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252)
学位论文(47)
会议论文(6)
按栏目分组
战争概览 (277)
甲午人物 (18)
历史研究 (7)
重要战役 (3)
按年份分组
2014(10)
2012(27)
2009(33)
2008(16)
2007(21)
2005(16)
2002(10)
1998(3)
1996(3)
1991(6)
按来源分组
其它(305)
傅兰雅在华传播西学的历史考察
作者:赵红  年份:2010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傅兰雅  西方传教士  西学传播  基督教思想  启蒙思想  洋务运动 
描述:傅兰雅在华传播西学的历史考察
清朝科技政策研究
作者:叶桐  年份:201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清朝  科技政策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晚清新政 
描述:要作用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就是古代中国科技辉煌的典型代表。但是到了清朝,科技发展是建立在西学引入的政策基础上。此时欧洲已经成为世界科技中心,欧洲国家技术发展远远把其他国家抛在后面,站在科学技术的高地上俯瞰其他国家。科技传播学规律显示,信息必须借助物质载体或能量方能流动,只有势能高的信息才能传播到低的空间,且具有较大的动能和效应。落后国家应该积极采取技术引进政策向先进国家学习,这是技术落后国家科技发展的捷径。因此,中国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政策是时代使然,是大势所趋。本文首先阐明了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思路,然后对现有的研究进行了文献回顾,找到本文研究的出发点和理论基础;本文首先对清朝前期和中期科技政策进行了研究,明确了这一时期的被动交流状态;然后本文对洋务运动时期的相关科技政策进行了研究;本文研究了清末新政时期相关科技政策;最后本文对清朝科技政策进行了分析。综观清朝科技发展政策,呈现出五大特点:第一,以国家为主体的技术引进。清朝在进行技术引进的过程中,是以国家为主体进行的。技术引进有许多途径,比如通过企业引进、通过人才引进等,以国家为主体来进行技术的引进就是一些落后国家往往会采用的方式。由于中国古代社会重文章轻实物的传统代代相袭,特别是到了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造成了中国科技水平远远落后于西方。在这一背景下,清朝政府就采取了以国家为主体的技术引进方式,以期待能够对其政权有所巩固;第二,外生型的特点。由于清朝实行的是以国家为主体的技术引进,所以通过国家的力量从西方引进了一些科技以补时需。因此,清朝的科技也就呈现出外生型的特点;第三,实用主义的价值取向。古代中国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实用性强。运用科技的力量,直接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服务,也是推动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力量。但是,如果仅以实用主义来作为发展科技的价值取向的话,就会严重影响和制约科技的发展。清朝时期就存在着这种一切以实用主义的眼光来审视科技作用的价值取向;第四,科技依托政治。无论是清朝自身科技的发展,还是对外来科技的引进,都与其政治制度变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清朝,特别是晚清时期,科技依托政治而发展,同时,政治的进步又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科技的点滴进步;第五,科技的意识形态化。晚清时期,面对列强的坚船利炮的威胁,自身的安全岌岌可危。在这一背景下,人们渴求通过发展和引进技术来自卫、自保以至实现自强。于是,人们往往以意识形态化的眼光来看待科技。把握清朝科技发展所呈现的以上几个特点,对我们更好地以历史的视野对其进行研究和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总体来说,清朝的科技发展是建立在西学引入的基础上,并受到清朝科技政策的巨大影响。清朝是近代科学在我国大面积传播、发展的历程,其间经历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晚清新政三次重要的改革运动,清政府采取了不同的科技政策,极大地促进了清朝时期科学技术的传播和发展。现在西方科技整体上依然比我国先进,引进技术是有效发展我国技术水平的重要方式之一,所以正确把握清朝科技政策的特点,了解清朝科技的发展,对当前我国科技体制的改革与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武士新岛襄的基督教之路
作者:郭伟  年份:2012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新岛襄  同志社大学  日本  明治维新  武士  美国  基督教  私立大学 
描述:述了新岛襄的一生,幕末武士出身的他为何选择信仰基督教以及他在美国的教育经历和信仰历程,归国后为创办基督教大学所经历的艰辛与在同志社发展过程他的思想变化。本文主要从时间上把握新岛襄一生中的三个阶段,通过分析解答笔者在阅读新岛襄相关资料的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意识,结合他生涯中一些典型事迹,尤其是他在创立同志社大学过程中的一些表现,来分析他短暂一生中的思想发展历程,以此来一窥他是如何处理日本传统的武士伦理与西方基督教信仰之间的关系的。本文大致上分为3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为研究综述,介绍国内外对于新岛襄的研究概况;第二部分为新岛襄的生涯,包括青少年时期的经历以及他为何选择了基督教信仰、他秘密脱逃到美国之后遇到的对他后来有重要影响的人以及在美国的的生活和学习、在美国学成归国后的传教及教育活动三个阶段,以问答的形式来论述;第三部分论述新岛晚年思想部分向日本的回归。第四部分是简单的结语部分。
