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1084)
报纸(370)
学位论文(116)
会议论文(25)
图书(21)
按栏目分组
战争概览 (1416)
甲午人物 (149)
历史研究 (49)
重要战役 (2)
按年份分组
2013(96)
2012(192)
2011(133)
2010(99)
2009(97)
2008(80)
2007(57)
2005(55)
2004(46)
2002(31)
按来源分组
其它(1616)
洋务运动以反动的一面为主的观点不能成立
作者:陈明望  年份:1990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洋务运动  洋务派  反帝反封建  近代资本主义  近代化  开中  反洋教斗争  两条路线  进步运动  资本主义化 
描述:是服从于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的一个运动。③但另一方面,认为长达30多年的洋务运动,从其本质上来考察,从其主导方面来、并不是一个进步运动。④那么为什么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技术发展
作者:吴熙敬  年份:1984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第二次世界大战  造船厂  技术发展史  横须贺  英国  二次大战  兵工厂  军事工业  明治政府  海军工厂 
描述:第二个时期是从大正(1912—1925)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经济和科学技术走向军国主义化的畸形发展时期。第三个时期是二次大战后至七十年代中期,日本国民经济赢得了高速发展,也就是实现了工业现代化的第二次远航时期。第四个时期是从八十年代开始,以“科学技术立国”为国策,开始第三次远航。本文专论第一个时期。
一部颇有新意的专著《明治维新》
作者:立明  年份:1990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日本明治维新  著者  资本主义  发展过程  唯物史观  政权  具体表现  近代教育  情报中心  专著 
描述:,
学习“洋务运动”的一点体会
作者:申玉军  年份:2011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洋务运动  学习  中国历史  甲午战争  近代化  近代史  洋务派  事务 
描述:,作为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一直受到许多争论。洋务运动可谓中国近代化的第一炮,可是这第一炮并没有放响,基本上是失败了,没有把中国改变成为独立的近代资本主义社会。所以对于这场运动一直是褒贬不一的。我只是一个大一
洋务运动“求富”企业图谱
作者:天崖  年份:2011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洋务运动  图谱  企业  求富  机械制造  军事工业  安庆  曾国藩 
描述:1861年,曾国藩在安庆创设的制造近代武器的军事工业,也是洋务派创办的仿制西式武器的第一个军事工业。主要制造子弹、火药、炸炮等。“内”,表示这个军械所属于安庆军内的设置。1864年,清军攻陷南京后,该厂由安庆迁到南京,改名为金陵机械制造局。
论近代日本、朝鲜两国的社会变革:以日本明治维新与朝鲜甲申政变之比较为中心
作者:姜秀玉  年份:2013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明治维新  甲申政变  社会变革  近代化 
描述:的改革为手段,试图发展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同时,也能发现两国进行改革的斗争路线和手段、变革领导集团的实力、两国的文化特点却不尽相同。两国变革成败的历史必然性也寓于其中。
浅析洋务运动对中华民族复兴的启示
作者:杨招贵  年份:2010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洋务运动  中国现代化启示 
描述: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革命和运动,对中国历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从经济、军事、教育和政治等四个方面阐述了它的影响、作用以及对我们21世纪进行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启示。
运用多元材料 重构历史认识:《洋务运动》的教学设计及实践反思
作者:李小萍  年份:2011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洋务运动  实践反思  教学设计  历史认识  材料  中国近代化  重构  高三学生 
描述:战”“历史反思”“继续应战”四个环节引领学生认识洋务运动:通过材料,分析洋务运动的背景和影响;借助材料呈现的不同观点,多维度评价洋务运动;通过联系与对比,认识中国近代在挑战和应战中器物之变到制度之变
大视野 张之洞:洋务运动的人才战略家
作者:壬宏甲  年份:2010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标志。然而,今日之繁荣却始于“洋务运动”之芽,从这个角度明鉴悲壮洋务运动的“人才战略”对一个民族来说意义深远。 张之洞1 889年52岁任湖广总督,主持兴建汉阳铁厂,五年建成,所建汉阳铁厂
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运动的区别和联系
作者:邱丽娟 欧阳莎  年份:2011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区别  联系 
描述:本文重点分析了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运动的区别于联系,认为维新派与洋务派没有积怨和不可调和的矛盾, 相反, 却引为同路人。另一方面,对两运动提出了新的看法,重点分析了二者对现代化进程的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