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论19世纪40—60年代中国海防近代化被延误的原因
-
作者:李印廷
年份:2006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鸦片战争 师夷长技 海防建设 洋务运动 海防近代化
-
描述:又提上日程。其原因何在?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传统文化、社会各阶层的心理等,对今后我国国防事业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因而,研究这一问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本文分为
-
洋务运动时期西方来华人员与中国教育变革
-
作者:陆玉芹
年份:1997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洋务运动 科举制度 西学 教育变革
-
描述:该文就西方来华人员与中国教育变革的关系作了初步的探索.
-
甲午战后洋务运动的深化及影响
-
作者:马维英
年份:2007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甲午战后 洋务运动 深化 维新运动 影响
-
描述:军,加强军事教育;在工商方面:在“恤商惠工”方针指引下,提出了“奖励工商”、“护商”、“劝工”等主张,并在铁路,工矿业,纺织业方面均有新的发展;在教育方面:广设学堂,打破了过去以培养军事人才和翻译人才为主的教育模式,对科举制度进行了改革,派遣留学生规模越来越大;在政治方面;提出“西艺非要,要政为要”的改革政治制度的主张。 战后洋务运动的深化,与维新变法产生了某种程度的共振,为其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主要体现在:一、战后的洋务变法思潮与维新思想具有不谋而合之处;二、洋务运动为维新变法提供了人才支持;三、一部分洋务大吏参与了维新运动,直接推动了维新变法的高涨。
-
兰学的传播发展及其对明治维新的影响
-
作者:王兵
年份:2008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兰学 洋学 幕府 明治维新
-
描述:源来重新探索明治维新更是缺乏专题研究。本文试图在吸收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兰学的发展状况以及兰学对明治维新的影响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分析和探讨,以求将兰学的发展状况较客观的展现在读者眼前,并了解兰学
-
清末民初留学运动及其政策的演变和影响
-
作者:郭新耀
年份:2008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清末民初 留学运动 学生政策 演变 留学教育 中国 近代 资本主义国家 赴法勤工俭学运动 洋务派 留美 多元化 留学生工作 阶级和阶层 知识分子 洋务运动 鸦片战争 思想文化 深刻影响 清末新政
-
描述:政策的演变的研究,为完善我国目前的留学生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迪。
-
洋务运动时期和资产阶级改良、革命运动时期的翻译出版
-
作者:刘亮
年份:2009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
描述:了大量西学书籍,以社会科学类书籍为主的同时也注重全面地译介西方科学文化。对两时期翻译出版的研究,将有助于对中国近代翻译出版史以及中国近代历史、近代文化史、近代思想史的理解和研究,对我国现今的翻译出版活动也有
-
爱知大学中国学程沿革:对日本文明教育的反思
-
作者:森山裕子
年份:2014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中国研究 支那 冷战 明治维新 东方主义 国语改革 教育改革 福泽谕吉 爱知大学
-
描述:使節團報告書的改革方案,重定日本戰後教育改革的理念及方向。而本文的研究目的主要是探討日本愛知大學的中國學程,在戰前日本盛行「排中」思想的氛圍裡,如何在中國設立學校並展開自主的中國研究;又何以能在戰後面
-
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
-
作者:谷峪
年份:1988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
描述:本现代化的密秘。明治时期日本的发展,只有立康乏于过去日本遗产之七才有可能。 基于这衬想法,滩次从明治维新以前的历史谈起,试图从儒教对日本影响的角度析日本"教育兴国”并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而是具有一定的历史洲源的。在德川和奇时期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幕府统治者为了镇压和禁止西方忍想的传播,持续二百年贯彻以中国儒教学说为基础的教育政策,这至少有三种积极的效果. 第一,由于儒教作为一种哲学不具有宗教的性质,因些容易广泛被人们所接受。在闭关的二百多年时间里,儒家思想对日本的影响,远胜过于各种宗教的影响,对“国民性”的熏陶有重大意义。第二,儒教是理智的和理性主义的,因为它排除了神秘主义、妖术.魔术以及鬼魂幽灵,才使得西方科字技术迅速移植到日本。第三,在二百多年官僚主义统治的背景下,儒教教育在德川末年培养生了能够胜任官僚职务的武士,使他们县备了成为近代军队的士兵或工厂工人所需要的纪律,从而有利于近军事组织和工厂制度创立。 