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187)
学位论文(21)
报纸(17)
会议论文(8)
视频(5)
图书(4)
按栏目分组
战争概览 (103)
甲午人物 (79)
历史研究 (47)
史料集锦 (7)
重要战役 (6)
按年份分组
2013(14)
2011(18)
2010(11)
2009(22)
2007(6)
2005(7)
2004(6)
1998(4)
1994(11)
1982(3)
按来源分组
其它(242)
李鸿章大杂烩
作者:林克光  年份:2014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鸿章  唐人街  美国 
描述:光绪二十二年八月,李鸿章一行在美国受到了热情的接待,因此,李鸿章决定在纽约举办中式宴席答谢美国各界人士,并派人到唐人街置办酒食。
提督丁汝昌的悲剧
作者:〔日〕并木赖寿 赵成材摘译  年份:1984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提督丁汝昌的悲剧
甲午战争一百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
作者:戚俊杰 王记华  年份:1994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甲午战争  国际学术讨论会  一百周年  战争史研究  中共山东省委  反割台斗争  战争研究  国际关系  北洋海军  威海市 
描述:甲午战争一百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
三十年来曾国藩与洋务运动研究述要
作者:成赛军  年份:2009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曾国藩  洋务运动  中国近代化 
描述:改革开放以来,研究者对曾国藩所从事的洋务活动进行了深入探讨,既有共识,也有分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曾国藩洋务思想产生的原因;曾国藩兴办洋务的目的;曾国藩从事洋务的主要内容和成就;曾国藩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
沙俄在甲午战争中充当了什么角色
作者:米庆余  年份:1979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日甲午战争  沙皇俄国  朝鲜问题  日本政府  沙俄  中日战争  沙皇政府  帝国主义  公使  中日两国 
描述:煞这一历史问题的真相。本文试就这个问题进行初步探讨,有不当之处请读者批评指正。
甲午百年祭
作者:徐铎  年份:1995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金州  日本人  李鸿章  中日甲午战争  北洋舰队  山东莱阳  老百姓  日军  小城  风水先生 
描述:来,金州从来没有闹过水患天灾。为什么呢?据风水先生说,金州的
论太平天国对洋务运动的激发
作者:高路  年份:1992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镇压太平天国  洋务运动  清政府  太平天国运动  太平军  近代中国  洋务活动  中国近代化  西方传教士  西方列强 
描述:文化的交流中,太平天国开始是处于先进于清政府的地位。但是为什么太平天国没有成为近代中国洋务活动的主持者?终极原因是在于农民无法克服小生产者的弱点,不能建立长期的巩固的政权。太平天国因悲壮的失败而中止了在近代化道路上的跋涉,从而也使中国近代化开始的一个偶然机会丧失了。简又文先生曾说:“倘太平不亡,仁玕政策得行,则中国科学物质之建设,亦即所谓‘现代化’必提早一百年。”此语不无道理。虽然如此,但太平天国却激发了清政府进行
我对洋务运动的一些看法
作者:史澍  年份:1980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洋务运动  西方资本主义  近代中国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十九世纪  中国传统  六十年代  中国人民  半殖民地化  封建统治 
描述: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由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的刺激,中国的一部分带有资本主义倾向的封建官僚,利用政权的力量,自上而下地倡导了一次以仿效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中心,以“图强”、“求富”为目的
全面评价历史人物原则试探
作者:肖宏发  年份:1994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评价历史人物  全面评价  李鸿章  评价标准  历史主义原则  左宗棠  马克思主义史学  客观效果  资产阶级  陈独秀 
描述:产力的发展。因为人类社会在由低级到高级的必然发展趋势中,首先表现为物质生产活动,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社会的发展过程也就是生产关系不断地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过程。所以,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前进最活跃的因素,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列宁全集第13卷第223页)。历史上的人物,其言行或思想只要顺应这一必然趋势,推动社会的发展,就该肯定;反之,逆历史潮流,阻碍社会的发展,就该否定。关于这一正确评价标准,在我国当代史学界是早已得到一致认同了的。不过,历史上的人物各种各样、千差万别,情况复杂,对他们每一个人进行具体的评价,单用一个正确标准去套是不够准确的,因为历史人物并不象“1+1=2”的数学运算那么简单。因此,要想做到既全面、又实事求是地评价历史人物,还必须坚持一些最基本的评价原则。
甲午战争后的中朝关系
作者:尤淑君  年份:2014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熙  《洪范十四条》  徐寿朋  《中韩通商条约》 
描述:交涉,但总理衙门只承认朝鲜自主,不派公使,不递国书,不与缔约.后来,光绪皇帝欲改革外交体制,遂无视总署的意见,主动承认韩国的平等地位.然而,从《中韩通商条约》的议约过程可见,中韩两国都反复强调其特殊关系,不惜牺牲商业利益也要确保政治上的合作,可知中韩两国虽切断了宗藩关系,却仍保有“名分秩序现”的文化体认,这成为甲午战后中朝关系的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