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24)
期刊文章(24)
图书(6)
学位论文(3)
按栏目分组
甲午人物 (21)
历史研究 (14)
战争概览 (10)
史料集锦 (10)
重要战役 (2)
按年份分组
2014(11)
2013(4)
2012(12)
2011(5)
2009(2)
2008(4)
2003(2)
1997(4)
1985(1)
1934(1)
按来源分组
其它(57)
从文明演进的角度看洋务运动
作者:钟雪雄  年份:2010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到了一些抵制作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推进了中国文明演进的速度.
论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法律移植
作者:周瑾  年份:2010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法律移植  明治维新  日本 
描述:阐述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法律移植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背景,分析这一特殊时期日本法律移植的内容和影响,在此基础上得出中国进行法律移植的启示。
洋务运动的成败与影响
作者:卢春芹 张文英  年份:2009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洋务运动  中国近代化  近代化进程  师夷长技  地主阶级  民族危机  近代中国  民用工业 
描述:近代中国.伴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也是各地市中考中经常涉及的重点。考点主要有洋务运动的口号、洋务运动中创办的军事、民用工业及其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等:题型以选择题为主.有时也会以读图说史、阅读判断、活动探究等形武出现。
论甲午战争时期的丁汝昌
作者:梁世灿  年份:1985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丁汝昌  北洋舰队  甲午战争时期  李鸿章  旅顺  丛刊  联合舰队  海军  清政府  提督 
描述:丁汝昌统带北洋舰队十多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评价丁汝昌,主要看他在甲午战争时期的表现。我认为,甲午战争时期的丁汝昌,有功亦有过,功与过相比,过是主要的。 本着对甲午战争时期的丁汝昌应做全面分析的精神,本文对丁汝昌在这次战争中的主要表现,谈点粗浅看法,以就教于史学界诸同志。
甲午战争与江西:下篇:江西反对《马关条约》的斗争
作者:汪叔子  年份:1998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地方史  中日甲午战争  江西省  马关条约 
描述:甲午战争与江西:下篇:江西反对《马关条约》的斗争
論甲午黄海大战与中國北洋篭?
作者:郭毅生 湯池安  年份:1957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人民  士兵  黄海大战  游击  毛主席  丁汝昌  李鸿章  北洋海军  士气  黄海海战 
描述:?在鴉片战爭中有林則徐和廣东人民予英軍以坚决的打击,有关天培、陈化成的壯烈牺牲;在中法战爭中有馮子材、王德榜等鎮南关大捷和刘永福臨洮奏功。但是,在中日甲午战爭中,中國人民这种反侵略英难事糎礇]有得到应有的叙述。現在的近代史書籍中,甲午战爭被描寫得灰黯失色,毫无
康有为的明治维新观
作者:章扬定  年份:1988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认识和评价等等是有意义和必要的。本文从实现资本主义近代化这一角度,比较全面详细地探讨了康有为的明治维新观着重探讨了康有为注重明治维新的原因,其对明治维新的认识和评价,对明治维新知识获得的途径,明治维新观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等,从而认为康有为所追求的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的道路和模式并非适用于中国,因此,必须给予应有的评价。本文主要观点:康有为学习日本明治维新是其向西方学习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康有为在近代中国人学习日本明治维新方面难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一次比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思想。康有为对明治维新的知识是通过间接的途径获得的,因而其对明治维新的认识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康有为所领导的戊戌维新是其明治新观在近代中国的一个社会实践,其明治维新观是服务于戊戌维新的,两者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细说甲午战争前后的慈禧(下)
作者:沈渭滨  年份:2014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典”,自是朝廷上下的头等大事.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的成败比较
作者:刘军龙  年份:2010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戊戌变法  日本明治维新  资本主义  维新派  相似之处  幕府  相结合  资产阶级  民族危机  国家性质 
描述:已经十分脆弱,幕府统治摇摇欲坠。而维新势力以下级武士为核心,抬出天皇为旗帜,与反幕的强藩相结合,既有基地又
近代中国幼童留美问题研究:兼论中国近代化成败的外部动因
作者:曾妍  年份:2013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幼童  留学美国  晚清洋务运动  中国近代留学教育 
描述:思想文化影响幼童们的价值观,提前撤回这批幼童,导致此计划就此夭折。此事件处于中国从传统社会向近代化过渡的历史转折时期,中国未能像日本一样走上强国之路,就学习西方这一角度为基本出发点来分析,是因为未能全面学习西方科学知识和社会制度、思想文化,仅强调学习单一的器物技术的狭隘认识造成的。幼童能够成功派出美国的原因很多,首先是当时客观历史条件迫使清政府派出幼童到美国学习。然后是容闳与清政府洋务派核心人物奕、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共同促成了这次计划的完成。最后是《蒲安臣条约》地签订为这次幼童留美计划能够实施提供了法律保障。由于幼童留美计划在展开过程期间管理等方面出现了问题,清政府认为学生们受到了西方思想制度文化的影响,中途则撤回了他们。尽管留学生们中途被撤回,但是他们回国后,在邮电、矿冶、铁路兴建、外交等方面对中国的近代化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清政府组织之下的这次留学之所以没有完成原定的学习计划,也没能使中国变得富强。是因为包括洋务派在内的清朝统治集团,为了利用学生们学到的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以维护传统的封建统治。所以极不愿意学生们留美期间,接受或学习西方先进的制度文化和价值观念,以免对传统封建统治造成冲击和威胁。近代中国人对接受西方先进事物经历了漫长的认识过程,具体来说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向制度的过程。这些过程告诉我们无论哪个阶级在为中国近代化努力奋斗过程中,都没办法逃避经济基础都要有与之适应的上层建筑这个科学原理。幼童留美事件留下的经验教训值得后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