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43)
学位论文(7)
会议论文(1)
按栏目分组
战争概览 (48)
历史研究 (2)
甲午人物 (1)
按年份分组
2013(3)
2012(2)
2011(4)
2008(2)
2007(3)
2005(3)
2004(1)
2001(3)
2000(1)
1994(2)
按来源分组
其它(51)
浅析李鸿章的外交思想
作者:孙凯  年份:2007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李鸿章  外交思想  外须和戎  内须变法  以夷制夷 
描述:谋国的元老重臣”、“推进中国近代化的代表人物”,毁者则贬之为“汉奸”、“卖国贼”、“误国能臣”,可谓“盖棺”而“论者犹未定也”。笔者以当时中国社会的历史实际和李鸿章的外交实践为依据,着重就李鸿章外交思想形成的主客观依据、“外须和戎,内须变法”思想的具体内涵、外交实践的成败得失等问题进行剖析,从而阐明自己的一孔之见。李鸿章活跃于政治舞台的年代,大清帝国内部危机四伏,主权迅速沦丧,综合国力与西方列强差距甚大,中国面临着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和数千年未有之强敌。他认为,中国要想转危为安,转弱为强,必须“忍小忿”而力保和局,然后学习西方,取法自强,从而形成了“外须和戎,内须变法”的外交思想。另外,儒家思想和曾国藩对他的影响及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出现的所谓“和好”局面,使他认为“洋人可以信义笼络”,发挥其长为我所用,也为他“外...
李鸿章与晚清宗藩体制的瓦解
作者:黄俊华  年份:2004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李鸿章  晚清  宗藩体制 
描述:策为例,说明他在宗藩体制瓦解中的作用。 文章正文分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李鸿章与琉球宗主权的丧失。李鸿章在处理琉球问题时,摈弃了中国传统对待邦国“务虚名,勤远略”的做法,代之以国际法同日本交涉,主张琉球自主。这种做法实际上助长了日本的野心和态度的强硬。在日本的进逼之下,中国丧失了对琉球的宗主权。 第二部分,李鸿章与越南宗主权的丧失。李鸿章在处理越南问题时,起先变相地承认法越新约,使宗主权名存实亡;后又坚持对越之宗主权;最后则曲意放弃对越宗主权。他对传统宗藩政治的扬弃及法国的不断进攻,使中国失去了对越南的宗主权。 第三部分,李鸿章与朝鲜宗主权的丧失。为保障东北安全,李鸿章劝导朝鲜开埠通商,帮助朝鲜自主,参与朝鲜外交,筹划联英、联俄,抵制俄、日。他的行为表面上虽加强了中国对朝鲜的控制,但结果却使朝鲜叛华心理日益增强。加之日本的挑衅,经甲午一战,中国丧失了对朝鲜的宗主权。 第四部分,评判李鸿章在宗藩体制瓦解中的作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宗藩体制内部的不平等、中国国力的衰落,使宗藩体制必然走向瓦解。李鸿章在处理宗藩事务中,将主权观念和“外敦和好,内须自强”的思想应用其中,自觉不自觉地加速了这一历史进程。
创智的“洋务运动”
作者:黄智勇  年份:2002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企业管理  外籍人才  企业战略 
描述:它留给我们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中国的企业是否需要吸收西方先进的管理方法?怎样去吸收?有什么样的障碍在阻碍我们的吸收?怎样消除这些障碍?本文试图从创智的吸收西方先进管理方法的实践中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
清末民初留学运动及其政策的演变和影响
