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319)
期刊文章(273)
会议论文(14)
图书(14)
学位论文(13)
视频(9)
按栏目分组
战争概览 (453)
历史研究 (87)
甲午人物 (63)
史料集锦 (26)
重要战役 (13)
按年份分组
2014(157)
2013(54)
2012(51)
2011(54)
2008(50)
2006(12)
2004(12)
2000(5)
1999(6)
1992(15)
按来源分组
其它(642)
天津:“新洋务运动”:21世纪看滨海?
作者:尹生  年份:2008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洋务运动  滨海  天津  中国经济  经济增长模式  90年代  中国工业  80年代 
描述:的浦东之后,引导出一个“21世纪看滨海”的中国经济未来几十年的新神话? (共7页)
洋务运动与中国物质生活的近代化
作者:胡玉娟  年份:2009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近代化  洋务运动  物质生活  工业近代化  教育近代化  军事近代化 
描述: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的工业近代化、军事近代化和文化教育近代化,与此同时,洋务运动也推动了中国的交通近代化和通信近代化,对中国近代物质生活的变迁产生
民企财务的新洋务运动
作者:胡钰  年份:2008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财务创新  洋务运动  民企  融资问题  利润空间  民营企业  市场挑战  CFO 
描述:在当前融资问题凸显的情况下,民营企业前所未有地期望从财务创新中开掘到更大的利润空间,民企的CFO们也开始在巨大的市场挑战面前跃跃欲试,各显神通。
探析迟到的洋务运动
作者:喻维春 喻维莉  年份:2008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变革  阻碍  迟滞 
描述:1840年以后中国未能抓住时机进行改革,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才振作起来,进行洋务运动,就这样白白浪费掉二十年的光阴.本文从五个方面来探讨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君主专制制度的内部阻抑;儒家文化的固有阻隔;清政府长期推行闭关自守的政策;英国政治重心的暂时转移.
从中国辛亥革命的失败看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
作者:胡选成  年份:2001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辛亥革命  日本明治维新  明治政府  近代化  资产阶级革命  群众基础  独立自主  南京临时政府  民国政府  倒幕派 
描述:从中国辛亥革命的失败看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
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又一重要原因——封建二元政体结构及其后果
作者:吴彩香 张必松  年份:2002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明治维新  成功原因  二元政体 
描述: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错综复杂,有关学术成果颇多。本文以二元政体为视角,分析幕府与朝廷、幕府与藩的关系和矛盾,着重说明二元政体结构是明治维新成功的又一重要原因。
资本市场亟须“洋务运动”——浅析发展中国金融期货市场的必要性分析
作者:伍超明 韩学红  年份:2002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国际资本市场  金融期货市场  洋务运动  外汇期货市场  必要性分析  中国金融  金融全球化  资产价格  系统性风险  股票指数期货 
描述:资本市场是资金融通的场所,是一国要素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期货市场则指利用金融期货来分散投资风险或投机牟利的场所,包括利率期货、股票指数期货和外汇期货市场,是资本市场的有机组成部分。金融期货市场是国际资本市场创新和发展的产物。20世纪70年代,由于布雷顿森林体系、国际货币制度的崩溃,
洋务运动时期“中体西用”的教育思想及当代思考
作者:许立新 马爱民  年份:2002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体西用”  当代思考  教育体制 
描述:作为洋务运动的教育方针——“中体西用”思想颇受批评 ,也颇具启发。从洋务运动时期“中体西用”教育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主要成就及相关评价入手 ,联系当代中国教育发展的实际 ,反思这一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以期引发人们对相关教育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论洋务运动时期的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胡佐斌  年份:2005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洋务运动  实用人才  职业教育 
描述:晚清洋务派创办了一批近代新式学堂,其中一部分学堂从教育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看,已具有职业技术教育的性质和特点。这些学堂的创办,冲击了传统的科举制度,开创了近代新教育的先声,培养了大批实用型技术人才,也为后来的职业技术教育奠定了基础。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土地制度改革初探
作者:陈新田  年份:2005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日本  明治政府  租税  地税 
描述:日本明治维新像其它资产阶级革命一样,推翻德川政权后,首先进行了土地制度改革。本文系统介绍了这项改革的原因、内容、主影响以及意义,探讨了这次改革的得失,以便总结社会转型时期土地改革的经验与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