、改官制铺平道路。 第三部分主要考察停...
甲午战争中日伤亡比较分析
作者:王者祥  年份:2008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甲午战争  伤亡  比较  分析 
描述:,争取加深人们的认识:正是清军的战争系统(包括战略战术、军人素质、武器装备、海陆协同等)故障导致了大量的人员伤亡,由此影响了后续战役的推进,从而导致了战争的失败,而日军除有限的正常战斗伤亡外,非战斗伤亡巨大,反映了作为侵略者的急功近利和不可一世。清军作战的无能和不可救药与日军作战的投机与狂妄嚣张形成了鲜明对照,由此昭示了战争的最后结局和清王朝的终极命运。
1895-1900年间日本对华政策演变研究
作者:唐奇芳  年份:2006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甲午战争  义和团事件  日本对华政策 
描述:绕朝鲜问题的博弈中,日本处于与中国对等的地位、甚至占有相对的主动权。日本对华政策的制定属于主动前瞻模式。在第二阶段中,日本在东亚侵略扩张活动中所遇到的主要矛盾变成和其他同样在中国进行侵略的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三国干涉还辽及其以后,日本在与西方列强围绕中国问题的博弈中处于被动地位,它的对华政策与其说是按预定的计划来发展的,毋宁说是对形势发展的回应,日本对华政策的制定变成了被动反应模式。日本利用镇压义和团时间的出兵机会,获得了与西方列强在争夺中国中的“对等地位”,日本对华政策的制定又变回主动前瞻模式,明确地提出了对华政策的纲领。从甲午战争到义和团事件之间,日本对华政策发生上述演变的原因主要在于以下三个:第一,根本的原因在于日本国力的增强;第二,东亚国际关系形势的发展为日本提供了有利的机会;第三,日本政府具有充分利用机会的策略技巧。日本与西方列强在侵略中国上的矛盾的主要在于日本对华独占性侵略扩张目标与西方列强争夺中国这一现实情况之间的矛盾。如何处理这个矛盾是日本对华政策制定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从甲午战争到义和团事件之间,日本对华政策的演变过程,就是日本政府探索在西方列强争夺甚至瓜分中国的情况下,如何实现对华独占性侵略扩张目标的过程。本文的目的就是通过对甲午战争到义和团事件期间日本对华政策的形成和演变过程的分析,寻找日本如何处理上述矛盾、推动对华侵略扩张的轨迹,并力图探究其背后的动因。本文在整体的研究方法上采取政治学方法和历史学方法的结合。政治学方法主要是指从政策制定的角度来分析日本对华政策的发展及其动因,历史学方法主要指利用第一手史料,对从甲午战争到义和团事件的日本对华政策发展进行连续性的整理。在分析日本对华政策的制定时,本文还引入了一些博弈论和管理学的概念。如果本文能够稍微具有启发和创新意义,可能出现在以下三点:第一,从政策制定模式的角度来考察从甲午战争到义和团事件期间的日本对华政策的演变过程。本文力图对从甲午战争到义和团事件期间的日本对华政策演变过程进行一个连贯性的总结和阐述。第二,强调义和团事件在日本对华政策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日本政府在义和团事件中明确提出对华政策的纲领,这在甲午战争后是第一次,可以看作日本在帝国主义阶段对华政策初步确定的标志。第三,重估戊戌变法在日本对华政策上的影响。与戊戌政变直接相联系的日本对华政策思想中“脱亚主义”和“亚洲主义”两条路线的合流,是日俄战争后逐渐成为日本对华侵略政策指导思想的“大亚细亚主义”的开端之一,对日本对华政策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清末海军重建中后勤理论研讨的若干问题(1895至1911)
作者:林锦坤  年份:2005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甲午战争  后勤人才教育  医疗  船坞  军工生产  日俄战争  军港建设  海上测量  海军基础  海军后勤 
描述: 另一方面,甲午后国防危机转变为民族国家危机,在一连串的侵略中,沿海良港不但被瓜分,而国家主权亦被列强所剥夺,中国已沦为列强的半殖民地。在这国家危机当中,稍有重建的海军仍阻止不了列强的海上侵略,而在面对八国联军的入侵及日俄战争中的保卫中立上,也显得无能为力。适逢此时,海权论传入及列强海上竞争升级,海军对于国防及国家生存发展的重要性开始被国人重视。 在这样的情况下,海军重建被赋予新的内涵:必须顾及当前的战略形势及国家发展需要,在这些目标下,海军重建须包括全方位重建发展。而海军后勤的理论研讨工作也在这种环境下展开。 清末海军重建议论中海军后勤理论的研讨主要环绕以下的问题:如何重建后勤,达到强化海军,顺应新的战略要求的目标。例如,在海上测量方面,国人要求加强海上测量工作以制作海图,供应海军新任务之用。另一方面,海上测量工作的加强亦是为海军后勤设施的兴建作好选址等的先期工作;在建设新海军港方面,国人要求顺应新形势,建设新军港;在军工生产改良上,国人在新角度上指出其重要性并要求透过多种方法提高独立生产能力;在维修能力方面,国人对船坞的建设有相当多的研究,并提出重组及建设新船坞,作为维修的重要依据。另外,研讨还包括医疗及后勤人才培育等。 值得留意的是,当时的海军后勤理论其实是受重视的,这由清政府及海军当局曾付出实质行动去实现它可以看出,其主要手段包括在行政制度上重视对后勤的管理,透过各种计划落实后勤建议,也制定后勤规章制度。