明治维新前儒学的变迁及影响
作者:冯铨  年份:2004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明治维新前儒学的变迁及影响
洋务运动代表人物的档案思想研究
作者:姚从光  年份:2013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洋务运动代表人物  档案思想  总理衙门  新载体档案 
描述:动的开展对腐朽的清政府及其封建统治制度形成很大冲击,使国家机关和社会各个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必然影响当时的档案机构以及档案工作。洋务运动对档案及档案工作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洋务运动代表人物的档案思想及档案意识,他们或参与档案工作的改革,或重视并培养档案专业人才,或利用档案保家卫国等,总之,他们都直接或间接的推动了档案工作的发展,提高了档案工作的社会地位。他们的档案思想及为档案工作做出的贡献值得我们研究重视。本文采用原始文献分析的方法,通过对洋务运动代表人物的生平及留存的档案资料进行系统分析,重点研究了他们的档案思想,包括他们档案思想的形成,对档案进行搜集、保管、利用的意识,档案保密意识,重视档案工作,重视档案人才等。并在此的基础上分析了他们重视档案的共同因素,通过这几个人物的对比找出他们拥有档案思想的共同特点和规律,以期探索他们对当时尚处于萌芽时期的我国档案事业的贡献。洋务运动代表人物在清政府中央主要是恭亲王奕诉,在地方上主要指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他们是洋务运动的中坚力量,对整个洋务运动的成败起着关键作用。他们自幼大多渴望功名(生于皇族的奕诉除外),饱读诗书,但又受到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从而造就了他们“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立马定乾坤”的格局。洋务运动对我国档案机构的变革以及社会档案意识的提高具有积极地推动作用,其中洋务运动代表人物功不可没。奕诉掌管总理衙门期间,对总理衙门的档案工作非常重视,专门设立司务厅和清档房两个档案机构;曾国藩对档案的搜集保管异常重视,曾多次派人去太平天国搜集档案材料;李鸿章在办理外交、开办企业的活动中多次利用档案材料,《西国近事汇编》就是多次利用档案资料的成果;左宗棠在新疆用兵时随身携带大量舆图档案,开垦边疆时也利用了大量林则徐留给他的档案材料;张之洞无论担任巡抚总督还是开矿办厂,始终不忘调取档案资料以供参考。他们的档案思想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档案工作,对我们现在的档案研究仍然有借鉴意义。
论洋务运动时期的留学教育
作者:曾少鸿  年份:1990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论洋务运动时期的留学教育
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
作者:谷峪  年份:1988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本现代化的密秘。明治时期日本的发展,只有立康乏于过去日本遗产之七才有可能。 基于这衬想法,滩次从明治维新以前的历史谈起,试图从儒教对日本影响的角度析日本"教育兴国”并不是无缘无故
明治政史中超然主义的兴起与衰落
作者:孙志鹏  年份:2010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超然主义  伊藤博文  山县有朋 
描述:朋的“超然主义”表示不打算与民党合作,想以藩阀集团为主支撑明治政府的态度,其中明显包含了藩阀政治家对民党的蔑视与保守倾向。但是通过第一届帝国议会的攻防,“超然主义”显示出了它的空想性。由于伊藤博文的组党计划得不到政府高层的支持,所以伊藤转而谋求与自由党土佐派的提携,这是对“超然主义”在事实上的抵抗。而彻底的“超然主义使徒”山县此时亦组建政府党,将大成会组成国民协会。在经过九次议会之后,伊藤与自由党之间公然提携,表明了伊藤博文在实践上对山县有朋的反对。同时,自由党总裁板垣的入阁表示政党开始接近权力,已经一脚跨入政府的大门。松隈联立内阁的成立表示,在明治宪法体制下,藩阀不能无视民党的存在,只是此时的联立尚未固定化,在遇到各自切身利益之时就互不相让。伊藤博文第三次组阁后,开始第二次实施自己的组党计...
《民吁日报》对安重根义毙伊藤博文事件的报道与评论
作者:卢在熙  年份:1997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安重根是韩国妇孺皆知的民族英雄。他舍身取义,于1909年在中国哈尔滨火车站义毙日本 侵韩元凶伊藤博文。这一事件,是韩国历史、乃至世界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
李鸿章与中法战争
作者:何东  年份:2003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李鸿章  中法战争  中法和谈 
描述:自强运动,他选择了避战求和的对法策略,并与法国鉴订了《宝海三条》。当法国挑起战争后,李鸿章又适时推行以战谋和的对法策略,一方面对前方战局进行战术指导和物资支援,另一方面,推动中法和谈议结越南事宜。使两国先签《天津条约》,后订《中法新约》,最终结束战争。法国通过这场战争实现了预定目标,中国虽未落败,却为此战争支付浩繁。以致延误了随后的海防建设,使李鸿章早先拟定的国防、外交战略无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