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56)
报纸(15)
学位论文(10)
视频(2)
图书(2)
按栏目分组
甲午人物 (36)
战争概览 (28)
历史研究 (19)
史料集锦 (2)
按年份分组
2012(3)
2011(19)
2010(6)
2009(6)
2007(3)
2000(2)
1998(1)
1997(1)
1994(7)
1958(1)
按来源分组
其它(85)
影像中的“社会记忆”变迁:以李鸿章形象为例
作者:徐新闻  年份:2010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李鸿章  社会记忆  影像叙事  社会叙事 
描述:影像中的“社会记忆”变迁:以李鸿章形象为例
《李鸿章外交得失录社科
作者:暂无 年份:2012 期刊类型 :报纸
描述:《李鸿章外交得失录社科
看李鸿章的另半张脸
作者:暂无 年份:2009 期刊类型 :报纸
描述:看李鸿章的另半张脸
“李鸿章办洋务”我们对它该怎样认识?
作者:赵克毅 任凤阁  年份:1953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鸿章  人民革命力量  办洋务  太平天国  两次鸦片战争  巩固统治  清政府  人民起义  认识  资本主义国家 
描述:民革命力量,他们认识洋枪洋炮是镇压人民绞杀革命的有效工具,因此他们就对外屈膝投降,依靠资本主义国家来购买外国武器,开办机器工广,学习外国操法,训练新式军队,以达到其巩固统治镇压人民的目的,于是在这批官僚军
走向近代化的东方对话: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比较
作者:江秀平  年份:1993 期刊类型 :图书
描述:走向近代化的东方对话: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比较
表演艺术家李默然去世曾扮演《甲午风云》邓世昌
作者:暂无 年份:2012 期刊类型 :报纸
描述:表演艺术家李默然去世曾扮演《甲午风云》邓世昌
被虚构的李鸿章
作者:闻声  年份:2011 期刊类型 :报纸
描述:被虚构的李鸿章
李鸿章论人与论世
作者:暂无 年份:2011 期刊类型 :报纸
描述:李鸿章论人与论世
淮系人物列传:文职·北洋海军·洋员
作者:马昌华编  年份:1995 期刊类型 :图书
描述:淮系人物列传:文职·北洋海军·洋员
张荫桓与美国排华运动
作者:薛改霞  年份:2014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张荫桓  张之洞  李鸿章  排华惨案  排华律  自禁条约 
描述:予华人赴美的自由,自此大量华人涌入美国。在19世纪70年代后期,华人在美人数达到10万多人。虽然自华工踏上美国领土之日起,迫害华工事件便时有发生,但作为国家政策,美国政府仍然欢迎和鼓励华工来美。 但自从1869年太平洋铁路建成以及70年代席卷美国的经济危机和一直存在的美国种族主义歧视,排华浪潮随之也在不断高涨。美国的排华逐渐从地方蔓延到全国,成为中美交涉的主要问题之一。此时,晚清政府的侨务政策已由漠不关心转向运用各种手段积极加以保护。自1876年起,清政府就曾不断对美国迫害华工提出抗议,并专门派出代表团深入华工重地,调查华工在美国的情况,并于1878年正式成立驻美大使馆和旧金山总领事馆来保护在美华工的权益。这一时期的排华事件还只是地方性的,但最后美国两大政党为了拉拢选票,开始逐步修改、制定法令来阻止华工来美。1880年《中美续修条约》的签订,给美国政府排华提供了法律依据。最终,在1882年,美国国会通过“排华法案”,从此结束了华工自由赴美的时代。此后,美国资产阶级不断策动排华暴行,在美华工和其他华侨的处境每况愈下。 在美国排华运动最剧烈的时期,晚清政府派张荫桓担任驻美公使,与美国就排华惨案和排华律进行交涉。张荫桓凭着个人的外交才能与美国政府竭力交涉,最终使美国同意赔偿华工惨案。而在与美国谈判“排华律”问题上,张荫桓制订了“自禁条约”,试图以禁止华工赴美的让步,换取在美华工和其他华人的安全以及其余华人赴美的权利。但最终因为在美华人、张之洞及李鸿章等官员的反对,特别是因为美国企图彻底根除在美的华人,因而使“自禁条约”的交涉最终破裂。美国政府单方面地通过了“斯科特法案”,并规定:凡华工无论曾在美,或现时,或将来,一离美境,均不准复来居住,一切已离美华工一律禁止来美国。虽然以张荫桓为代表的驻美使节及清政府设法努力挽回华侨权利,但因为当时的中国国力衰弱,又已沦为西方列强的半殖民地,因此带来外交上的软弱无能,最终在中美“排华律”的交涉中,成为失败的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