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战争概览(2572)
  战争简介(0)
  战争背景(1990)
  军事对比(582)
  战争历程(0)
  第一阶段(0)
  第二阶段(0)
  第三阶段(0)
  重要战役(179)
  平壤之战(8)
  黄海海战(57)
  旅顺口之战(54)
  威海卫之战(24)
  辽东之战(36)
  甲午人物(3940)
  邓世昌(309)
  李鸿章(2922)
  明治天皇(122)
  伊藤博文(384)
  左宝贵(64)
  丁汝昌(109)
  刘步蟾(30)
  历史研究(1806)
  图书专著(66)
  期刊论文(629)
  会议论文(61)
  学位论文(83)
  报纸文献(967)
  史料集锦(61)
  珍贵图片(7)
  影像资料(54)
  报纸文献(0)
战争债券与战争融资:基于中日甲午战争与美国南北战争的研究
作者:谢昌旭  年份:2012-01-0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战争债券 战争融资 中日甲午战争 美国南北战争 
描述:度调动国内民众情绪,而且对经济的伤害程度也相对轻很多,随着现代金融市场的发展,战争债券因为其独特的优点成为战争融资比较理想的方式。本文通过对比分析中日甲午战争和美国南北战争期间交战双方的战争融资情况尤其是战争债券的发行情况,以及双方在发行战争债券成败背后的因素,试图说明现代金融市场以及金融创新对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国力强盛的重要作用,一场战争的结局有多种影响因素,但是从双方的融资能力上就可以看到一些先兆,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当代社会国际间的竞争更多表现为经济实力上的竞争,而金融市场和金融创新无疑又是重中之重,这也是本文研究的主旨所在。
甲午海战前夕中、朝、日三国皇权观念背后的崇高观念
作者:许婉君  年份:2013-01-0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皇权 崇高观念 晚清 朝鲜王朝 日本明治维新 
描述:也加快了封建制的崩溃。而这一过程的表现至少包括以下几点:宗族势力的过度发展;贪腐横行,国无章法;皇族利益与国家利益分裂,“皇权”不再代表国家权力;一些汉族官员具有爱民、安邦的理学思想,但因为发生了微妙偏差,带上了杀戮性的一面。朝鲜半岛的皇权世俗化紧随中国之后,古朴的皇权观念随着儒教的传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循古制、势道政治、阀党之争等问题越来越严重,封建皇权的权威性被削弱。这其中比较特殊的地方在于传统遗留造成了朝鲜半岛比中国古代更容易接受女性掌权,而这与儒教中的女性观相矛盾,最终成为造成近代朝鲜外戚专权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甲午海战后,朝鲜半岛沦陷,一方面与其自身落后僵化的思想和体制,以及清政府派出的北洋舰队的惨败有关,另一方面就是朝鲜王朝自身的政权混乱,尤其是势道政治严重造成的恶果了。近代日本的情况比较特殊。日本天皇早在九世纪就基本脱离世俗政治,从而避免了皇权的彻底世俗化。但历代天皇总与政治保持一个微妙的距离,其形象反而更容易在关键时刻被唤醒。近代幕府统治衰落时,天皇形象就是在“尊王复古”的口号中被重新树立的。天皇权威得到空前地绝对化,这得益于天皇制的推行。而天皇制所以能在日本社会无阻碍地推行,原因首先在于层层负责的等级制社会是根基,第二则是在古神道传统下创立的国家神道的辅助。传统日本人无法脱离等级制和神道信仰的控制,因而当这两点为掌权者利用时,才在精神层面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对比可看出在封建社会末期,不同的皇权观念在中、朝、日三国社会和人心上所产生的作用,对甲午海战的战局及其后的历史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三国面对皇权权威缺失的情况都主动进行了“寻找”,只是最终产生的结果不尽相同。而本文的创新则在于,力求通过对中、朝、日三国皇权的发展脉络及其合法性,以及各自外在表现的研究和探讨,引起对于东方式的崇高美学概念的思考,同时说明这种“崇高”对我们的现实生活的重大意义。
甲午战争后英国在华外交政策的转变(1895-1905)
作者:袁森  年份:2011-01-0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甲午战争 英国 在华外交政策 远东政策 传统文化 均势制衡 
描述:这十年间英国在华外交政策演变的基本过程,并在此基础上从文化的角度进行解析,在英国在华外交政策的转变中,包含着明显的保守、务实、制衡等特征,这既是受英国传统文化中的保守主义、现实主义以及均势制衡思想的影响,又是其在外交上的运用和显示,在这里,英国的文化传统和外交特征获得了内在的一致性。
试论甲午战争前夕围绕朝鲜的中日外交交涉
作者:蔡明吉  年份:2007-01-0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清朝 日本 朝鲜 甲午战前 外交交涉 
描述:种意义上讲,中朝间传统的宗藩关系对于当时实力尚不足以对抗清廷的日本来说无疑是一块巨大的“绊脚石”。它使得日本清醒地认识到:要想彻底的吞并朝鲜必须彻底的割断其与清朝的这种传统关系。为此,日本一方面在外交上巧妙的使用“合法”的“讹诈外交手段”与清朝进行交涉,力争将满清王朝在朝鲜的影响降至最小;另一方面积极地加紧备战,力图待时机成熟之后彻底的实现其吞并朝鲜之野心。然而此时腐朽没落的晚清政府一方面力图全力维持其与朝鲜200余年的宗藩关系,另一方面又奉行“避战自保”的外交政策,努力避免与日本的正面冲突。清政府在外交决策中的软弱之举大大助长了日帝的嚣张气焰。1894年,蓄谋已久的日本,终于以朝鲜甲午农民战争为契机,挑起了中日甲午战争。在这场中日纷争之中,朝鲜堪称是最大的受害者,虽其不乏有一定的抗争,但限于国力而收效甚微,故...
