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795)
学位论文(79)
会议论文(13)
图书(3)
报纸(2)
按栏目分组
战争概览 (751)
甲午人物 (113)
历史研究 (28)
按年份分组
2009(59)
2004(25)
2003(26)
2001(22)
2000(17)
1999(25)
1998(19)
1996(30)
1992(13)
1982(11)
按来源分组
其它(892)
合肥投资1亿复原李鸿章故居3亿元打造磨店旅游乡方案也已出台记者徐涛文/图
作者:徐涛  年份:2009 期刊类型 :报纸
描述:合肥投资1亿复原李鸿章故居3亿元打造磨店旅游乡方案也已出台记者徐涛文/图
八国联军误以为太后嫁给了他刘坤一张之洞鼓捣起选举投票 李鸿章差点当上大总统 而这一切,都是因为慈禧失踪闹的
作者:暂无 年份:2011 期刊类型 :报纸
描述:八国联军误以为太后嫁给了他刘坤一张之洞鼓捣起选举投票 李鸿章差点当上大总统 而这一切,都是因为慈禧失踪闹的
著名艺术家李默然病逝
作者:暂无 年份:2012 期刊类型 :报纸
描述:著名艺术家李默然病逝
邓世昌:粤闽锻才 挽歌北洋
作者:卢昱 陈巨慧  年份:2013 期刊类型 :报纸
描述:邓世昌:粤闽锻才 挽歌北洋
严治肃军威 松散必自溃
作者:暂无 年份:2014 期刊类型 :报纸
描述:严治肃军威 松散必自溃
日本新外相松本刚明 系日本第一任首相伊藤博文的玄外孙
作者:暂无 年份:2011 期刊类型 :报纸
描述:日本新外相松本刚明 系日本第一任首相伊藤博文的玄外孙
李鸿章和甲午战争前后的铁路建设──兼论洋务运动在甲午战后的新发展
作者:余明侠  年份:1994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鸿章  洋务运动  甲午战争前  甲午战后  张之洞  铁路建设  中国铁路  修建铁路  甲午战前  洋务企业 
描述:宣告了洋务运动彻底破产”的观点,作者从各个方面进行考察论证,提出洋务运动并未因甲午之战失败而彻底破产,相反,因受甲午战争的刺激,获得更为广泛的发展的观点。
甲午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比较
作者:范德伟 庄兴城  年份:2003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甲午战争  朝鲜战争  抗美援朝战争  民族复兴 
描述: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及其相互间的双边和多边关系,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伊藤博文与明治时期宪政发展研究
作者:李洋  年份:201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明治维新  伊藤博文  帝国宪法  立宪政体 
描述:僚、特别是伊藤博文作出实现立宪的选择;第二章论述伊藤博文赴欧洲展开宪法调查、起草宪法以及确立宪法体制的过程;第三章主要分析议会、特别是早期议会中民党势力与“藩阀”政府之间的政治博弈如何促进宪政体制的发展,伊藤博文如何纵横捭阖于各种政治力量之间推进宪政体制的调整;第四章分析伊藤博文内阁策动对外战争,并利用战争促进宪政体制发展和近代国民国家的形成;第五章分析20世纪初以伊藤博文为代表的“藩阀”开明派如何创建政党以推动新时期宪政体制的发展。在结论部分,本文认为伊藤博文对近代日本宪政体制发展发挥了不可取代的作用、对外战争对宪政建设和国民国家形成起到实质性的推动作用、后发型现代化国家在宪政建设过程中表现出相对同时期西方国家的独特性、宪法是多元利益相互妥协的产物并在实施中形成一种妥协机制等。在其基础上,本文对明治时期在国家政权主导下追赶西方、同时将国民纳入政治体制内的过程进行的实证性动态分析为客观理解近代日本政治发展提供了一个较为新颖的视角,同时对日本早期宪政体制发展过程展开的分析也为后发型现代化国家的宪政体制建设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
爱知大学中国学程沿革:对日本文明教育的反思
作者:森山裕子  年份:2014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中国研究  支那  冷战  明治维新  东方主义  国语改革  教育改革  福泽谕吉  爱知大学 
描述: 該學科的歷史發展過程,恰好經歷日本近代史上的兩次文明化教育。第一次是1868年明治政府為了追趕歐美各國的教育環境,公布近代教育制度;第二次則是二次大戰後受聯合國占領的背景下,基於1948年美國教育使節團報告書的改革方案,重定日本戰後教育改革的理念及方向。而本文的研究目的主要是探討日本愛知大學的中國學程,在戰前日本盛行「排中」思想的氛圍裡,如何在中國設立學校並展開自主的中國研究;又何以能在戰後面臨美式教育制度的進逼,被迫更換校名卻又堅守其中國研究的模式。 本文研究成果有五點,首先是東亞同文書院大學與明治政府「捨棄中國」的教育政策背道而馳,這點即使在戰後經歷校名與架構改組也未改變初衷。第二是該學科深受區域研究的影響,主因是區域研究的視野遠較國別研究廣泛,並且不易遭受媒體輿論的左右。而最後整合第三至第五點觀察,本文發現該學科的孤軍奮戰反映日本國民仍然普遍抱持「蔑視中國」的態度,而日本政府對中國研究看似積極,卻不脫學術服務國家利益的思維,這兩點也導致中日關係的停滯,以及易受政治操弄的波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