而更重要的是,海军当局更透过资源调整、增加经费及其它实际措施来令后勤得到改善。而透过实例,我们也可观察到海军后勤有所改善。 当然,我们须留意当时海军后勤理论最终无法实现,民国后更见倒退, 这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讨论参与者及实行者都只透过报章杂志接触到后勤知识,故在认识上其实未能进一步深入,也遗漏很多内容,当中部份是海军后勤的核心问题之一,例如海军后勤部们的管理运作、如何达到有效监督等,都没有明确的提出;而部份海军高层对后勤认识未够全面,在决策上更做出有违后勤原则的决定。 更大的损害是:海军后勤理论的研讨是建基于顺应环境限制,在容许范围内进行海军后勤建设,然而当时在财力还是工业能力上,其实还未「达标」,难以有效支持落实建议;而民国乱局更严重打击后勤理论的落实。另外,外国势力也成为阻挠海军后勤理论落实及发展的「力量」。在多重限制打压下,后勤理论难以进一步实践,往日成果也被抵消。 当时海军后勤理论的发展,其实是近代军事思想发展史中一个里程碑,这是因为在议论中,国人不但脱离自鸦片战争以来的「唯武器论」,开始理解到近代战争当中充份准备的重要性,同时更以更为全面的角度去分析军事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当时海军后勤理论亦开始变得系统化,开始将各后勤问题纳入一个系统中分析,并视之为海军的「重要基础」,并努力实践有关的思想。可以说,透过海军后勤理论的研讨及其实践,当时国人军事思想已开始和近代军事思想及军事原则接轨。这在近代军事思想发展史当中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孙毓汶研究
作者:田花磊  年份:2009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孙毓汶  甲午战争  马关条约  晚清政局 
描述:先对孙毓汶做简要的介绍,然后概括综述目前专家学者对孙毓汶研究的成果,最后介绍笔者对孙毓汶进行研究的意义。正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简单介绍孙毓汶的家族背景。第二部分,孙毓汶的政治路线。第三部分,孙毓汶在政治场上纵横捭阖。文章最后一部分对孙毓汶做简要的评价。对于孙毓汶这样一个人物,笔者查阅有关记录清朝人物的传记史料后,发现关于他的资料很不充分,也难以找到有关他的系统性研究著作及论文。因此笔者希望通过这次毕业论文的撰写能对孙毓汶的政治生活有系统地了解,力图对他的一生做出客观公允的评价。本文主要采用传统的史学方法,在占有相关史料及论文专著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通过论述人物来力图揭示晚清政局的派系分合与国际环境。
论甲午战争中清日陆军鏖战平壤
作者:杨岸昭  年份:2008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清朝  日本  朝鲜  甲午战争  平壤战役 
描述:鲜,为了达到出兵的目的,日本使用外交讹诈手段,怂恿中国出兵朝鲜助剿,并表明自己“并无他意”。清军在收到朝鲜政府的请兵公文后派兵入朝助剿。而日本虽未受到朝鲜政府的请求,却以保护使馆商民为借口,不顾朝鲜政府的反对和阻拦,也强行派兵入朝。 当中日派兵进入朝鲜后,朝鲜甲午农民起义军已同朝鲜政府达成协议,起义得到了平息,而当时中日军队仍驻在朝鲜,尤其是日本仍在陆续向朝鲜增兵。朝鲜统治者感到日本居心叵测,以为只要清朝撤兵,日本便再无理由驻扎朝鲜,便请求中国撤兵。中国见起义得到平息,也准备撤兵回国,便答应朝鲜同日本商量共同撤军。但日本却不同意撤军,反而继续增兵朝鲜。围绕撤兵问题,中日双方展开了多次交涉,但日方以各种理由拒绝,并于6月22日向清政府发出了“第一次绝交书”。 日本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提出清日“共同改革朝...
德富苏峰之中国认识及其时代背景
作者:叶紘麟  年份:2014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德富苏峰  日本  中国  明治维新  日清战争  大东亚战争  近代化  亚细亚主义  平民主义 
描述:認識中國的方式有別於歐美對於中國的認識,除了以近代化的觀察角度之外,還有浪漫主義的視角,以及將中國視為戰略夥伴的角度,而近代化的視野又常常與社會主義的視角交互出現。不過以上的觀察視角,都與觀察者對日本的國家定位與對國際局勢的認識,以及日本當時的國家政策息息相關;而觀察者的視角也常因為重大事件的發生,而出現不同的轉折。

見證明治維新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德富蘇峰,就是日本近代史的最佳見證者。德富蘇峰除了長期從事政治工作與新聞工作外,也有多變的政治思想與政治觀察角度,以及對於日本發展的熱切期盼,是日本近代史最難以了解的人物之一。也由於德富蘇峰除了長期觀察中國之外,也曾經兩度前往中國,除了實地考察之外,也與中國的政要與思想家有互動與往來。其中國認識也因此具有時代的代表性。

本文以德富蘇峰之著作為文本,並以蘇峰之生平與當時日本國內外時代背景為輔,對於德富蘇峰之中國認識進行勾勒;除了將蘇峰之中國認識與當代思想家與觀察者進行比較與分析之外,並重新詮釋蘇峰之政治思想,體現其政治思想與政治行動之一致性,同時也重新解釋日本之國家發展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