作者:郭新耀  年份:2008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清末民初  留学运动  学生政策  演变  留学教育  中国  近代  资本主义国家  赴法勤工俭学运动  洋务派  留美  多元化  留学生工作  阶级和阶层  知识分子  洋务运动  鸦片战争  思想文化  深刻影响  清末新政 
描述:学童和留欧学生的过程中,开始形成了近代中国最早的留学生政策。随着甲午战败而兴起的留日热潮是中国近代规模最大的留学运动,成千上万不同阶级和阶层、不同年龄、不同学历的学子,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十余年时
论李鸿章早期对日外交:以中日首次订约谈判和处理日本侵台为核心
作者:李卫民  年份:2004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内,李鸿章的对日外交,有这样明显的变化,很值得关注。 目前学术界对于1871-1874年间李鸿章对日外交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其中有的观点也还值得商榷。 可见,在现有成果的基础上,深入研讨李鸿章在中日首次订约谈判和处理台事过程中的外交思想与实践,并努力寻找其中的变化轨迹,搞清李鸿章对日外交的起源:是一项有意义的学术课题。 李鸿章在中日首次订约谈判中,是清政府全权大臣。经过他(还有他的助手)的艰苦努力,确保了谈判协议——《中日修好条规》,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平等条约。 中日首次订约谈判,本来就是在李鸿章大力推进之下,清政府才同意与前来要求定约的日本使臣谈判的。李鸿章这样做,是因为他已经认识到了日本当时已经开始对中国构成了威胁;而且,此次日使要求订约,也是符合国际惯例的做法。所以,他认为应该主动与日方谈判,在谈判中利用外交手段限制、抵制日本。 李鸿章在中日首次订约谈判中,积极主动,对于日使的无理狡辩和挟洋人以自重的作法,予以坚决的回击。在谈判中,为维护中方的应有的平等地位,李鸿章坚决拒绝日方能够“利益均沾”和“内地通商”。特别是在反驳日使有关“内地通商”的要求时,李鸿章揭露日本自己不向中国开放市场,反而要求来中国内地通商;这种揭露、质问,体现了鲜明的“对等”、“平等”色彩,很值得肯定。另外,为了防范日本向中国、朝鲜扩张,李鸿章在谈判协议中,还特意明确了相关问题。由于李鸿章准备充分、态度强硬、应对得当,迫使日本使臣不得不在多项过分要求被拒后,签署了《中日修好条规》。 由于日本政府对《条规》内容不满,在1873年正式换约前,日使又提出了“改约”要求。这次,李鸿章依然以强硬态度对日。他痛斥日方言而无信、出尔反尔;坚决维护《中日修好条规》的严肃性、稳定性,严辞拒绝了日方的改约要求。面对日使的喋喋不休,李鸿章甚至明确宣布,如果日本使臣还要继续要求改约,那么他将拒绝与之谈判。这种极端强硬、果决的话语,迫使日使屈服;最后,双方正式换约。 此次,从这次谈判的全过程看,李鸿章对日本戒心很重、防范意识很强;而且李鸿章对于“与日本结盟以抗西方”的设想,也不赞同。所以,有些学者认为李鸿章在1870年代初有联日思想,是不正确的。 在中日首次订约谈判的前前后后,李鸿章能够比较清醒地认识日本、比较坚决地防范日本,比较强硬地抵制日本,与日使达成了平等条约《中日修好条规》:其表现是应当予以肯定的。 但是,在中日正式换约后不到一年,日军就入侵台湾。这一严重的突发事件发生后,李鸿章作为订约谈判时的清政府全权大臣、清政府内部战斗力最强的军队—淮军的最高统帅,不可避免地要再次进行对日交涉。 但在台事问题的交涉过程中,李鸿章对日表现出了一种复杂的态度与作法。 首先,他不主张向侵台日军发动主动进攻。他一再叮嘱率军在台与日军对峙的沈葆桢,对日军只可“示以兵威”,而不应该主动进攻。他本人也没有积极对沈葆桢进行军事支援。当侵台日军已经遭到很多困难、战斗力下降,出现了有利于中方的战机时,他仍然主张不能进攻,只能用“兵威”进行威慑。 其次,他积极进行了穿梭外交,频频会见外国驻华使节;想联合各国使节,对日施加外交压力。