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1028)
报纸(377)
学位论文(109)
会议论文(23)
图书(19)
按栏目分组
战争概览 (1395)
甲午人物 (124)
历史研究 (34)
史料集锦 (3)
按年份分组
2014(46)
2013(89)
2012(190)
2011(129)
2010(94)
2009(95)
2008(78)
2006(58)
1996(36)
1982(20)
按来源分组
其它(1556)
论李鸿章的对日外交
作者:刘虹  年份:2002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联日  联日防俄  防日  联俄防日 
描述:79年日本正式吞并琉球之后,李鸿章对日本在亚洲扩张的野心和对中国的危害有了较为明确的认识,开始对日本采取强硬的立场,力主搁置对日妥协的《球案条约》,并购船置械,建立北洋海军,加强对朝鲜的控制等,进行防范日本的军事准备。但是,对朝鲜和中国的侵略是日本明治维新后的既定国策,中日战争已经在所难免。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李鸿章无论在外交还是在军事上都遭到惨败,他转而求助于“联俄拒日”,并与俄国签订了《中俄秘约》。李鸿章始终对日本的侵略野心认识不足,虽然对日本采取了“积极防御”的政策,但也出现了很多重大的失误,尤其是在军事上连连失利。李鸿章的对日外交还遭到了来自清政府内部的种种掣肘,同时面临着经费、人才等方面的极度缺乏和不足,其对日外交不可避免的遭到了彻底的失败。
论李鸿章的教育改革思想与实践
作者:梁永  年份:2014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论李鸿章的教育改革思想与实践 
描述: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几代人努力奋斗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李鸿翌日 作为一个开创性的人物,他的教育改革思想与实践活动。……
李鸿章护侨思想研究
作者:金蓓  年份:2008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晚清  李鸿章  护侨思想 
描述:内却影响全局的人物与华侨关系的研究很不充分。其实李鸿章是属于较早关注到华侨问题的一批官员之一,他对华侨问题的认识随着时势的变化不断深入,并最终形成自己系统的独具特色的护侨思想。他在护侨实践中也取得了突出成绩,尤其是在与秘鲁签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保全了在秘华工的部分权益,其后一系列作为使得一批海外领事馆纷纷建成,使臣也被作为清政府的代表被派驻出去,开启了近代意义上的保护华侨的历史。这些都与他的护侨思想是分不开的。究竟他有哪些护侨作为?这些又是在怎样的思想指导下产生的?他的这种思想是怎样产生发展的?有哪些内涵?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这些是很值得我们探讨的课题。而现今华侨遍及世界各地,他们在国外从事各个行业,有的甚至成为商界精英或参与到所在国的政治领域,他们代表着十几亿中国人的形象,在国外广泛弘扬中国的文化,也积极支持祖国的...
清末朝鲜领选使研究
作者:王元崇  年份:2006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领选使  金允植  李鸿章  薛斐尔  《阴晴史》  《天津谈草》 
描述:下,与中国会商如何同美国缔约的使命与之发生了合流,并且几乎完全主导了领选使一行。纵而观之,领选使使行,以朝日条约签订之后朝鲜半岛局势日渐演变,李鸿章借美使东来欲与朝鲜缔约通商之机再度劝说朝鲜与西方各国广为立约以行牵制自保之策为其外交上之一大背景,以朝鲜国王高宗派遣领选使督率工徒赴中国学习制器练兵以期富国强兵为发轫,以金允植最终充当领选使在军械学造的名义下出使中国与李鸿章等人就朝美如何立约通商等问题进行谈判,并居津督率朝鲜留学生学习军械制造为其主要经过,最后以朝美立约为其最大成果,又以“壬午兵变”爆发之后领选使最终率领所学无几的朝鲜留学工徒悉数归国为终结,而又以朝鲜委托天津机器局代为购买机器而后在汉城成立机器厂承其余绪。领选使的两重使命中,军械学造不到一年即被迫中断,朝鲜未获自强之基;朝美立约使朝鲜国门自此洞开,朝鲜被逐步编入西方条约体系中来。在这一时期,中朝之间的宗藩关系也日益演变,成为近世宗藩关系演变整体过程之中的重要而微妙的一环。而中国在这一时期内依照传统宗藩关系的原则以宗主国的身份对朝鲜外交所进行的诸多指导,使得中国在此后的历史进程中不可能置身事外,不得不一再跻身于半岛事务,甚至越俎代庖,结果造成了余绪至今仍可窥见一二的东北亚国际政治外交上的一段非常特殊的历史。
李鸿章与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
作者:周瑾  年份:2000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李鸿章  中国教育  现代化 
