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761)
报纸(281)
学位论文(92)
会议论文(22)
图书(19)
视频(6)
图片(1)
按栏目分组
战争概览 (656)
甲午人物 (254)
历史研究 (233)
重要战役 (22)
史料集锦 (17)
按年份分组
2013(66)
2012(102)
2011(144)
2010(56)
2009(59)
2007(47)
2006(32)
2003(20)
2000(19)
按来源分组
其它(1182)
击毙伊藤博文 枪响震惊世界
作者:暂无 年份:2014 期刊类型 :报纸
描述:击毙伊藤博文 枪响震惊世界
傅兰雅在华传播西学的历史考察
作者:赵红  年份:2010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傅兰雅  西方传教士  西学传播  基督教思想  启蒙思想  洋务运动 
描述:傅兰雅在华传播西学的历史考察
伊藤博文玄外孙当外相
作者:暂无 年份:2011 期刊类型 :报纸
描述:伊藤博文玄外孙当外相
晚清幕府与洋务运动
作者:陈艳杰  年份:1998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以再度复兴,此时已基本完备定型。 道光朝时期,社会危机愈益严重,政治、经济极端败坏。尤其是鸦片战争之后,晚清内忧外患、内外交困的历史局面为幕府制的新发展提供了外在的推力和契机。 太平天国革命爆发之后,地方督抚的权力不断扩大,对幕僚的需求也不断增加。洋务运动的兴起,使洋务大员对精通洋务的新式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在这种情况下,洋务派对散于社会上的各类新式人才也广为收罗。幕府则成为这类人才的集散地,由此造成了晚清幕府的兴盛。 洋务运动时期幕府之盛,可从曾国藩与李鸿章两位洋务大员的幕府构成窥见一斑。 二、晚清幕府与幕僚 聘请西学人才任幕僚是洋务派罗致人才的重要手段。曾、李、张等洋务大员极力延揽新式人才入幕。正是由于洋务大员们不拘一格地广收人才,才使“有一材一艺之能者,无不争擎于其门”,改变了传统幕府的智力结构和人才结构。洋务大员还把幕府作为造就人才、培养人才的场所,锻炼其幕僚的学识才干。为使幕府中的新式人才能发挥作用,洋务大员尽其所能,以各种方式保举幕僚,使其得到社会相当的人出身于洋务官僚的幕府。 (二)幕府与洋务思潮: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纲领的洋务思潮的兴起、演进都有洋务幕僚的作用在内。 (三)幕府与近代工业:洋务运动时期,洋务幕僚是洋务企业的主持者,他们在近代工业的创办上或提议或出谋划策或亲自主持,成绩是非常突出的。 (四)幕府与近代教育和科技:幕僚冯桂芬、周馥、容闳、华蘅芳、李善兰以及徐寿父子在推进近代教育和科技方面的贡献卓著。 (五)幕府与外交:洋务大员及其幕僚首开近代外交的先河,他们冲出了封建外交思想的藩篱。李鸿章等人的外交思想有不少内容就是由幕僚提出的。另外,一些幕僚出任驻外使臣,促进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 四、简短的结论 晚清幕府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其功绩之卓著也是有目共睹的。但它毕竟是对古代旧幕府的一种延续,所以其消极面也不容忽视。
解密安重根刺杀伊藤博文
作者:暂无 年份:2014 期刊类型 :报纸
描述:解密安重根刺杀伊藤博文
全国首次北洋海军学术研讨会侧记
作者:暂无 年份:1998 期刊类型 :报纸
描述:全国首次北洋海军学术研讨会侧记
北洋舰队覆灭的谜团
作者:暂无 年份:2008 期刊类型 :报纸
描述:北洋舰队覆灭的谜团
《李鸿章与北洋舰队:近代中国创建海军的失败与教训》(校订版)
作者:暂无 年份:2009 期刊类型 :报纸
描述:《李鸿章与北洋舰队:近代中国创建海军的失败与教训》(校订版)
寻找北洋海军的踪迹(二十三)
作者:暂无 年份:2013 期刊类型 :报纸
描述:寻找北洋海军的踪迹(二十三)
清朝科技政策研究
作者:叶桐  年份:201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清朝  科技政策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晚清新政 
描述:要作用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就是古代中国科技辉煌的典型代表。但是到了清朝,科技发展是建立在西学引入的政策基础上。此时欧洲已经成为世界科技中心,欧洲国家技术发展远远把其他国家抛在后面,站在科学技术的高地上俯瞰其他国家。科技传播学规律显示,信息必须借助物质载体或能量方能流动,只有势能高的信息才能传播到低的空间,且具有较大的动能和效应。落后国家应该积极采取技术引进政策向先进国家学习,这是技术落后国家科技发展的捷径。因此,中国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政策是时代使然,是大势所趋。本文首先阐明了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思路,然后对现有的研究进行了文献回顾,找到本文研究的出发点和理论基础;本文首先对清朝前期和中期科技政策进行了研究,明确了这一时期的被动交流状态;然后本文对洋务运动时期的相关科技政策进行了研究;本文研究了清末新政时期相关科技政策;最后本文对清朝科技政策进行了分析。综观清朝科技发展政策,呈现出五大特点:第一,以国家为主体的技术引进。清朝在进行技术引进的过程中,是以国家为主体进行的。技术引进有许多途径,比如通过企业引进、通过人才引进等,以国家为主体来进行技术的引进就是一些落后国家往往会采用的方式。由于中国古代社会重文章轻实物的传统代代相袭,特别是到了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造成了中国科技水平远远落后于西方。在这一背景下,清朝政府就采取了以国家为主体的技术引进方式,以期待能够对其政权有所巩固;第二,外生型的特点。由于清朝实行的是以国家为主体的技术引进,所以通过国家的力量从西方引进了一些科技以补时需。因此,清朝的科技也就呈现出外生型的特点;第三,实用主义的价值取向。古代中国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实用性强。运用科技的力量,直接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服务,也是推动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力量。但是,如果仅以实用主义来作为发展科技的价值取向的话,就会严重影响和制约科技的发展。清朝时期就存在着这种一切以实用主义的眼光来审视科技作用的价值取向;第四,科技依托政治。无论是清朝自身科技的发展,还是对外来科技的引进,都与其政治制度变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清朝,特别是晚清时期,科技依托政治而发展,同时,政治的进步又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科技的点滴进步;第五,科技的意识形态化。晚清时期,面对列强的坚船利炮的威胁,自身的安全岌岌可危。在这一背景下,人们渴求通过发展和引进技术来自卫、自保以至实现自强。于是,人们往往以意识形态化的眼光来看待科技。把握清朝科技发展所呈现的以上几个特点,对我们更好地以历史的视野对其进行研究和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总体来说,清朝的科技发展是建立在西学引入的基础上,并受到清朝科技政策的巨大影响。清朝是近代科学在我国大面积传播、发展的历程,其间经历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晚清新政三次重要的改革运动,清政府采取了不同的科技政策,极大地促进了清朝时期科学技术的传播和发展。现在西方科技整体上依然比我国先进,引进技术是有效发展我国技术水平的重要方式之一,所以正确把握清朝科技政策的特点,了解清朝科技的发展,对当前我国科技体制的改革与发展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