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341)
学位论文(112)
报纸(62)
图书(15)
会议论文(14)
按栏目分组
历史研究 (248)
战争概览 (149)
甲午人物 (120)
重要战役 (27)
按年份分组
2014(57)
2013(33)
2012(41)
2007(25)
1996(13)
1995(22)
1994(35)
1991(10)
1987(5)
1935(1)
按来源分组
其它(544)
薛福成研究
作者:黄树生  年份:2005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薛福成  晚清  洋务运动  思想  文学评论 
描述:耘,号庸盦,江苏无锡人。他是鸦片战争之后成长起来的新一代知识分子,早年怀抱“匡时济世”的雄心,以文章和见识崭露头角,为“曾门四弟子”之一;旋又应邀进入北洋戎幕,追随李鸿章办理洋务有年,以通达“时务”、力主变法称名朝野;中法战争期间出任浙江宁绍台道,因筹防抗敌政绩卓著,被擢为湖南按察使。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以通晓“洋务”著名的薛福成,钦命出任英、法、意、比四国公使。他在对西欧各国的政俗民情进行悉心考察的过程中,还致力于“收利权于西国,念流寓于南洋”,为维护国家主权和海外侨胞的利益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难能可贵的是,薛福成不仅是一位忠于职守、兴利除弊、政声卓著的能员干吏,而且还是个敢于直面丧权辱国之痛、积极进取,以自己的智慧和心血苦苦探索民族复兴的改革思想家。他几乎全程亲历了洋务运动,在为之出...
对现行高中历史必修一中甲午战争部分的解析、设计与思考
作者:张华影  年份:2012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历史必修一  课程标准  甲午战争 
描述:,从而更好地进行教学。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四个版本的教科书对此事件的描述并不尽一致。本文主要就四个版本的历史教科书中有关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并联系学术界对教科书上一些问题的不同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以便探索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使教学内容适应教学实际,使学术界的新观点融入教学过程,从而更好的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福泽谕吉研究——以政治思想为中心
作者:贺雷  年份:2007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福泽谕吉  明治维新  脱亚论  民族主义  自由主义 
描述:步辨明日本明治时期新文学发生的语境,同时也为我们把握明治时代的主流话语奠定基础。本文试图较为全面地对福泽的理论进行概述,首先我想从发生学的角度对福泽思想的渊源进行考察,虽然作为一个致力于在日本传播西方思想的思想家,福泽对日本传统思想的评价并不高,但仍旧可以在福泽的思想中发现很多日本传统思想脉络的延续。然后我想简要地介绍一下福泽的生平,在这部分我主要选取对他后来的思想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部分进行概述。在对福泽的思想进行考察时,我尝试从民族主义与自由主义的角度来把握福泽的思想。虽然福泽的文明论明显受到来自西方的古典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但与西方强调免于受到公权力压制的自由主义思想相比,福泽更强调“官民调和”以一致对外,为此他对西方的古典自由主义思想进行具有自己特色的理解,而这种特色就在于他始终将日本的国家利益放在首要位置,个人自由对于福泽来说并非是抵御公权力的武器,而是配合政府实现国家利益的手段,这种带有显著民族主义色彩的理解构成了他的文明论的核心。福泽思想的民族主义色彩还显现在他的亚洲观中。众所周知,福泽提出了著名的脱亚论,并且在其晚期成为一个狂热地主张向亚洲扩张的军国主义者,但他对待西方与东亚的态度却有明显的不同,同时他的以中国为中心的亚洲观也可以进一步分为对日本深受其影响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和现实中对如何处理中国事务的建议。而在这一部分,我对福泽的亚洲观的上述各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在文章的最后,我还将简要介绍我对部分文章中涉及的问题的思考。在理论及方法论方面,我导师提出的文化发生学的原理给我很大的启发,我将尝试从该理论出发来探讨福泽思想生成的脉络。此外西方政治理论中有关自由主义及民族主义的部分也为我对福泽的分析提供了基础。同时我导师所倡导的原典实证的方法也是我认为在进行学术研究中所必须采用的工具,在本文中我主要引用福泽的著作来展开对福泽思想的讨论。
金玉均事件研究
作者:毕保磊  年份:2008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金玉均  李鸿章  甲午战争 
