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265)
报纸(80)
图书(11)
会议论文(9)
学位论文(9)
按栏目分组
历史研究 (218)
甲午人物 (86)
战争概览 (40)
重要战役 (29)
史料集锦 (1)
按年份分组
2014(47)
2013(18)
2012(27)
2007(18)
1998(9)
1996(9)
1992(7)
1990(3)
1982(4)
1953(1)
按来源分组
其它(374)
甲午战争后期的议和活动
作者:季平子  年份:1983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鸿章  甲午战争  总理衙门  日本政府  议和  清政府  辽东半岛  调停  中国政府  德璀琳 
描述:甲午战争可以平壤(9月15日)、黄海(9月17日)两战役为分界,分为前后两阶段。前期的五十五天是中日双方一意要在战场上决定胜负的阶段。后期的七个月则一方面是日本的继续进攻,另一方面是清政府不断求和,英、美两国先后试图调停的险段。关于甲午战争后期的议和活动,有关历史著作多语焉不详,兹特论述如下。
北洋水师英雄谱:黎元洪与段祺瑞
作者:小平  年份:2012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北洋水师  黎元洪  段祺瑞  方伯谦  广东  官兵  邓世昌  黄海海战  威海卫  甲午海战 
描述:曾亲历黄海大海战的外国人马吉芬在战后曾以惋惜之情写道:"震撼东亚之中国舰队,今也已成过去,彼等将士忠勇,遭际不遇,一误于腐败政府,再误于陆上官僚,与其所爱之舰,同散殉国之花。"时隔一百多年,以今天的眼光来看,马吉芬的观点也还是比较公允的。
黄海海战“松岛”舰内状况(选译)
作者:木村浩吉 冷绣锦  年份:2013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黄海海战“松岛”舰内状况(选译)
甲午战争后的中国社会思想转型与外来词引进
作者:滕长江  年份:2009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甲午战争  思想转型  外来词引进  影响 
描述:探讨甲午战争与第二次外来词引进高潮的内在联系,以及战后出现日语外来词引进高潮的内在原因。以当时的社会思想和外来词引进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在对战前、战后史料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甲午战后社会思想的转型,并在对
论甲午战争期间的中俄关系
作者:廖勤  年份:1993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甲午战争  中俄关系  “联俄拒日”  三国干涉还辽 
描述:甲午战争期间的中俄关系是甲午战争外交史研究的重心,其重要性几乎可以与中日关系相比拟。这一时期的中俄关系十分复杂,且变化多,一彼三折,尤其是俄国的对华政策及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战争的进程和结果。但史学界对这方面内容涉及不多,且对许多问题的看法也存在着分歧,因此有加强研究的心要...
清末“长崎事件”始末
作者:熊崧策  年份:2012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长崎事件  清末  北洋舰队  甲午海战  威海卫  近距离  日本  海军 
描述:威远扬成了昙花一现。
中国海军史上的百年疑案——“方伯谦案”始末
作者:马骏杰 戴彦清  年份:1996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方伯谦  中国海军史  疑案  丁汝昌  北洋舰队  始末  黄海海战  清政府  李鸿章  甲午海战 
描述:古人曰已远,青史字不泯。影片《甲午风云》中的“逃军之将”方伯谦万夫所指,被清政府正法。揭开历史的尘封,史学家、方氏后裔、海军人士争论不休,是罪有应得,还是百年沉冤?这件被民族的屈辱笼罩着的海军疑案,终将真相大白,昭告于天下。
甲午战争与中日早期现代化的成败
作者:郭婷  年份:2010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早期现代化  启动  甲午战争  影响  分水岭 
描述:成了新的政治集团“洋务派”;设立了总理衙门这一新式机构;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出现了相对安定的国内外环境;从而为早期现代化的启动准备了条件。在此背景下,洋务运动通过进行“自强”、“求富”活动,在军事、经济、教育、思想、政治方面成功迈出了现代化的第一步。 与此同时,日本社会在幕府统治末期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幕府统治危机四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发展;经过兰学思想启蒙,产生了倒幕维新思想;形成了资产阶级化的下级武士,并最终推翻了幕府统治,成立了明治新政府;19世纪60年代也出现了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从而为早期现代化的启动奠定了基础。在此背景下,明治政府通过采取一系列“破旧”、“立新”措施,在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思想方面初步实现了日本社会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如果没有外界因素的强烈...
龚照玛与旅顺之役
作者:廖宗麟  年份:1985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旅顺  清政府  甲午战前  甲午中日战争  李鸿章  大连湾  烟台  历史事实  史料  鱼雷艇 
描述:卿,安徽合肥人,甲午战前,即以候补道的资格被委办旅顺船坞局工程,并兼办营务处。甲午战前,旅顺炮台驻有张光前、黄仕林所率庆军六营三千人,后路驻有宋庆所率毅军八营四千人。九月初,因前敌危急,清政府调宋庆八营赴九连城,而易以姜桂题、程允和先后招募的八营守旅顺,后又增加卫汝成部五营二千五百人,庆军增募的两营,
论甲午战争之前国人对外观念的转变
作者:刘春明  年份:2004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挑战  固守  巨变  影响 
描述:影响。 此阶段中国对外观念的转变在不同的时期其变化不一。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一是鸦片战争之前,二是两次鸦片战争之间,三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至甲午战争之前。本文就是以这三个时期中国对外观念的转变来展开具体的论述。 本文的第一部分也就是对第一个时期的研究。这一部分以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来华和1834年的律劳卑事件为切入点。尽管这两个事件是英国对中国的对外观念发出的两次挑战,意欲冲击中国的“天朝上国”观念,昭示着中外观念即将发生巨大的变化。但是,清政府固守传统的对外观念和固有国策,在此关键时刻,没有作出明智、合乎历史潮流的应对,尤其未能透过事件觉察外部世界正在发生的重大变化,从而不能在中西关系出现大变局前夕把握先机、争取主动。 文章的第二部分也就是对第二个时期的研究。在这一部分中,笔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