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35)
学位论文(7)
报纸(1)
会议论文(1)
图书(1)
按栏目分组
战争概览 (26)
甲午人物 (17)
历史研究 (2)
按年份分组
2011(3)
2010(5)
2009(2)
2001(3)
2000(1)
1994(3)
1993(1)
1984(1)
1981(2)
1962(2)
按来源分组
其它(45)
李鸿章与中国铁路
作者:朱从兵  年份:199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李鸿章  铁路 
描述:评价李鸿章在中国铁路史上的地位必须将他创办铁路的有关问题置于中国近代社会大背景之下进行分析,这样,就必须考案洋务运动与近代铁路建设的关系,剖析阻碍近代铁路建设的种种因素,洋务运动启动了铁路建设的引擎,反过来,铁路建设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洋务运动的深入发展,....
福泽谕吉与日本现代化
作者:吴群  年份:2004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福泽谕吉  明治维新  现代化  启蒙思想  精神生产 
描述:关于日本现代化的研究,中外学者已有三十多年的研究和汗牛充栋的论文著述,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观点.但至今尚未见到专门从人物角度探析其与现代化关系的著述.福泽谕吉这个人物是日本现代化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重要人物,他在日本现?
近代中日技术引进与发展比较研究
作者:文涛  年份:201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洋务运动  明治维新  科学体制化  技术教育 
描述:不同的是日本利用西方先进的技术,很快地走上近代化的道路,二十世纪初已经跻身于西方发达国家之列。而与之相对应的中国同样是对西方先进技术的引进发展,却没能走上近代化道路进而论为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境况。对于出现两种截然相反结果的原因,一个半世纪以来,中外的学者们主要从中日近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得出了一些普遍共识的结论,但从技术角度探讨的相对较少。研究的时间从科技史的视角确定为1840年至1911年,并以中日近代技术引进与发展为比较为对象,应用科学技术体制化建设的理论,运用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系统的对中日近代的技术做一比较,撇开技术发展的政治、文化因素,从技术自身发展的角度找出中国近代技术落后于日本的根本原因,纠正以往人们对于中日近代技术的一些错误看法,探讨中国近代没能走上近代化道路的原因,具体拟解决以下问题:中日近代技术观有何异同?中日近代在具体的技术领域谁强谁弱,人们一般以“中日甲午战争”中国失败为标志,进而推演中国近代技术从引进到发展各个方面都不如日本,尤其是军事技术,这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主要客观原因,这种观点是否正确?中日两国在近代科学体制化建设方面有哪些差异?为什么日本顺利的完成了近代科学体制化建设而中国没有?通过近代中日技术引进与发展的比较对落后国家现代化建设有何启示?针对以上问题,系统考察了中日两国近代各时期技术观,阐明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与“和魂洋才”两种技术观内涵的差异。论述了近代中日两国在基础工业技术领域与军事工业技术领域的技术引进与发展概况。并从技术引进规模上、两国政府对相关领域的支持程度、技术引进的侧重与主导产业的选择几方面对比探讨了中日两国的差异,分析了中国落伍的原因。此外以中日甲午战争为史实,客观地对比了中日近代军事技术,重申在甲午战争以前中国在军事上强于同时期日本的客观史实。着重阐述了中日两国近代科技体制化建设方面的概况,对比了两国在技术教育、留学生与外籍人员的雇佣管理、科学研究体制化领域的差异。强调了日本近代技术的成就是在政府的全力支持下以技术教育为载体,全面建设科技体制化基础上成长孕育而成的成功经验。以此得出人文社科研究领域的学者们长期忽视的结论:从科学技术自身角度分析,中国近代科技落伍于日本的一个根本原因是中国科技体制化建设的全面滞后。最后,结合两国技术引进的史实,重申了发展现代技术教育、重视科技体制化建设对于落后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论郑观应“商战”伦理思想
作者:陈晓敏  年份:201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郑观应  洋务运动  商战  伦理思想 