描述:的侵略和控制。 其次,对金玉均事件进行系统考察。研究分析“金玉均案”的形成、朝鲜政府与金玉均案、清政府及李鸿章、袁世凯与金玉均案的处理。主要研究考察朝鲜对金玉均的暗杀活动,金玉均到上海的原因、在上海
艰难的起步——晚清幼童留美计划中途夭折原因初探
作者:许丹  年份:2002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晚清  留美幼童  洋务运动  容闳  基督教  “中体西用”观 
描述:章分析了留美幼童计划夭折的原因。一是幼童在美的成长变化引起肄业局委员的不满,二是容闳在地位和思想上与肄业局其他委员的差距,三是宗教的问题,四是其他一些偶然因素。第三章通过对原因的进一步分析,提出对待传统文化,我们既要保留其精髓,也要承认它的流动性;对待中西文化的交流,我们应持一种宽容、开放的态度。最后,谈了本选题的现实意义。
近代陆军的缺失与晚清反侵略战争的失败
作者:冯勇  年份:2007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近代陆军  北洋海军  地缘战略  地面战场  社会动员力 
描述:意义则是指近代化陆军对于晚清近代工业和社会动员能力成长的积极作用。而近代海军特别是北洋海军的建设很难承担起上述近代陆军对晚清而言的军事意义和社会意义。近代海军的建设,不能满足晚清反侵略战争的需要。因为最终是地面战场决定了晚清反侵略战争的胜负;并且北洋海军的建设有着种种的先天不足,除了技术含量太高、成本太大、规模有限之外,建设北洋海军只能培养出极少数精英来保卫国防,不具备培养社会动员能力的功能。建设近代陆军所带来的军事意义和社会意义表明,近代陆军对于晚清反侵略战争有着重要的作用,而近代陆军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晚清反侵略战争的失败。
北洋海军将领群体自杀研究
作者:姜峰  年份:2009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北洋海军  高级将领  群体式自杀  晚清 
描述:的自杀率?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北洋海军高级将领这一群体的特点与其成员自杀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自北洋海军成军之日起,其内部力量就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整合,特别是闽籍将领与非闽籍将领之间矛盾尖锐,各成员
洋务派科技引进研究
作者:王宜凯  年份:2007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洋务运动  科技引进  科技创新  科技观 
描述:面,洋务派的活动也带有极大的局限性,所引进的技术主要适用于军工生产,而且大多都是西方国家早已过时的技术,在对近代科学技术的认识,也只是停留在坚船利炮的感性认识层面,对于社会的影响不大。 应当承认,洋务派的科技引进活动存在着种种缺陷与不足,对于中国社会发展起到的推动作用也相当有限。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在洋务运动三十多年的发展中,洋务派不仅引进了部分先进的近代科技,而且在科技引进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技术创新,使中国近代科学技术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同时,近代科技引进活动所产生的社会影响也不容忽视,特别是在近代科学教育改革方面,不仅深化了人们对近代科技的认识,而且也为此后维新思潮的兴起提供了前车之鉴。 本文力图通过对洋务派科技引进活动的考察,探求洋务派在近代科技引进活动中的开创性贡献以及历史作用,从引进与创新的角度来揭示洋务派科技引进活动的发展趋势,从而展现洋务派科技认识不断深化的历程。全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综述洋务运动的起因和发展的阶段性。从洋务运动内部发展趋势和外部国际形势的变化两个方面揭示洋务运动及其科技引进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二部分,具体地展开洋务派科技引进活动在各个阶段的不同表现及特征。各章均是从科技引进的成因、引进成果及创新、科技引进的影响、科技引进与洋务派科学观的关系以及科技引进的各阶段特征等方面来展开,力图呈现洋务派科技引进活动的发展历程,并从中总结各阶段科技引进活动的成败得失。 第三部分,探讨洋务派科技引进活动的总体特征以及由此引发的启示。 本文试图通过以上三部分的展开,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洋务派科技引进的三个历史阶段划分问题。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洋务活动中,洋务派依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在近代科技的引进过程中采取了不同的举措,形成了科技引进活动由探索到全面引进再到完成的三个发展阶段。二、科技引进活动中各个阶段的创新问题。