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32)
学位论文(11)
报纸(8)
会议论文(3)
按栏目分组
战争概览 (26)
甲午人物 (21)
历史研究 (6)
重要战役 (1)
按年份分组
2013(6)
2012(6)
2011(6)
2009(2)
2003(4)
1998(2)
1997(2)
1996(1)
1995(1)
1947(1)
按来源分组
其它(54)
近代中日技术引进与发展比较研究
作者:文涛  年份:201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洋务运动  明治维新  科学体制化  技术教育 
描述:不同的是日本利用西方先进的技术,很快地走上近代化的道路,二十世纪初已经跻身于西方发达国家之列。而与之相对应的中国同样是对西方先进技术的引进发展,却没能走上近代化道路进而论为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境况。对于出现两种截然相反结果的原因,一个半世纪以来,中外的学者们主要从中日近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得出了一些普遍共识的结论,但从技术角度探讨的相对较少。研究的时间从科技史的视角确定为1840年至1911年,并以中日近代技术引进与发展为比较为对象,应用科学技术体制化建设的理论,运用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系统的对中日近代的技术做一比较,撇开技术发展的政治、文化因素,从技术自身发展的角度找出中国近代技术落后于日本的根本原因,纠正以往人们对于中日近代技术的一些错误看法,探讨中国近代没能走上近代化道路的原因,具体拟解决以下问题:中日近代技术观有何异同?中日近代在具体的技术领域谁强谁弱,人们一般以“中日甲午战争”中国失败为标志,进而推演中国近代技术从引进到发展各个方面都不如日本,尤其是军事技术,这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主要客观原因,这种观点是否正确?中日两国在近代科学体制化建设方面有哪些差异?为什么日本顺利的完成了近代科学体制化建设而中国没有?通过近代中日技术引进与发展的比较对落后国家现代化建设有何启示?针对以上问题,系统考察了中日两国近代各时期技术观,阐明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与“和魂洋才”两种技术观内涵的差异。论述了近代中日两国在基础工业技术领域与军事工业技术领域的技术引进与发展概况。并从技术引进规模上、两国政府对相关领域的支持程度、技术引进的侧重与主导产业的选择几方面对比探讨了中日两国的差异,分析了中国落伍的原因。此外以中日甲午战争为史实,客观地对比了中日近代军事技术,重申在甲午战争以前中国在军事上强于同时期日本的客观史实。着重阐述了中日两国近代科技体制化建设方面的概况,对比了两国在技术教育、留学生与外籍人员的雇佣管理、科学研究体制化领域的差异。强调了日本近代技术的成就是在政府的全力支持下以技术教育为载体,全面建设科技体制化基础上成长孕育而成的成功经验。以此得出人文社科研究领域的学者们长期忽视的结论:从科学技术自身角度分析,中国近代科技落伍于日本的一个根本原因是中国科技体制化建设的全面滞后。最后,结合两国技术引进的史实,重申了发展现代技术教育、重视科技体制化建设对于落后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民吁日报》对安重根义毙伊藤博文事件的报道与评论
作者:卢在熙  年份:1997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安重根是韩国妇孺皆知的民族英雄。他舍身取义,于1909年在中国哈尔滨火车站义毙日本 侵韩元凶伊藤博文。这一事件,是韩国历史、乃至世界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
清代甘肃矿业研究
作者:马优努斯  年份:2009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清代  甘肃  矿业  洋务运动  新政 
描述:接、内外交困、颓势毕露而又衰败萎缩的局面。洋务运动时期,左宗棠对甘肃经济的开发促进了甘肃矿业的发展。“新政”时期,甘肃为了贯彻“新政实业”建立了一些矿厂和矿业学堂,甘肃地处边远地区,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比较落后,新政在甘肃的推行对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改变甘肃面貌,对开发地方经济起了一定的作用。在清代,甘肃矿业开发兴盛起来,以金矿为主的各式矿种的生产,都以数倍的数量在翻番上升,从业人员大量增加,矿厂规模不断扩大,矿业在当时甘肃国民经济中所占的地位日益上升。成为甘肃各族人民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甘肃各地的矿厂由于缺乏资金生产规模不是很大,同时清政府的一些不利政策对矿厂的扩大再生产也造成影响。新式矿业人材则更为缺乏,加之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生产技术水平发展缓慢。所以甘肃矿业进入近代后就显的相对落...