他先后与美英法等国外交官员会晤,请求他们和中国一道谴责日本。但由于当时西方国家也不是中国的盟国,西方各国不愿干涉;李鸿章的表现又比较软弱,所以他的外交努力没有实效。此外,李鸿章面对又一次来华的日本使臣,也只进行了比较软弱的质问,故而也不可能达到目的。 再次,出于能够威慑、吓阻日本的目的,李鸿章在台事期间,积极呼吁并努力从事于购买西方先进武器,改善中国军队的装备水平;从而可以有效地防御外来入侵。但这种举措,对于台事之解决,不可能有现实的效果。 由于李鸿章在军事进攻上的消极和外交努力上的无效,使得清政府、李鸿章都陷入了困境。奕、文祥、李鸿章等人都开始倾向于以对日本赔款(只是不用“赔款”的名义)来解决台事。最后,在日本大久保利通发出最后通牒后,中方向日本赔款,以换取日本撤军。清政府因此而蒙羞。 总的来看,李鸿章在台事解决期间,就是以这样包含三重内容的复杂态度和作法来对待日本;很明显,其特点是软弱、消极。 客观来看,在台事期间,李鸿章对日本还是进行了抵制的。这也可以看作是他在首次中日订约谈判过程中对日抵制的延续。但是,在台事期间,李鸿章的对日抵制由强硬变为软弱,由主动变为被动,无论如何,因为他在台事期间的软弱表现,让李鸿章自己毁了自己在首次订约谈判中取得的对日政治优势。他这种在并不强大的军事压迫面前,由强硬向软弱变化,表现了一种政治上的实用主义,对他从事的对日外交带来了消极影响。但李鸿章认为他那套包含三重内容的复杂的对日态度与作法,是有效的;并坚持了下去。他的这种作法,后来在改善中国军队(特别是海军)战斗力方面,起了积极作用;但没能积极有效地扼制日本在1870年代和1880年代对琉球、朝鲜的扩张和1890年代对中国的侵略。
赫德与《局外旁观论》
作者:刘秀峰  年份:2006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赫德  《局外旁观论》  洋务运动 
描述:及西方文化的背景,却有着他独特的想法。 总的来说,他关于清政府内情方面的建议,是就英国蓝本来讨论中国的老问题,其中蕴涵了他增强清政府中央权力、提高清政府行政效率的愿望;外情方面,他对清政府履行不平等条约的敦促,并非出于他对清政府履行状况的不满,而是基于列强的抱怨,对清政府作出的善意的劝告。同时,西方文化的背景也使他始终认为条约就是条约,不管属性如何,都应遵守。而他建议的“轮车、机电以及会制机器”等事,则是在推行他所坚持的“进步”事业。当然,赫德所提建议中有为英国利益所做的考虑。 从主观上讲,赫德是真诚希望清政府进步的,他坚信,他的“进步”事业能在大清帝国内产生像西方一样的繁荣。但他同时坚持英国的在华利益不受损害。这种本是悖论的想法,在赫德看来,却在他所乐道的“进步”事业有着一致性。因此,这篇文字虽然对洋务运动的兴起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由于这种悖论的存在,赫德无法看到他的“进步”事业带来的美好局面。 从整体上说,《局外旁观论》基本上奠定了赫德在华几十年中变革的主基调。此后赫德所提的变革建议,不是《局外旁观论》中所提各条建议的重复,就是深化或系统化,而所坚持的基本点,依旧和《局外旁观论》中基本相同。
甲申政变后袁世凯在朝鲜活动之述论(1884—1894)
作者:李承德  年份:2002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袁世凯  事大党  李鸿章  开化党  宗藩关系 
描述:行动;此外,袁世凯还干预了朝鲜国内的建设事业。在外交上,袁世凯执行了联英、反日、制俄的政策。袁世凯成功地阻止了两次“朝俄密约”,成功地削弱了俄国在朝鲜的影响;在巨文岛事件中,袁世凯的行动为李鸿章在英俄之间的交涉起到了外交配合的作用;袁世凯还致力于削弱日本对朝鲜的影响,并在一定的时期内实现了这一目标。袁世凯的积极干预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日本与俄国都暂时对朝鲜采取了收缩政策。因此,袁世凯的活动为朝鲜,也为中国赢得了暂时的和平与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