洋务派对近代西方科技的引进,在当时的形势下都是属于开创性的工作,这就需要洋务派采取全新的措施,以实现中体西用的目的。洋务派的创新性活动不仅指科技引进活动的创新,也包含了在具体科学技术上的创新。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这种科技上的创新淹没于整体上呈现被动趋势的科技引进活动中,但这并不能抹煞洋务派在近代科技发展史上的贡献。 三、科技引进活动对于近代科学教育的影响问题。在近代技引进过程中,洋务派首先遇到的难题便是近代科技人才匮乏问题,为了在引进近代科技中不受外商的欺蒙,也为了使引进的近代科技能够更好的使用,培养中国自己的近代科技人才成为摆在洋务派面前最为紧要的事情。洋务运动期间各类新式学堂的创建,不仅为中国培养了大批的近代科技工作者,为近代科技的引进活动的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也在教育制度方面实现了部分近代化的改革,为打破封建科举制一统天下的局面提供了示范作用。更重要的是,新式学堂的建立在开启民风、解除封建思想禁锢方面也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为中国近代科技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思想上的准备。 四、洋务派科技观与科技引进活动之间的关系问题。洋务派的科技观直接影响着近代科技引进活动的开展,而科技引进活动的展开也在一定程度上深化着洋务派对科学技术的认识。在中体西用总体观念的支配下,洋务派对科学技术的认识始终停留在“为用”的层面,从而使引进的科技只是那些实用性较强的成熟技术,忽视了西方最新科技及其他科学理论的引进;同时,为适应近代科技引进活动的需要,迫使洋务派出台相应的改革措施(如科技教育等),突破了单纯技术引进的局限,也使洋务派对近代科学技术的认识更加深入。 五、洋务派科技引进活动对于当今科技发展的启示。洋务派作为封建社会的统治阶层,出于维护封建统治的目的而发起的近代科技引进活动,必然存在着诸多的历史局限性和不彻底性。但是,我们可以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角度来认识洋务派在科技引进中的积极作用,结合近代科技引进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为当今中国科技的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启示。
洋务运动时期西方自然科学的输入及其影响
作者:宋红霞  年份:2007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洋务运动  自然科学  输入  影响 
描述:的推动作用。十九世纪中叶,西方近代自然科学开始逐步传入中国,而近代自然科学比较全面、系统地输入中国,则是在洋务运动时期。西方近代自然科学所包括的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生物、医药等各门学科,从基础知识到学术理论再到应用技术,是在洋务运动时期,通过教会学校、洋务学堂、书刊译著等种种方式,比较系统地介绍到了中国。这个时期,一批西方传教士和一些中国知识分子,如傅兰雅、李善兰、徐寿、华蘅芳等,在传播西方近代科学知识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近代自然科学的输入及传播,对中国社会产生了相当大的作用。人们普遍认为,正是从洋务运动开始,中国才开始了近代化的历程。近代化所涵盖的范围又极其广泛,囊括了社会的各个领域,包括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等社会的各个方面,其中科学技术的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多元一体”文化发展模式角度评析“中体西用”
作者:王艳华  年份:2006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中华文化  多元一体  中体西用  洋务派  洋务运动  文化发展 
描述:地进行中西文化交流,重新审视“中体西用”,在实践中积极推进“多元一体”文化模式,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大有裨益。 除了序言和结论部分外,本文共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为中华民族、文化的起源、发展模式为“多元一体”。在此基础上,中华文化得以不断发展,一次又一次形成鼎盛局面。 第二部分为“中体西用”是“多元一体”文化发展模式的运用。主要从“中体西用”模式的产生、内涵,以及“中体西用”模式指导下的洋务运动的开展来看,“中体西用”是“多元一体”文化模式的运用。 第三部分为“中体西用”在贯彻“多元一体”文化模式中的误区和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中体”的文化凝聚核心作用衰退,成为“西用”进入中华文化的障碍。二是“中体”在吸取“西用”之后,并没有促进自身的进化,而以“中体”为核心的中华文化也没有形成一种更高层次的新的文化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