此外,由于儒教是与“中国是世界的中心”这一学说紧密相联,这就激发了日本人的民族意识,并且意外地导致了与这种学说相反的意识形态和学说的产生,这就是“国学”与“神国思想”。随着“神授土地”原则的发展相应地导致了强调天皇神圣性的增长。这样,一旦德川制度陷入政治危机,人们倡以天皇为中心的制度转变的气氛就很容易形成,并且,西方战舰迫使日本人正视了技术上的差距,许多日本知识分于开始相信“日本的精神加西方能力”是日本应遵循的道路,德川时代后期,日本知识分子开始右倾,是德川文化政策的结果。 到了德川末期,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已经不能相互适应,加之长期锁国导致了科技落后,西方列强虎视眈眈,迫使日本对外打开大门,对内实行“维新”。 明治政府建立和制订了新体制和一系列新政策。提出了“文明开化”、“殖产兴业”、“富国强兵”的总战略目标。为此,明治政府以“教育立国”为国策,采取了仿效和追赶西方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实现国家工农业现代化的战略措施。 1871年11月,明治政府毅然决定,派政府首脑人物之一岩仓具视为首的代表团赴欧美,历访10多个国家,时经近两年,代表团考查的结果认为,在发展资本主义方面应向英国学习,在建设军事方面应以德国为样板,在以国民教育为主方面,应学习美国的经验。 在教育方面,明治政府大力推行教育改革其方针是,为提高国民知识水平,普及初等教育,为培养推进现代化的管理人才,创办高等教育和科技育机构,通过教育迅速掌握摄取来的欧美 资本主义的先进科学技术。 明治时代,一直把普及教育和英才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在普教方面,提出了“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的口号,从十 九世纪八十年代起,先后实施了三年、四年和六年义务教育制,而且力争实现八年义务教育制,到明治末期就学率达99%以上,仅在三十年的时间里,实现了国民义务教育的普及。在高等教育方面,到了明治后期,已经创办了四所规模很大的帝国大学,开设了许多学科和专业,为明治政府培养出了适应时代需要的高级官吏和高级科技、管理人才。 明治政府在大力抓好普及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同时,还发展了实业教育,实行了无论小学和中学教育,还是大专学校教育,都要贯彻技术教育的方针。日本当时的综合技术教育是初等、中等和高等三级配套,形成了实业教育网。 在大体上确立近代教育基础之后,政府还着手建立和发展科研事业。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前十年,世界先进资本主义各国,在电机电器和化学工业部门中,成立了各大公司的独立研究机构,作为它们强有力的竞争武器。然而,日本是个后进国家,于是日本政府用大量投资直接建立官立研究所和官立大学,使其承担电机电器和化工方面的研究课题。而且国家不惜高价引进外国最先进技术,这是日本技术发展的捷径。 明治政府学习西方的另一重要措施,就是不惜重金聘请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技术专家和教师,来日传授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把科学技术和文化和教育摆在首位,这是富有远见的。 明治政府把“教育立国”作为基本国策,通过引鉴西方文明,谋求科技的进步与发展,从而实现“富国强兵”。然而作为明治时期立国之本的教育,其现代化体制的形成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它也是明治政府适应日本当时国情合理借鉴,及时进行教育调整的结果。 日本明治时期,正处在新的文化的交替之时,其教育也是如此,今日重温明治时代教育改革的经验与教训,对我们的四化建设改革也是有所补益的。
-
《民吁日报》对安重根义毙伊藤博文事件的报道与评论
-
作者:卢在熙
年份:1997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
描述:安重根是韩国妇孺皆知的民族英雄。他舍身取义,于1909年在中国哈尔滨火车站义毙日本 侵韩元凶伊藤博文。这一事件,是韩国历史、乃至世界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
-
浅析李鸿章的外交思想
-
作者:孙凯
年份:2007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李鸿章 外交思想 外须和戎 内须变法 以夷制夷
-
描述:谋国的元老重臣”、“推进中国近代化的代表人物”,毁者则贬之为“汉奸”、“卖国贼”、“误国能臣”,可谓“盖棺”而“论者犹未定也”。笔者以当时中国社会的历史实际和李鸿章的外交实践为依据,着重就李鸿章外交思想形成的主客观依据、“外须和戎,内须变法”思想的具体内涵、外交实践的成败得失等问题进行剖析,从而阐明自己的一孔之见。李鸿章活跃于政治舞台的年代,大清帝国内部危机四伏,主权迅速沦丧,综合国力与西方列强差距甚大,中国面临着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和数千年未有之强敌。他认为,中国要想转危为安,转弱为强,必须“忍小忿”而力保和局,然后学习西方,取法自强,从而形成了“外须和戎,内须变法”的外交思想。另外,儒家思想和曾国藩对他的影响及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出现的所谓“和好”局面,使他认为“洋人可以信义笼络”,发挥其长为我所用,也为他“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