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战争概览(2572)
  战争简介(0)
  战争背景(1990)
  军事对比(582)
  战争历程(0)
  第一阶段(0)
  第二阶段(0)
  第三阶段(0)
  重要战役(179)
  平壤之战(8)
  黄海海战(57)
  旅顺口之战(54)
  威海卫之战(24)
  辽东之战(36)
  甲午人物(3940)
  邓世昌(309)
  李鸿章(2922)
  明治天皇(122)
  伊藤博文(384)
  左宝贵(64)
  丁汝昌(109)
  刘步蟾(30)
  历史研究(1806)
  图书专著(66)
  期刊论文(629)
  会议论文(61)
  学位论文(83)
  报纸文献(967)
  史料集锦(61)
  珍贵图片(7)
  影像资料(54)
  报纸文献(0)
甲午战争中日伤亡比较分析
作者:王者祥  年份:2008-01-0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甲午战争 伤亡 比较 分析 
描述:,争取加深人们的认识:正是清军的战争系统(包括战略战术、军人素质、武器装备、海陆协同等)故障导致了大量的人员伤亡,由此影响了后续战役的推进,从而导致了战争的失败,而日军除有限的正常战斗伤亡外,非战斗伤亡巨大,反映了作为侵略者的急功近利和不可一世。清军作战的无能和不可救药与日军作战的投机与狂妄嚣张形成了鲜明对照,由此昭示了战争的最后结局和清王朝的终极命运。
中国近代国民国家形成期日本的对华认识:从甲午战争到“九·一八”事变
作者:王美平  年份:2009-01-0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中国近代国民国家形成期日本的对华认识:从甲午战争到“九·一八”事变
北洋海军管理体制研究
作者:王绪渊  年份:2014-10-28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北洋海军 管理体制 军制改革 甲午海战 
描述:中国军制的近代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笔者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将传统史学研究方法与军事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相结合,坚持史论结合,对北洋海军管理体制作系统研究。本文拟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纵向梳理北洋海军管理体制的创建历程。北洋海军管理体制的创建主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19世纪80年代初期,薛福成提出《北洋海防水师章程》和丁汝昌订立《北洋水师号衣图说》拉开了北洋海军管理体制创建的序幕;第二,总理海军事务衙门成立和《北洋海军章程》颁布实施宣告北洋海军管理体制成形;第三,甲午战前,北洋海军进一步完善和补充了管理体制中的海军大阅制度和海军奖惩制度。 第二部分,归纳总结北洋海军管理体制的主要内容。北洋海军管理体制包括舰船管理、官兵管理、后勤管理、经费管理和指挥体制等。北洋海军管理体制在很多方面都已突破传统军制,开启了中国军制的近代化变革。 第三部分,分析北洋海军管理体制的特点,客观评价北洋海军管理体制的利弊。北洋海军管理体制是西方近代军事制度与中国传统旧制的结合,一些管理章程已具有近代军事法性质,内容也较为全面、系统。因此,北洋海军管理体制的特点就主要体现在“参用西法”、法制化、系统化三方面。北洋海军管理体制不仅为北洋海军的近代化提供可靠保障,还推动了清末军制改革,其历史作用不容低估。但北洋海军管理体制中存在最高领导权的二元化,管理层权责不一致和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等弊端,最终未能改变北洋海军覆灭的命运。 第四部分,分析北洋海军管理体制受到封建体制的严重束缚。北洋海军管理体制在推行过程中,深受封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思想观念的束缚。首先,以封建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业社会无法为北洋海军的发展及其管理体制的推行提供必要的财政支持。其次,封建集权政治下的腐败严重侵蚀和破坏北洋海军管理体制。最后,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也严重制约北洋海军管理体制。 时值今日,甲午海战的硝烟已散去一百多年,但北洋海军失败的耻辱时刻激励我们不应忘记历史的教训。在21世纪的新时期,我们更应以史为鉴,居安思危,认清来自海洋方向的潜在威胁,加快海军的现代化建设,为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一个和平稳定的环境。
甲午战争文学研究——中国近代国难文学研究之三
作者:王永娟  年份:2006-01-0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近代国难文学 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战争文学 
