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258)
期刊文章(226)
图书(11)
学位论文(11)
视频(9)
会议论文(8)
按栏目分组
战争概览 (442)
甲午人物 (35)
史料集锦 (23)
历史研究 (16)
重要战役 (7)
按年份分组
2014(103)
2013(50)
2012(46)
2009(44)
2008(45)
2006(11)
2004(11)
2000(5)
1999(5)
1992(13)
按来源分组
其它(523)
旅顺普希金图书馆
作者:斐文翰  年份:1997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普希金  图书馆馆  旅顺口  日本帝国主义  大国沙文主义  中日甲午战争  人员遣散  文化侵略  区图书馆  辽东半岛 
描述:旅顺普希金图书馆
台湾人民的怒火──《马关条约》签定之后
作者:郑炜  年份:2000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马关条约》  台湾人民  甲午战争  日本侵略军  台湾岛  平等条约  中国与日本  光绪皇帝  辽东半岛  联名上书 
描述:台湾人民的怒火──《马关条约》签定之后
艺术就是感情──古元、吴作人印象记
作者:朱达艺  年份:1995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吴作人  汽车司机  旅顺口  辽东半岛  清政府  弹着点  海市蜃楼  十九世纪  中等身材  甲午战争 
描述:艺术就是感情──古元、吴作人印象记
旅顺口的弹痕
作者:梁恩宝  年份:1996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旅顺口  旅顺口地区  日俄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  弹痕  坑道爆破  港口航道  地下爆破  辽东半岛  殖民地 
描述:旅顺口的弹痕
甲午战争期间日军对清军战俘政策述论
作者:李晗  年份:2010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甲午战争期间日军对清军战俘政策述论
甲午战争前后捐纳舆论之考察
作者:肖守库  年份:2004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甲午战争前后  捐纳  舆论 
描述:作过一些探讨,但对捐纳舆论尚无专门研究。有鉴于此,本文仅对甲午战争前后的捐纳舆论加以考察,以期有抛砖引玉之效。 本文前言概括有关清代捐纳问题的研究状况,指出以甲午战争前后的捐纳舆论作为研究内容的理由和目的。正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论述甲午战争前后捐纳舆论的宏观情势。首先说明行捐之论、变捐之论和停捐之论已形成并存的格局,之后又论证停捐之论逐渐发展为舆论主流的态势。 第二部分主要介绍停捐之论的具体主张和分析持论者的不同动机。论者或者只要求停捐州县;或仅吁请停捐道府州县,其余各项不妨暂留;或进而主张停大捐,留常捐;或特别强调大捐、常捐俱罢,应仿古代鬻民爵之法。而各自动机或期以余下实官捐项补苴财用,或意于疏通和澄清正途,或欲为行新政、改官制铺平道路。 第三部分主要考察停...
论甲午战争期间的中俄关系
作者:廖勤  年份:1993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甲午战争  中俄关系  “联俄拒日”  三国干涉还辽 
描述:甲午战争期间的中俄关系是甲午战争外交史研究的重心,其重要性几乎可以与中日关系相比拟。这一时期的中俄关系十分复杂,且变化多,一彼三折,尤其是俄国的对华政策及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战争的进程和结果。但史学界对这方面内容涉及不多,且对许多问题的看法也存在着分歧,因此有加强研究的心要...
徐邦道与甲午金州、旅顺之役
作者:王建华  年份:1988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徐邦道与甲午金州、旅顺之役
清末民初文学作品中的甲午战争
作者:翟文栋  年份:2007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已经被阿英先生收录在《甲午中日战争文学集》中;另外部分描写有甲午战争的小说作品4部。所以,笔者发现目前国内保留至今的直接或间接描写甲午战争的清末民初小说作品共有22部。 本论文在对阿英先生的《甲午中日战争文学集》收录的甲午战争小说作品补遗的同时,再现了清末民初文学作品中的甲午战争,分析了清末民初中国人眼中的甲午战争,中国人眼中的日本军队、日本士兵等典型形象,探寻了清末民初甲午战争小说的描写特点、叙事特征等。 本论文主要分三章进行论述。 第一章首先简单介绍了历史上的甲午中日战争。然后,对国内甲午战争文学的集大成者阿英先生及其作品进行了总体介绍。在此基础上,经过本人调查整理,补遗了《甲午中日战争文学集》中未曾收录的13部甲午战争小说作品及4部部分描写有甲午战争的小说作品。 第二章主要...
中日马关条约谈判之研究
作者:林乾隆  年份:2014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谈判  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  不对称谈判  中国  日本 
描述:過程等方面分析此兩國間之戰爭媾和談判。
在談判背景上,中國在軍事上節節敗退之下,希望列強出面調停,但日本為確保在談判中達到其最大目的,故遲至1895年3月,在中國願意派遣有割讓土地畫押之全權大臣後,才在美國居間協調下,接受中國的談判要求。在談判結構上,中國在談判前的靜態資源中,可藉以在馬關條約談判中增加談判權力的就是廣土眾民的商業利益與第三國干預,但仍須依靠有效的戰術運用,方能於談判中增加談判權力。
在談判過程中,中國放棄堅持之議題選項,故極力爭取第三國之幫助,而日本也努力於排除第三國干預介入談判中,雖然有三國干涉還遼事件,日本仍成功地將其與馬關條約談判切割處理,不使其產生議題聯繫,而列強在各自利益考量下,最終無法及時提供中國談判權力,迫使中國不得不接受日本之談判條件。
中國在馬關條約談判中最在意之割讓領土次議題,實乃十九世紀中外戰爭媾和之慣例,然中國政府決策人士昧於國際知識,一再於此次議題上討論爭辯,喪失較佳之談判時機。而中國於1900年之辛丑條約談判中仍重蹈覆轍,接受各國談判條件。日本則於1905年與俄國之樸茲茅斯條約談判中,面對不同於中國的戰敗國,俄國採用堅持選項之戰術,迫使日本於談判中只能達到分文未取之「絕對必要條件」。
本文運用哈比等學者之談判論點,綜合為本文之研究架構,可供研究國際上戰爭媾和之不對稱權力談判之分析架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