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93)
报纸(42)
学位论文(22)
图书(8)
会议论文(2)
视频(2)
按栏目分组
甲午人物 (134)
历史研究 (19)
战争概览 (13)
史料集锦 (3)
按年份分组
2013(15)
2012(32)
2011(22)
2008(12)
2007(6)
2006(6)
2002(7)
1996(3)
1995(3)
1971(1)
按来源分组
其它(169)
国殇——从甲午战争至甲辰战争
作者:杨惠萍 穆景元 郑学元  年份:1997 期刊类型 :图书 关键词: 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 史料 
描述:国殇——从甲午战争至甲辰战争
张荫桓与美国排华运动
作者:薛改霞  年份:2014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张荫桓  张之洞  李鸿章  排华惨案  排华律  自禁条约 
描述:就排华惨案和排华律进行交涉。张荫桓凭着个人的外交才能与美国政府竭力交涉,最终使美国同意赔偿华工惨案。而在与美国谈判“排华律”问题上,张荫桓制订了“自禁条约”,试图以禁止华工赴美的让步,换取在美华工
李鸿章与直隶教育
作者:张晓飞  年份:2010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李鸿章  直隶  文教  近代化  学堂 
描述:人,这些文人或是直接参与、或是被李鸿章荐举为直隶地方官而间接从事文教建设。李鸿章与他们保持了良好的关系,而且作为地方官的文人也能够尽职尽责,从而在客观上为直隶文教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人才保障。更重要的是李鸿章等人的文教观念正处于由传统到近代的转型时期,主要表现在:一、兼通汉宋,以义理之学为先。这一观念由曾国藩提出,而主要体现于他的《劝学篇示直隶士子》一文中,因而在直隶文教方面产生了很大影响。二、突出实学,改革科举制度。突出实学是对科举制度的偏离,而李鸿章、吴汝纶等人则直接提出了改革科举甚至废除科举的主张,李鸿章最初是指斥章句试帖,主张改革科举制度,也曾有过废除科举的言论,但他的基本观点是变通。吴汝纶抨击科举制度较晚,但其主张却极其鲜明,即废除科举。三、讲求西学,培养新式人才。由于对科举制度弊端有充分的认识,李鸿章、吴汝纶等人大力倡导西学,以图培养适应于时代需要的人才。这些文教思想虽然不能严格区分先后,但却体现了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化,况且它们都曾在直隶的文教建设方面得到具体运用,从而为直隶学风的转变奠定了思想基础。第二部分则是对新式学堂教育的论证。李鸿章的学堂教育思想开始形成于同治二年(1863年)的《请设外国语言文字学馆折》,而在同治十三年(1874年)的《筹议海防折》中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李鸿章在直隶建立的军事学堂和军事技术学堂是他学堂教育思想的具体实践,这些学堂在学生的招收、教师的选聘、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都具有更加明显的近代属性,成为直隶近代学校的萌芽,正如现代人所说:“洋务运动虽然成效不佳,但在此期间培养的一批新式人才对祖国作出的贡献,却是不可磨灭的。他们中许多人被李鸿章招到直隶和北洋任职,在直隶早期近代化过程中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对李鸿章及其幕僚在直隶进行文化教育建设的研究,揭示了他们在直隶文教近代化方面所起到的促进作用,文章的结论是:李鸿章是清末直隶文教发展的推动者,他直接促成了直隶文教近代化的开端。
盛宣怀近代化思想与官督商办模式研究:对洋务运动的一种重新评价
作者:徐晨  年份:2010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盛宣怀  官督商办  洋务运动  现代化 
描述:革。这场改革的特点是在主观和客观上都以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力图沟通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而这也正是迄今中国在思想、制度和器物层面上所要面对的根本问题。但是,长期以来在历史发展的特有路径中,国人自身对洋务运动的研究与评价存在难以调适的认识张力。尤其是对“用机器兴实业”的典型即盛宣怀及其所实践的官督商办模式存在观点上的分歧。其原因在于,盛宣怀是一个复杂而矛盾的洋务运动关键人物,他不仅以施行“官督商办”而饱受争议,同时广泛参与了晚清时期的政治和经济活动。虽然他具有完整且初步的国家近代化(师西洋之新法实现中国富强)思想,并先后首创多个新式工商企业,主张通过经济改革实现国家富强,但同时也由于坚定地主张国家在近代化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而被质疑。通过现代化视角的审视以及将盛宣怀视作中国近代化的推动者,论文以还原历史和回归具体问题情境的方式认为盛宣怀及官督商办模式显现出洋务运动的双重意义。