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1776)
期刊文章(1668)
学位论文(108)
图书(82)
会议论文(55)
视频(4)
按栏目分组
甲午人物 (3044)
战争概览 (261)
史料集锦 (182)
历史研究 (143)
重要战役 (63)
按年份分组
2014(260)
2012(382)
2010(314)
2007(130)
2001(34)
1994(142)
1993(42)
1991(25)
1985(26)
1979(6)
按来源分组
其它(3693)
北洋海军由成立到覆灭之缺陷浅析
作者:黄亚楠  年份:2011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北洋海军  北洋舰队  军事改革 
描述:19世纪60年以后,清朝开始推行海军近代化进行一系列军事改革,其中北洋海军轰动整个亚洲。然而,北洋海军在甲午战争中的惨败,却让世人震惊。北洋海军的失败有着深刻地历史原因,如政治和经济基础薄弱、军事建设不足、官兵自身素质低下等。对其由成立到覆灭的缺陷进行探究,将为我们提供许多宝贵的历史借鉴与启示。
北洋海军的“自杀癖”
作者:周英杰  年份:2012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北洋海军  丁汝昌  自杀方式  鸦片  李鸿章  威海卫  甲午战争  将领  力竭  联合舰队 
描述:黄建勋、“扬威”舰管带林履中那样战死在海上战场的将领虽不乏其人,但相当一部分人都是在威海卫军港被日本海陆军包围以后,才迫不得已地选择了“自杀”的方式,作为对这个国家、这只舰队和自己的一个最终的交代。 尤其耐人寻味的是,除了“镇远”舰的护理管带杨用霖选择了比较军人化的“吞枪自杀”的自杀方式之外,包括北洋海军的最高指挥官——海军提督丁汝昌、“定远”舰管带刘步蟾、“镇远”舰管带林泰曾等一些海军主要将领,最后都是选择了“吞食鸦片”的自杀方式。这样的一种在全世界军人中都应该算做颇为罕见的自杀方式,令这些北洋海军主要将官的死亡,多少染上了一丝异样的色彩。 这样说并不是在一味地苛责前人,更非唐突英雄。应该说,力竭而战败,选择自裁的方式作为了断,这是古往今来的军界中颇为流行的一种做法,并非是北洋海军的首创。
李鸿章任人唯亲与甲午惨败
作者:石学峰  年份:2012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鸿章  丁汝昌  中日甲午战争  历史根源  北洋水师  清廷  近代中国海军  北洋大臣  最高统帅  陆军 
描述:翻开中日甲午战争史,探究清廷在战争中惨败的历史根源,人们从中也不难发现这样一个问题:清廷之所以在甲午战争中全盘惨败,最关键的原因就在于北洋大臣李鸿章用错了两个将帅。海军统帅丁汝昌和陆军统帅叶志超
伤病拖累北洋舰队
作者:李明  年份:2011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伤病拖累北洋舰队
北洋水师失败之技术思考
作者:游战洪  年份:2008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甲午战争  北洋水师  日本联合舰队  军事技术 
描述:北洋大臣李鸿章、海军提督丁汝昌以及北洋水师的其他技术军官,包括外国军事顾问和教官,总是强调日本联合舰队拥有快速巡洋舰和速射炮,却忽视北洋水师所拥有的军事技术优势,这等于战前就丧失了必胜的信心,战后又
北洋舰队访问日本秘闻
作者:王素霞  年份:2008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北洋舰队  日本  甲午海战  历史人物  丁汝昌  邓世昌  记忆 
描述:到的影响。
北洋舰队百年祭语
作者:王恩涛  年份:1994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丁汝昌  中日甲午战争  爱国将领  北洋海军  甲午海战  马关条约  北洋舰队  失败  投降  定远 
描述:将伊东祐亨的诱降,余决不弃报国大义,今唯一死以尽臣职!战争到了最后危急时刻,胆小鬼们害怕了,英籍总教习马格禄与候补道牛昶昞指使一些兵痞持刀威逼丁投降时,遭到丁的怒斥:汝等欲夺汝昌,即速杀之,吾岂吝惜一身。
北洋海军研究又出新成果
作者:时公  年份:2002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北洋海军研究又出新成果
谁埋葬了北洋水师
作者:余岳桐  年份:2009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北洋水师  北洋舰队  北洋海军  李鸿章  联合舰队  丁汝昌  战争  民族国家  经费投入  慈禧太后 
描述:真正的战争,永远发生在战争开始之前在中国,连孩子都知道,是日本的联合舰队打败了北洋水师,是慈禧太后挪用海军经费造园子,致使邓世昌的炮弹打不响!可是,事实告诉我们:
北洋水师并非不堪一击
作者:董少东  年份:2009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北洋水师  中日甲午战争  文字资料  新发现  景区策划  历史研究  近代化  邓世昌  老照片  山东省 
描述:中日甲午战争已经过去了110多年。不久前,山东省威海市定远舰景区策划总监、北洋水师网站创办者陈悦得到600幅甲午战争老照片。这些照片补充了以往历史研究只有文字资料的不足,有可能促成国内甲午战争研究的新发现,甚至会修正某些已有定论人物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