描述: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又颇有争议的人物.由于种种原因,中国教育史学界对李鸿章的研究相当薄弱,更鲜有以中国教育现代化的视角去开展研究.该文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思想,以现代化理论为研究的价值标准和研究范式,通过探讨李鸿章与中国教育早期现代
晚清李鸿章外交策略述论
作者:张凌宇  年份:2004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 一、晚清外交的国际、国内环境 大清帝国从乾隆后期开始,国势日趋衰落。而与此同时,西方资本主义正在日益崛起。 与西方发达国家上升的势头相反,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华民族包括统治阶级都蒙受了奇耻大辱,中国的社会矛盾更加复杂化,综合国力日渐衰微。 李鸿章独揽当时中国军、政、外交大权达30年之久,参与并主持了几乎所有的清朝重大外事交涉,对近代中国产生了重大影响。在长期的外交实践中,李鸿章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外交思想及策略,归纳起来主要有“外须和戎”、“实力外交”以及“以夷制夷”等几个方面。 二、“外须和戎”的策略 “和戎”实际上就是维持和局。李鸿章的“和戎”观的形成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有关:第一,中国当时的国力状况及其与西方列强对比的过分悬殊。第二,致力于为中国发展创造一个和平的外部环境。第三,当时远东国际局势的变化和清政府“借师助剿”政策是促成李鸿章“外须和戎”策略的外部因素。第四,“和戎”外交策略是在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的,从提出、制订到实施都贯彻和体现着儒家的思想。 “和戎”列强,实现和平,在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中通过变法以求自强自立,这本无可厚非。然而,问题在于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来实现这一目
伊藤博文与明治时期宪政发展研究
作者:李洋  年份:201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明治维新  伊藤博文  帝国宪法  立宪政体 
描述:僚、特别是伊藤博文作出实现立宪的选择;第二章论述伊藤博文赴欧洲展开宪法调查、起草宪法以及确立宪法体制的过程;第三章主要分析议会、特别是早期议会中民党势力与“藩阀”政府之间的政治博弈如何促进宪政体制的发展,伊藤博文如何纵横捭阖于各种政治力量之间推进宪政体制的调整;第四章分析伊藤博文内阁策动对外战争,并利用战争促进宪政体制发展和近代国民国家的形成;第五章分析20世纪初以伊藤博文为代表的“藩阀”开明派如何创建政党以推动新时期宪政体制的发展。在结论部分,本文认为伊藤博文对近代日本宪政体制发展发挥了不可取代的作用、对外战争对宪政建设和国民国家形成起到实质性的推动作用、后发型现代化国家在宪政建设过程中表现出相对同时期西方国家的独特性、宪法是多元利益相互妥协的产物并在实施中形成一种妥协机制等。在其基础上,本文对明治时期在国家政权主导下追赶西方、同时将国民纳入政治体制内的过程进行的实证性动态分析为客观理解近代日本政治发展提供了一个较为新颖的视角,同时对日本早期宪政体制发展过程展开的分析也为后发型现代化国家的宪政体制建设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
爱知大学中国学程沿革:对日本文明教育的反思
作者:森山裕子  年份:2014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中国研究  支那  冷战  明治维新  东方主义  国语改革  教育改革  福泽谕吉  爱知大学 
描述:臨美式教育制度的進逼,被迫更換校名卻又堅守其中國研究的模式。 本文研究成果有五點,首先是東亞同文書院大學與明治政府「捨棄中國」的教育政策背道而馳,這點即使在戰後經歷校名與架構改組也未改變初衷。第二是該
论19世纪后半期的日本自由民权运动
作者:魏巍  年份:2002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自由民权运动  国家主义  明治维新 
描述:厚的民众基础。将“伸张民权”和“扩张国权”两者紧密地结合起来是自由民权运动的一个特点。运动体现出浓厚的国家主义意识。这种意识同运动参与者的思想背景、认识的局限性以及当时的国际环境息息相关。它对自由民权运动在设立国会、改订条约和对东亚邻国的政策等一系列问题上的看法和主张都产生了影响。在19世纪后半期的特定历史条件下,这种国家主义意识对于日本摆脱西方列强强加给它的不平等条约、谋求平等的国际地位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这种意识又存在与极端民族主义同流的可能,即将“对西洋对等化”与“对东洋的强国化”结合在一起;将“独立平等”与“海外雄飞”混为一谈;以牺牲亚洲邻国的利益来达到推动国内改革、谋求国际平等地位的目的。这种国家主义意识恶性膨胀的结果,就是“国权至上”的对外扩张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