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15)
期刊文章(14)
学位论文(3)
按栏目分组
甲午人物 (22)
历史研究 (5)
重要战役 (3)
战争概览 (2)
按年份分组
2014(3)
2013(3)
2011(10)
2006(1)
2000(1)
1996(1)
1991(2)
1989(2)
1987(2)
1941(1)
按来源分组
其它(32)
从吉林机器局看洋务运动对外来侵略的抵抗思想
作者:王延开  年份:2006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吉林机器局  洋务运动  抵抗侵略 
描述:吉林机器局的创办和实际意义体现了洋务运动中的抵抗外来侵略的思想内涵,并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发展。
张荫桓与美国排华运动
作者:薛改霞  年份:2014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张荫桓  张之洞  李鸿章  排华惨案  排华律  自禁条约 
描述:予华人赴美的自由,自此大量华人涌入美国。在19世纪70年代后期,华人在美人数达到10万多人。虽然自华工踏上美国领土之日起,迫害华工事件便时有发生,但作为国家政策,美国政府仍然欢迎和鼓励华工来美。 但自从1869年太平洋铁路建成以及70年代席卷美国的经济危机和一直存在的美国种族主义歧视,排华浪潮随之也在不断高涨。美国的排华逐渐从地方蔓延到全国,成为中美交涉的主要问题之一。此时,晚清政府的侨务政策已由漠不关心转向运用各种手段积极加以保护。自1876年起,清政府就曾不断对美国迫害华工提出抗议,并专门派出代表团深入华工重地,调查华工在美国的情况,并于1878年正式成立驻美大使馆和旧金山总领事馆来保护在美华工的权益。这一时期的排华事件还只是地方性的,但最后美国两大政党为了拉拢选票,开始逐步修改、制定法令来阻止华工来美。1880年《中美续修条约》的签订,给美国政府排华提供了法律依据。最终,在1882年,美国国会通过“排华法案”,从此结束了华工自由赴美的时代。此后,美国资产阶级不断策动排华暴行,在美华工和其他华侨的处境每况愈下。 在美国排华运动最剧烈的时期,晚清政府派张荫桓担任驻美公使,与美国就排华惨案和排华律进行交涉。张荫桓凭着个人的外交才能与美国政府竭力交涉,最终使美国同意赔偿华工惨案。而在与美国谈判“排华律”问题上,张荫桓制订了“自禁条约”,试图以禁止华工赴美的让步,换取在美华工和其他华人的安全以及其余华人赴美的权利。但最终因为在美华人、张之洞及李鸿章等官员的反对,特别是因为美国企图彻底根除在美的华人,因而使“自禁条约”的交涉最终破裂。美国政府单方面地通过了“斯科特法案”,并规定:凡华工无论曾在美,或现时,或将来,一离美境,均不准复来居住,一切已离美华工一律禁止来美国。虽然以张荫桓为代表的驻美使节及清政府设法努力挽回华侨权利,但因为当时的中国国力衰弱,又已沦为西方列强的半殖民地,因此带来外交上的软弱无能,最终在中美“排华律”的交涉中,成为失败的一方。
日本明治维新后的双重外交
作者:赵永伦  年份:2003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日本  明治维新  双重外交 
描述:明治维新后,日本实行的是一条双重外交路线。它一方面同西方列强进行谈判,逐渐废除了被迫同西方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另一方面又积极向外侵略扩张,对亚洲弱小国家和民族发动侵略战争,掠夺和奴役亚洲弱小民族。这就是近代日本的一部双重外交的历史。
北京奥运催生“税务洋务运动”
作者:南风  年份:2003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洋务运动  北京奥运会  第29届奥运会  澳大利亚  悉尼奥运会  外商投资企业  运动员  国际税收  地税局  国家税务总局 
描述:400万元培训31名税官计划 今年1月15日,北京市地税系统31名税务官员第一次走进外交学院的课堂。这些税官将在此接受为期三个月的英语口语和听力强化训练。 按照计划,今年4月,这些税官中的25名将赴加拿大温哥华一所大学进行10个月的税务管理学习,其余6名将赴澳大利亚新南维尔士大学进行3个月的
日本明治维新与幕府维新
作者:张剑锋  年份:2012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出一柄武士刀砍在了猝不及防的侍从长的头上。与此同时,随着一声清脆的火枪声,十几个黑影同时从道路两旁向驾笼扑来。在砍倒了几名护卫之后,两个黑影将井伊直弼拖了出来,一刀砍下了他的首级。 这就是日本近代史上著名的樱田门事变,18个热血青年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在幕府的老巢之中杀死了德川幕府中最有权势的重臣。这给了德川幕府以极大的打击,而给全日本的“志士”们带来了无穷的信心与勇气,鼓舞着他们走向8年后的明治元年……因此,樱田门事变在传统上一直被视为是明治维新的导火线,而在樱田门前倒下的青年志士们则是日本走向近代化的先驱。 不过,这只是传统上的说法,而更惊人的事实却隐藏在表象背后。反对派为什么要杀井伊直弼呢?因为井伊直弼发起了“安政大狱”,镇压迫害政敌100多人,从而成为反对派痛恨的对象。那么井伊直弼为什么要发起“安政大狱”呢?因为孝明天皇向反对派们发下了反对幕府当局的“戊午密敕”,而这件事却被井伊直弼所发现,因此决定要大规模清算政敌,维护幕府权威。
对洋务运动中"中体西用"思想的现实意义
作者:魏星  年份:2012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洋务运动  中体  自然科学技术  政治体制  宗法制度  西方  洋务派  中学 
描述:治的前提下,引进西方技术,富国强兵,维护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
晚清变法与明治维新时期法制改革比较研究:从政治影响的角度分析
作者:郎静波  年份:2012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法制改革  政治  宪政 
描述:统治阶级的构成、传统政治制度等方面的不同,结合在经济、文化领域中的差异,最终导致了中日两国完全不同的法治变革结局。
纸币与白银:明治维新后日本与明清中国货币体制之比较
作者:张光 汤金旭  年份:2011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明治维新  明清  货币  纸币  白银 
描述:率",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现代金融体的六个要件的建设,其改革力度和成效之大,堪称一场金融革命。反观明清中国。特别是鸦片战争之后的晚清中国,始终以受制于外国白银来解决国家的货币供给问题,其货币体系既不"经济"、又无"效率"。中日两国在货币体系建设上的差距,乃是它们在西方列强炮舰外交下被迫开埠后不同国运的主要原因之一。
从洋务运动到新文化运动: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变革及其转向
作者:王光  年份:2012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洋务运动  新文化运动  自由  权利  现代化 
描述: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变迁是一个被持续地纳入现代性的知识系统之中和不断做出回应的过程。从洋务运动到新文化运动,它大致展现出三种变迁模式。思想家们在探索过程里,其理论倾向逐渐发生改变,并最终完成了从关注"国家""民族"等宏大叙事转向对个体问题的关切;从注重政治现实转入关注政治知识的理论转变。
中日关系:历史的回顾与展望
作者:冯昭奎  年份:2012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日关系  脱亚入欧  重返亚洲 
描述:国形象"不是随着中国的发展越变越好,而是越变越差,日本国民的"对华好感度"降到了复交以来的最低点,中日建交四十而惑,中日关系正面临严峻的危机和风险。未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或者说在本质上,取决于一个半世纪前"脱亚入欧"的日本,能否超越冷战思维和民族主义的情感纠结,诚心诚意地"重返亚洲"。"返亚"可能给日本带来新的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