描述:角,运用“超文学”和“涉外文学”的研究方法,从文学与战争的关系角度展开研究,揭示了甲午战争对中国人的感情冲击以及在这种巨大冲击下,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发生的裂变,从而将甲午战争文学的研究推向系统和深入。 甲午战争文学全面深刻地呈现了甲午战争对中国人的感情冲击,贯穿于甲午战争文学中的悲怆感和使命感便是这种冲击的直接反应。以黄遵宪、丘逢甲为代表的甲午诗人长歌当哭,抒发江河沦陷、生灵涂炭的悲痛,真挚强烈的感情使得甲午诗歌成为甲午战争文学中比重最大、艺术成就最高的文学样式;另一方面,甲午战争文学塑造了大量逃将、降将和卖国贼的形象,表达了人们对中国军队和中国政府腐败无能的愤恨,同时高度歌颂了英勇抗战的将领,体现了强烈的民族使命感和参与意识。 悲怆和愤怒弥漫于整个社会,充塞和鼓荡着人们的心胸,是中国人彻底觉醒的开端。探索战争失败的原因、反思自身文化的缺陷成为战后中国社会的主要思潮。在这种普遍的探究和反思中,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发生了裂变,一种崭新的近代的思想意识在裂变中诞生。一方面,伴随着甲午战争的冲击,中国人“天朝上国”的观念发生了剧烈的动摇以至破灭,对邻国日本的认识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另一方面,对民族自强途径的探索也更加深入,其中最突出最有价值的是当时的有识之士对人的反思和重塑。虽然这一思考主要集中在要用西方的文化知识武装人,而对几千年来业已形成的中国人深层的心理文化结构缺乏深刻的反省,但是这种对人的重视比起洋务运动以来对物的重视是一大进步。 任何社会制度的更新,都需要有一个“人的更新”与之相始终。当我们今天追述历史,追述甲午战争,研究甲午战争文学的时候,这也许是最大的历史遗产。
洋务派的甲午战争
作者:王昭  年份:2014-10-28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洋务派 甲午战争 
描述:本文研究了洋务派与甲午战争的关系,旨在从甲午战争中国的失败教训中去吸取对我们今天改革与开放有价值的借鉴。
“师夷制夷”与洋务新政
作者:王双印  年份:2004-01-0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洋务运动 洋务派 甲午战争 
描述:“师夷制夷”与洋务新政 自19世纪60年代初至90年代上半期的洋务新政是近代中国社会的大转折时期,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外交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对后世产生重要影响。 从“师夷制夷”这一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的主要线索深入研究洋务新政,不仅对正确认... >> 详细
甲午战争时期中国寻求英国斡旋的努力
作者:王其勇  年份:2009-01-0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甲午战争 英国 斡旋 努力 
描述:甲午战争时期中国寻求英国斡旋的努力
甲午战争赔款及近代中日不同民族命运的研究
作者:王健  年份:1995-01-0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三个组成部分即军事赔款、威海卫守备费、赎辽费为中心,在论述这三笔赔款由来的过程中,叙述了甲午战争的爆发,《马关条约》的签订,三国干涉还辽。这些都是赔款间题产生的背景。 第二部分:中国对日赔款的筹集。这个部分主要叙述中国为支付对日赔款而进行的三次对外大借款,并阐述了这三次借款给中国带来的灾难性影响。同时也揭露了日本在赔款支付问题上对中国的刁难。 第三部分:甲午战争赔款在日本的运用。这部分主要是研究战争赔款在日本的具体的分配、使用,即“战后经营”的问题。战后经营包括四方面内容:扩张军备、殖产兴业、教育振兴、殖民地经营。以这四方面为中心,赔款的使用具体表现在六个方面。 第四部分:近代中日不同的民族命运。甲午战争给中日两国带来了很大影响:中国遂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同时也催化了日本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可以说,以甲午战争为契机,中日两个民族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论甲午战后中朝关系演变(1895—1900)
作者:王俊祥  年份:2006-01-0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甲午战争 中朝关系 演变 宗藩关系 近代关系 
描述:这一地区的国际关系带来直接而深远的影响。甲午战争以后,由于这一地区形势的变化发展,经过中朝双方的共同努力,中朝近代新型国家关系逐渐建立起来,传统的宗藩关系解体。本文以这一转变为出发点,探讨甲午战后中朝新型国家关系建立始末,及其演变的原因和对两国关系产生的影响。 甲午战争不但是中国近代历史的转折点,而且也是东亚国际关系的转折点。此前的东亚国家关系总体上属于封建性质的宗藩关系,中国处于宗主国的地位,在朝贡关系中处于主导位置。但甲午战争的结局则改变了这一地区原有的国家关系,封建性的宗藩关系逐渐让位于近代国家关系,中朝关系的演变就是在这一宏大的历史进程中逐步完成的。中朝关系的改变既是两国关系发展进程中的具有转折性的改变,又与这一地区国家关系的变化紧密相关。本文通过对这一历史进程的阐述,揭示东亚国家关系发展进程中的特殊性,说明历史发展过程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为制定对外政策提供历史借鉴。
鲁抚任内李秉衡研究
作者:牛名娟  年份:2007-01-0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李秉衡 甲午战争 赈灾救荒 治理黄河 洋务运动 
描述:救荒所作出的努力包括办理平粜、截留新漕、蠲缓赋税等:在治理黄河过程中,他力除河工积弊,惩治不法官员,并形成了自己的治河思想。第三部分论述了李秉衡对西方文化的态度。他力主漕运,排斥铁路,封禁山东矿山,反洋教,体现出对洋务运动全面抵制的立场和态度。第四部分对鲁抚任内的李秉衡进行客观评价。文章认为,李秉衡忠君爱国、勤政爱民,不失为晚清一“廉吏”;但与此同时,他又带有较强的历史局限,对洋务运动的抵制显得有些不合时宜,落伍于时代,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注定了其悲剧性的人生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