一方面,洋务运动的经验和教训都说明了在后发型现代化国家的现代转变中,国家居于核心的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因此不可对传统政治及其中体西用思想作单纯的否定;另一方面,经济基础是现代化这一历史进程的最终动力源泉,在充满自发性活力的经济社会和国家层面的调适上,中国近代化思想由于多种原因存在着难以克服的思维局限和社会基础,官商之间或者说政企之间难以建立良性互动的现代化推动机制,甚至有走入误区的危险。论文通过对盛宣怀近代化思想和官督商办模式的研究,挖掘了以前较少受到关注的盛宣怀近代化思想中具有鲜明特色和时代特征的内容,将其置于洋务运动的宏观时代格局之下,进而从新的研究思路基于中国政治思想自身的发展规律对洋务运动的历史意义展开思考,深入研究洋务运动的得失,特别是从生产方式近代化和国家社会关系构建的角度对洋务运动进行新的评价。同时还以史为镜,重点分析了官督商办在中国近代社会转型中所引发的思想表现、深刻影响以及现代化转型过程中政府权力的功能和职责,以此来揭示政府与市场、企业的关系在中国思想语境下的现实意义,呈现出中国近代化思想变迁发展的一个侧面真实的面貌。
战争债券与战争融资:基于中日甲午战争与美国南北战争的研究
作者:谢昌旭  年份:2012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战争债券  战争融资  中日甲午战争  美国南北战争 
描述:度调动国内民众情绪,而且对经济的伤害程度也相对轻很多,随着现代金融市场的发展,战争债券因为其独特的优点成为战争融资比较理想的方式。本文通过对比分析中日甲午战争和美国南北战争期间交战双方的战争融资情况尤其是战争债券的发行情况,以及双方在发行战争债券成败背后的因素,试图说明现代金融市场以及金融创新对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国力强盛的重要作用,一场战争的结局有多种影响因素,但是从双方的融资能力上就可以看到一些先兆,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当代社会国际间的竞争更多表现为经济实力上的竞争,而金融市场和金融创新无疑又是重中之重,这也是本文研究的主旨所在。
论清军后勤供给与甲午战争
作者:刘志坚  年份:1990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论清军后勤供给与甲午战争
李鸿章形象研究
作者:高波  年份:201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李鸿章  李鸿章形象  历史人物评价 
描述:但与朝廷和清流派不同,他们着重肯定李鸿章所办洋务的功绩。维新派虽然对李鸿章颇有微词,但基本肯定了李鸿章是个正面人物。革命派全面否定李鸿章,认为他是“汉奸”。民国遗民型学者延续了鉴戒史学对李鸿章的评价,认为他是个“忠臣”。近代化论者坚持李鸿章领导的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事业,是中国近代化的先声。而与此观点相对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却抨击李鸿章是“万恶的民贼”、“反革命的魁首”、“满洲人的奴才”、“永远的投降派”。1949年以后马克思主义学者支配史坛,李鸿章成为“卖国贼”,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李鸿章形象被重塑,成为中国“迈向现代化的第一人”。从清末、民国到新中国,李鸿章形象的变化很大。笔者认为影响李鸿章形象的因素有三个,政治因素、价值观变化和史学理论与方法的变化,并逐一进行了较深刻地分析。结语探讨了李鸿章形象的塑造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对历史人物评价的理论与方法进行重新的认识,并对人物评价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
李鸿章外交思想述论
作者:刘世华  年份:1989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们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对他作了新的评议,特别是在洋务运动方面已给以更多的肯定。但是,外交方面的研究还欠深入系统,提出的一些新观点仍然谨慎,给人一种迈一步看一看的感觉。因而本文旨在这方面作一些尝试性
史鉴——甲午战争研究备要
作者:关捷 王若 辛欣编著  年份:1997 期刊类型 :图书
描述:史鉴——甲午战争研究备要
洋务运动时期的电报技术
作者:包羽  年份:2006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洋务运动  产业技术  国际技术转移  本土知识整合  借壳 
描述: 本研究所采用的是史论结合的方法,以洋务运动时期电报技术引进的技术社会史考察为基础,概括出了该项技术转移的三大特点:(1)“强权示范”性,(2)“产业技术根植”性,(3)“借壳”的根植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