甲午战争与后清流
作者:杨宝杰  年份:2005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甲午战争  后清流  主战 
描述:成果。但目前已取得的成果大都集中于前清流,而关于后清流的研究则显得相对薄弱。因而有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的必要。 中日甲午战争是后清流崛起的契机。后清流的最重要的活动和言论都是围绕甲午战争展开的。因而这篇论文以甲午战争为背景,来考察后清流的活动及其对战争的影响。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导论部分:总结了清流问题的研究现状并分析了晚清前后清流的兴替问题;第一章:按照甲午战争的进程,考察分析了后清流的主战观点及其围绕这一观点展开的一系列活动;第二章:整理讨论了后清流在甲午战争中所提出的具体战略战术,并简要分析了其实际效果;第三章:分析了后清流主战的动机,同时给予后清流一个整体上的评价。 通过论述,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我们在肯定后清流的爱国动机的同时,应对其盲目主战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加以批判。此文的写作希望达到两个目的:一、对史学界一味褒扬清流的倾向有所调整。二、对现在或将来遇到类似历史事件时有所借鉴。
李鸿章研究系列——李鸿章处世艺术
作者:李鸿章原著 舒乡 李小圣编注  年份:1999 期刊类型 :图书 关键词: 人生哲学 中国 清代 
描述:李鸿章研究系列——李鸿章处世艺术
民族英雄左宝贵
作者:廉成灿  年份:1994 期刊类型 :图书
描述:民族英雄左宝贵
洋务运动与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作者:马立武  年份:1992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洋务运动  改革  近代史  埃及经济 
描述:洋务运动与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伊藤博文与明治时期宪政发展研究
作者:李洋  年份:201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明治维新  伊藤博文  帝国宪法  立宪政体 
描述:僚、特别是伊藤博文作出实现立宪的选择;第二章论述伊藤博文赴欧洲展开宪法调查、起草宪法以及确立宪法体制的过程;第三章主要分析议会、特别是早期议会中民党势力与“藩阀”政府之间的政治博弈如何促进宪政体制的发展,伊藤博文如何纵横捭阖于各种政治力量之间推进宪政体制的调整;第四章分析伊藤博文内阁策动对外战争,并利用战争促进宪政体制发展和近代国民国家的形成;第五章分析20世纪初以伊藤博文为代表的“藩阀”开明派如何创建政党以推动新时期宪政体制的发展。在结论部分,本文认为伊藤博文对近代日本宪政体制发展发挥了不可取代的作用、对外战争对宪政建设和国民国家形成起到实质性的推动作用、后发型现代化国家在宪政建设过程中表现出相对同时期西方国家的独特性、宪法是多元利益相互妥协的产物并在实施中形成一种妥协机制等。在其基础上,本文对明治时期在国家政权主导下追赶西方、同时将国民纳入政治体制内的过程进行的实证性动态分析为客观理解近代日本政治发展提供了一个较为新颖的视角,同时对日本早期宪政体制发展过程展开的分析也为后发型现代化国家的宪政体制建设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
从儒家“中和”思想看晚清外交中的和战交锋:以李鸿章、张之洞为典型的考察
作者:曹波  年份:201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儒家思想  晚清外交  和战交锋  李鸿章  张之洞 
描述:洞为代表,它的本质是以武力维权,最大程度上维护晚清政府的主权和尊严。这两种策略的提出及运用都是受到了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在晚清和战外交策略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李鸿章与张之洞两位晚清外交的重要大臣表现的尤为突出,终因在当时国内外的严峻形势下,晚清外交策略选择了以和为主,以战为辅的特殊形式。但“和”并没有给晚清政府带来和平稳定的外交局面,以及平等的对话权;而“战”也并没有为其获得应有的权益,使晚清政府发展强大起来。然而和战策略的运用,彼此相辅相成,让晚清政府在当时的局势下得以生存下来,并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外交成绩。它的提出也是在当时特定的外交环境下晚清政府综合考虑的结果,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在外交活动上的体现,也使得晚清外交最终形成了爱国与误国并存的外交事实。总而言之,晚清外交并没有取得最终的胜利,从此之后逐渐走向消极的发展方向。从晚清和战外交策略的制定上来说,儒家“中和”的思想是其产生的主观条件,但从这一外交策略的具体实施来看,却又是对于儒家思想的真正偏离,并没有达到儒家思想中所要求的外交状态:共享利益,在平等的基础上和谐发展。究其因为是晚清政府本身的性质和孱弱的综合国力所致,晚清外交策略所要求协和万邦的理想状态并没有达到,但却使其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下艰难的生存下来。通过儒家思想对晚清外交的研究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晚清外交策略以和为主,辅之以战,两者相互结合又相互补充,最终形成了其特殊的局面,以致于使晚清政府沦为了西方列强的附庸而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强大起来。晚清外交的根本目的没有达到,从此以后晚清外交走向了消极的低谷。
李鸿章与左宗棠的洋务思想比较
作者:高翠莲  年份:1988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的不同,具体方法上的不同,也有涉及实质性的东西和根本分歧.比较他俩的洋务思想拟分以下几个方面: 1、对局势的认识和因应之方。2 两人洋务思想的形成和办洋务的目的。3,对洋人的认识和采取的对策 4.创办军事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