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5)
期刊文章(3)
学位论文(2)
图书(1)
按栏目分组
甲午人物 (7)
战争概览 (3)
历史研究 (1)
按年份分组
2013(1)
2012(1)
2009(1)
2008(1)
2005(1)
2004(3)
1997(1)
1982(1)
1931(1)
按来源分组
其它(11)
相关搜索词
相关关键词(TOPN)
钱文忠讲述李鸿章后人传奇
作者:暂无 年份:2011 期刊类型 :报纸
描述:钱文忠讲述李鸿章后人传奇
李鸿章缘何杀降
作者:钱铭盘  年份:2003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鸿章  太平天国  李秀成  十三年  苏州  投降  古今中外  道理  事理  武器 
描述:敌人放下武器投降了,也给了官做,却又毫不留情的杀光,此之谓杀降。古今中外都是被人唾骂的事。李鸿章是通晓事理的明白人,却也这样做了,而且私底下坦然承认,总有道理。清同治二年十月二十六日,即太平天国十三年十月二十四日,李鸿章因李秀成部将投
李鸿章栽树与袁世凯拔树
作者:武宝生  年份:2014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你们有谁能拔起这棵大树啊?”幕僚们纷纷摇头:“我们不是鲁智深!”袁世凯接着说:“鲁智深也拔不起这棵大树!但是,我有办法。
难忘“邓世昌”
作者:暂无 年份:2012 期刊类型 :报纸
描述:难忘“邓世昌”
从冈仓天心美术观考论其东洋文明论
作者:杨毓莹  年份:2014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冈仓天心  东洋  日本亚洲观  亚洲一体论  明治维新  近代化 
描述:及任美國波士頓美術館東洋部部長,持續努力發揚日本暨東洋美術之美。 岡倉天心一生所留下的著述不多,除其發表的美術評論外,共有四本著作,分別為『東洋的理想』(1903)、『東洋的覺醒』(寫於1902,發行於1938年)、『日本的覺醒』(1904)及『茶之書』(1906)。四本著作皆為他生涯後期著書,但維護東洋精神之信念,貫穿四書主軸,可謂系列之作。他對亞洲的論述,以一句「亞洲是一體的」(Asia is one),清楚點出其亞洲觀。這樣的亞洲一體論成為後人對他評論的要點。本論文從岡倉天心之美術評論和四本著作出發,以文獻探討方式並以明治時代為背景,回到岡倉天心論述之原點,理解他的文明觀,及他如何主張亞洲、日本、西洋之關係。
大连永恒的美
作者:骆驼  年份:2004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永恒的美  大连  甲午战争  森林公园  日俄战争  辽东半岛  苹果树  鸟叫声  旅顺口  中心区 
描述:天漫山遍野的樱花、梨花、槐花、苹果树花; 秋天红及黄、橙、绿五颜六色的果实挂满枝头。走进森林公园,感到无比玄妙,只有间或传来的鸟叫声,真的领略
一八七五~一八八一年海关购舰之研究
作者:洪子杰  年份:2014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赫德  海关  李鸿章  金登干  铁甲舰 
描述:社事件的刺激而有了第一筆訂單,原議採購鐵甲艦,卻因經費支絀
及清政府缺乏決心而改為訂購三、四百噸級的蚊船四艘。一八七八年日本新購三艘鐵甲艦自英國風光駛回,中國受此刺激而有第二筆訂單,仍然是四艘蚊船。第三筆訂單是英國最新發明的巡洋艦兩艘,是李鴻章為購買鐵甲艦做準備而產生。
第四筆訂單最特別,不全然是因為外患,而是因為內憂而產生。本文將在第五章中敘述這場一八七九年到一八八○年間的「己卯爭款案」,負責籌集海防經費的李鴻章,如何成功的反制地方督撫爭奪海防款項,而產生了第四筆的蚊船訂單。最後,以一八八二年中國出兵干預朝鮮壬午軍亂來肯定這四筆軍購案。中國之所以勇於出兵,就是擁有了這十三艘軍艦。
除了經費支絀,中國遲遲未買鐵甲艦的另一原因為赫德的反對。當時列強鐵甲艦正處於實驗期,許多造價高昂的鐵甲艦一完工就註定是失敗的產品。赫德的反對適使中國避免了浪費的投資。
试析李鸿章的“长生禄位”牌位
作者:杨国柱 阎建军 张士彬  年份:1997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鸿章  直隶总督  牌位  大学士  淮军公所  清政府  试析  镇压太平天国  卖国条约  北洋通商大臣 
描述:试析李鸿章的“长生禄位”牌位杨国柱阎建军张士彬1997年3月7日,在维修直隶总督署二堂后西小院清理地基时,距地表约40厘米处,发现了一通完整的直隶总督李鸿章的长生禄位牌位。牌位为青石料,牌身和牌座由一块石料刻成,整体雕刻手法为高浮雕,通高80、牌身高...
开拓广阔的历史空间与审美空间:论曾国藩的形象塑造
作者:龙长吟  年份:1995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曾国藩  审美空间  形象塑  中国传统文化  对立统一  儒家理想  湖湘文化  理学名臣  李鸿章  文化心理 
描述:开拓广阔的历史空间与审美空间:论曾国藩的形象塑造
“甲午战争以来的中日关系”学术研讨会在连举行
作者:暂无 年份:2014 期刊类型 :报纸
描述:“甲午战争以来的中日关系”学术研讨会在连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