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制造业切莫沦为脆弱的“北洋舰队”
-
作者:暂无
年份:2012
期刊类型 :报纸
-
描述:中国制造业切莫沦为脆弱的“北洋舰队”
-
甲午战后洋务运动的深化及影响
-
作者:马维英
年份:2007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甲午战后 洋务运动 深化 维新运动 影响
-
描述:军,加强军事教育;在工商方面:在“恤商惠工”方针指引下,提出了“奖励工商”、“护商”、“劝工”等主张,并在铁路,工矿业,纺织业方面均有新的发展;在教育方面:广设学堂,打破了过去以培养军事人才和翻译人才为主的教育模式,对科举制度进行了改革,派遣留学生规模越来越大;在政治方面;提出“西艺非要,要政为要”的改革政治制度的主张。 战后洋务运动的深化,与维新变法产生了某种程度的共振,为其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主要体现在:一、战后的洋务变法思潮与维新思想具有不谋而合之处;二、洋务运动为维新变法提供了人才支持;三、一部分洋务大吏参与了维新运动,直接推动了维新变法的高涨。
-
晚清三次变革与历史启示
-
作者:单炜鸿
年份:2008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晚清新政 历史启示
-
描述:动的客观分析,以期归纳出三次变革的历史启示。晚清时期的三次变革都是在内忧外患的时代背景下,由官方发起的自上而下进行的变法运动。可见,这种变法运动基本上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对于推动中国社会的近代化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改革所处的社会环境、改革派群体自身的局限及变革中的变数和弊端的限制,这三次变革运动都已失败而告终。晚清时期的三次变革运动虽然都失败了,其失败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今人的反思:任何一场社会变革运动都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需要我们有一个先进的决策群体和科学的整体规划,还应正确处理好改革的适应度与社会承受能力之间的关系,处理好改革与其它社会诸多层面之间的关系。因此,只有在一个和谐、稳定、发展的良好环境中,改革才能平稳、有序的进行。
-
李鸿章与中法战争
-
作者:何东
年份:2003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李鸿章 中法战争 中法和谈
-
描述:自强运动,他选择了避战求和的对法策略,并与法国鉴订了《宝海三条》。当法国挑起战争后,李鸿章又适时推行以战谋和的对法策略,一方面对前方战局进行战术指导和物资支援,另一方面,推动中法和谈议结越南事宜。使两国先签《天津条约》,后订《中法新约》,最终结束战争。法国通过这场战争实现了预定目标,中国虽未落败,却为此战争支付浩繁。以致延误了随后的海防建设,使李鸿章早先拟定的国防、外交战略无从实现。
-
浅析李鸿章的外交思想
-
作者:孙凯
年份:2007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李鸿章 外交思想 外须和戎 内须变法 以夷制夷
-
描述:谋国的元老重臣”、“推进中国近代化的代表人物”,毁者则贬之为“汉奸”、“卖国贼”、“误国能臣”,可谓“盖棺”而“论者犹未定也”。笔者以当时中国社会的历史实际和李鸿章的外交实践为依据,着重就李鸿章外交思想形成的主客观依据、“外须和戎,内须变法”思想的具体内涵、外交实践的成败得失等问题进行剖析,从而阐明自己的一孔之见。李鸿章活跃于政治舞台的年代,大清帝国内部危机四伏,主权迅速沦丧,综合国力与西方列强差距甚大,中国面临着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和数千年未有之强敌。他认为,中国要想转危为安,转弱为强,必须“忍小忿”而力保和局,然后学习西方,取法自强,从而形成了“外须和戎,内须变法”的外交思想。另外,儒家思想和曾国藩对他的影响及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出现的所谓“和好”局面,使他认为“洋人可以信义笼络”,发挥其长为我所用,也为他“外...
-
时隔两个甲子历史仍在回响
-
作者:暂无
年份:2014
期刊类型 :报纸
-
描述:时隔两个甲子历史仍在回响
-
辽宁丹东耗资3700万元复建甲午海战名舰“致远号”
-
作者:暂无
年份:2014
期刊类型 :报纸
-
描述:辽宁丹东耗资3700万元复建甲午海战名舰“致远号”
-
甲午英烈与报界先驱 同门叔侄
-
作者:暂无
年份:2014
期刊类型 :报纸
-
描述:甲午英烈与报界先驱 同门叔侄
-
森鸥外与“日清战争”
-
作者:野岛刚
年份:2014
期刊类型 :报纸
-
描述:森鸥外与“日清战争”
-
史观与言说《清日战争》的“题中”与“题外”
-
作者:暂无
年份:2012
期刊类型 :报纸
-
描述:史观与言说《清日战争》的“题中”与“题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