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学位论文(9)
期刊文章(9)
会议论文(2)
按栏目分组
甲午人物 (8)
历史研究 (6)
战争概览 (4)
重要战役 (2)
按年份分组
2010(1)
2008(4)
2004(1)
2002(2)
2000(1)
1998(1)
1992(1)
1991(1)
1989(1)
1987(1)
按来源分组
其它(20)
国殇——从甲午战争至甲辰战争
作者:杨惠萍 穆景元 郑学元  年份:1997 期刊类型 :图书 关键词: 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 史料 
描述:国殇——从甲午战争至甲辰战争
雷颐出新书“正说”李鸿章
作者:暂无 年份:2008 期刊类型 :报纸
描述:雷颐出新书“正说”李鸿章
李鸿章与直隶教育
作者:张晓飞  年份:2010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李鸿章  直隶  文教  近代化  学堂 
描述:人,这些文人或是直接参与、或是被李鸿章荐举为直隶地方官而间接从事文教建设。李鸿章与他们保持了良好的关系,而且作为地方官的文人也能够尽职尽责,从而在客观上为直隶文教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人才保障。更重要的是李鸿章等人的文教观念正处于由传统到近代的转型时期,主要表现在:一、兼通汉宋,以义理之学为先。这一观念由曾国藩提出,而主要体现于他的《劝学篇示直隶士子》一文中,因而在直隶文教方面产生了很大影响。二、突出实学,改革科举制度。突出实学是对科举制度的偏离,而李鸿章、吴汝纶等人则直接提出了改革科举甚至废除科举的主张,李鸿章最初是指斥章句试帖,主张改革科举制度,也曾有过废除科举的言论,但他的基本观点是变通。吴汝纶抨击科举制度较晚,但其主张却极其鲜明,即废除科举。三、讲求西学,培养新式人才。由于对科举制度弊端有充分的认识,李鸿章、吴汝纶等人大力倡导西学,以图培养适应于时代需要的人才。这些文教思想虽然不能严格区分先后,但却体现了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化,况且它们都曾在直隶的文教建设方面得到具体运用,从而为直隶学风的转变奠定了思想基础。第二部分则是对新式学堂教育的论证。李鸿章的学堂教育思想开始形成于同治二年(1863年)的《请设外国语言文字学馆折》,而在同治十三年(1874年)的《筹议海防折》中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李鸿章在直隶建立的军事学堂和军事技术学堂是他学堂教育思想的具体实践,这些学堂在学生的招收、教师的选聘、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都具有更加明显的近代属性,成为直隶近代学校的萌芽,正如现代人所说:“洋务运动虽然成效不佳,但在此期间培养的一批新式人才对祖国作出的贡献,却是不可磨灭的。他们中许多人被李鸿章招到直隶和北洋任职,在直隶早期近代化过程中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对李鸿章及其幕僚在直隶进行文化教育建设的研究,揭示了他们在直隶文教近代化方面所起到的促进作用,文章的结论是:李鸿章是清末直隶文教发展的推动者,他直接促成了直隶文教近代化的开端。
李鸿章的社会整合与控制思想研究
作者:田淑芳  年份:2013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李鸿章  社会整合  社会控制  社会建设 
描述:的儒学教育,因而儒家思想文化中的“忧患意识”、“经世致用”的价值取向与“以和为贵”的处事原则是其社会整合与控制思想的文化基因。而在与西方接触交涉的过程中,李鸿章又意识到中国处于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学习西方当属救国之急务。于是,李鸿章在维护中国传统文化与学习西方先进文明之间、在因循守旧与立志革新之间徘徊游走,从社会制度、社会组织和价值观念等层面提出了整合方案,并付诸实践。在社会制度层面,李鸿章提出“中体西用,道器兼备”,坚持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制度的主体地位,认为中学可以“治人心”,具有精神价值;而西学可以“应世事”,具有物质价值,论证中国的传统文化可以通过采纳西学、兼容并蓄的方式,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这一思想有效地减少了改革的阻力、维护了民族尊严,能够防止社会迅速解体。在社会组织层面,李鸿章提出“团、练合一,守望相助”。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李鸿章回到家乡安徽,基于乡邻、亲族、门生故旧等地缘、血缘和业缘关系,努力发展团练,一方面对广大民众进行教育,使其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不敢藏留匪患;另一方面,组织军事训练,共同抵御外敌,形成了一支整齐可用的团练势力,对于维护安徽乃至整个清王朝的社会秩序都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在价值观念层面,李鸿章提出“改革科举,兴学育才”。一方面维护科举制度在形成价值认同、促进社会流动等方面发挥的社会整合作用,另一方面,改革科举制所带来的人才禁锢等种种弊端,努力变革考试功令,兴办新式学堂,派遣幼童出国,引导有志之士明习洋务,使科技强国的理念深入人心,开拓了人们的视野,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从而在价值观念层面实现一定程度的社会整合与控制。与身处同一时代的康有为相比,李鸿章社会改革的步伐更加平稳缓慢,他的社会整合与控制思想更加务求实效。当然,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李鸿章社会整合与控制思想存在缺陷和不足,其根本目的亦是在于维护晚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但是,李鸿章的种种努力一定程度上维持了社会的运行与发展,延缓了中国殖民地化的进程,开启了中国近代化发展的道路,对当前的社会建设也存在一些有益的参考。
英国福公司的“影子股东”李鸿章
作者:雪儿 简思  年份:2008 期刊类型 :报纸
描述:英国福公司的“影子股东”李鸿章
日本近代货币制度的确立与甲午战争赔款
作者:周爱萍  年份:1996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货币制度  甲午战争  不兑换纸币  日本经济  货币金融制度  金本位制  中央银行  清政府  国际金融市场  银行券 
描述:日本近代货币制度的确立与甲午战争赔款
甲午战争时期的天津《直报》及其对战后的舆论导向
作者:徐建平  年份:2004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甲午战争  《直报》  社会舆论  清政府  《万国公法》 
描述:心,还强烈抨击清政府的腐败和
甲午前二十余年间李鸿章对朝鲜的措置
作者:高娟  年份:2012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李鸿章  朝鲜  宗藩关系  危机  措置 
描述:甲午前二十余年间李鸿章对朝鲜的措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