描述:,离不开中国传统义利观和重商主义的影响,以及洋务运动所处的历史境遇下一系列救国图强的实践活动。郑观应之所以选择用“商战”来概括其所从事的洋务运动实务,其思想中非常清楚地表现了中国特色的义利观的影响。也就是说,“商战”思想的理论基础就是中国传统的义利观。同时,内忧外患之下,西方重商主义思维下的强大军事和经济实力是国人羡慕的对象,重视西方的重商主义学习其对社会财富的积累和对国力强盛的建设,同样具有重要意义。郑观应认为,农业已经不能带领中华帝国走向未来了,必须以商立国,以商富国,以商强国,要喻兵于商,才能内安天下、外拒豪强以自强。这构成了他“商战”伦理思想的核心内容。同时,他还认为,在商业实践中,必须以培养、建设现代企业为手段,控制关税并保护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裁厘振商以提高商人积极性和安全感,促进商业繁荣以自强。郑观应商战思想背靠着两个重要的历史文化维度,一个是传统的兵战思想,一个是中国传统的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观。郑观应希望通过振兴商业以自强,实现富国强兵,国家复兴,同时,他也深刻认识到中国在经济战中落后挨打,资源流逝,民生凋敝才是军事失败后更加严重的现实危机,长此以往,国将不国,复国无望。因此,他提出商战,希望寄希望于苟延残喘的清政府,能在制度和政策上为民族资本主义争取点空间,看能否在商战中逐步壮大力量,实现全面复国。虽然结局并未改变中国落后挨打的面貌,但郑观应商战思想却是那个时代最闪光的经济伦理理念,是黯淡的清政府治下的一道强光,它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郑观应提出其系统的商战思想,不仅仅是他为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以救国图强的抱负的体现,从更深层次上看,他的思想具有的丰富的经济伦理内涵已经超越了那个时代的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现在我们来反思其商战思想及其特点,从而在继承和发扬的层面上对其作客观的评价,对于我们当前的经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客观地看,郑观应的商战伦理思想在当时无疑是最先进的经济伦理思想,也是最具有可行性的经济理念。虽然结果因时代的复杂性而未能实现其愿望,可是并非毫无成果。从积极方面看,起码在促进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和近代商业繁荣上,他的商战伦理思想为之奠定了基础,同时,中国近代商业工业化开端及其发展,与其商战思想也有着重要联系。而就认识上的局限性而言,不外乎是未能真正认识到封建专制的本质,因此在思想的终极价值追求中是为了保皇而非真心发展资本主义以走向自由之路。
沈葆楨思想關於台灣之全球在地化模式的論述--兼論清代洋務運動對資本主義進程的回應
作者:李東順  年份:2007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開山撫番  移駐巡撫  牡丹社事件  發展政策  臺灣  沈葆楨  全球化  全球在地化 
描述:綜其生平,沈葆楨高瞻遠矚,允為臺灣邁向現代化之前驅,厥功甚偉。當國家民族遭逢重大危險之時,領導人物所最需要的便是這種冒險犯難、義無反顧的忠勇精神。質此,這正是沈葆楨所最值得則傚之處,更何況他在臺灣還更多極具價值的建樹。印證晚清洋務運動對臺灣全球化的融入,社會發展演變,在地化模式的回應、變遷和轉型成「全球在地化」的成熟模式是相當成功的,亦是晚清治臺政策的重大轉捩點。
洋务时期驻外使节群体及其中西文化观研究
作者:周文海  年份:2012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近代外交  洋务运动  使节  中西文化  传统学术 
描述:晚清政府先后向欧洲、美洲、日本派出驻外使节二十余人次,形成了一个奔走于东西洋之间、专门处理对外交涉事务的使节群体。驻外使节群体之所以特殊,是因为他们是以传统官僚的身份去切实感受资本主义文明,在中西学术文化激突的前沿行使自己的使臣职责。虽然每个人的情形不尽相同,但他们共有的出使经历都促使其在思想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成为导致其从传统官僚队伍中分化出来的一个重要因素。他们思想活跃,因为他们所扮演的角色并不仅仅只是中国的外交官员,同时也是向西方求教的学生与融汇中西学的学者。他们从各个角度审视西方世界的方方面面,加剧了自身对传统儒学的质疑与批判。在中西对比的过程中,他们体现出三种主要的思维方式,并且在此基础上就一些有关中西学术与文化的问题阐发了新的主张。本文拟就对洋务时期的出使背景及该群体成员在功名、籍贯、年龄、有无佐幕经历、出使前官职与品秩、回国后的归宿等六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总结出他们共同所有的群体性特点。并就他们在中西对比中的三种思维与一些新问题上达成的共识进行一定的论述。
甲午战争全景纪实
作者:郝瑞庭  年份:1996 期刊类型 :图书 关键词: 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 
描述:甲午战争全景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