甲午战争前后李鸿章和伊藤博文外交策略之比较
作者:苏生文  年份:1993-01-0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甲午战争 李鸿章 外交策略 
描述:甲午战争前后李鸿章和伊藤博文外交策略之比较
甲午战争前后捐纳舆论之考察
作者:肖守库  年份:2004-01-0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甲午战争前后 捐纳 舆论 
描述:作过一些探讨,但对捐纳舆论尚无专门研究。有鉴于此,本文仅对甲午战争前后的捐纳舆论加以考察,以期有抛砖引玉之效。 本文前言概括有关清代捐纳问题的研究状况,指出以甲午战争前后的捐纳舆论作为研究内容的理由和目的。正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论述甲午战争前后捐纳舆论的宏观情势。首先说明行捐之论、变捐之论和停捐之论已形成并存的格局,之后又论证停捐之论逐渐发展为舆论主流的态势。 第二部分主要介绍停捐之论的具体主张和分析持论者的不同动机。论者或者只要求停捐州县;或仅吁请停捐道府州县,其余各项不妨暂留;或进而主张停大捐,留常捐;或特别强调大捐、常捐俱罢,应仿古代鬻民爵之法。而各自动机或期以余下实官捐项补苴财用,或意于疏通和澄清正途,或欲为行新政、改官制铺平道路。 第三部分主要考察停...
清末民初文学作品中的甲午战争
作者:翟文栋  年份:2007-01-0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已经被阿英先生收录在《甲午中日战争文学集》中;另外部分描写有甲午战争的小说作品4部。所以,笔者发现目前国内保留至今的直接或间接描写甲午战争的清末民初小说作品共有22部。 本论文在对阿英先生的《甲午中日战争文学集》收录的甲午战争小说作品补遗的同时,再现了清末民初文学作品中的甲午战争,分析了清末民初中国人眼中的甲午战争,中国人眼中的日本军队、日本士兵等典型形象,探寻了清末民初甲午战争小说的描写特点、叙事特征等。 本论文主要分三章进行论述。 第一章首先简单介绍了历史上的甲午中日战争。然后,对国内甲午战争文学的集大成者阿英先生及其作品进行了总体介绍。在此基础上,经过本人调查整理,补遗了《甲午中日战争文学集》中未曾收录的13部甲午战争小说作品及4部部分描写有甲午战争的小说作品。 第二章主要...
甲午战争前后军事后勤体制的变革
作者:罗绪安  年份:2002-01-0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甲午战争 军事后勤体制 变革 
描述:的后勤体制有了一定的改进。通过洋务派的自强运动,军事后勤在物质建设上亦趋于“西化”。不过,这并不能掩盖清军在后勤特别是后勤体制方面的缺陷:没有统而有序的后勤组织指挥体系,后勤保障乱无章法。这一缺陷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终于带来了苦果,也从反面促使战后的军事制度与后勤体制的变革,最终导致了近代后勤体制的基本确立。但从根本上讲,军事改革绝不是孤立的,它与晚清政治、经济制度及状况密切相关。换而言之,晚清的政治经济形势及制度影响和制约了近代军事后勤的发展。
甲午战争前日本的中国观─以琉球、朝鲜问题为中心(1873∼1984)─
作者:罗仕昌  年份:2014-10-28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明治维新 甲午战争 中日修好条规 日本之中国观 
描述:動向。特別在引發中日甲午戰爭的朝鮮問題上,日本著力最多。本論文想一探甲午開戰前日本人對中國觀點的變化。
當時日本發行多份報紙。各家報社有其不同政治立場,其社論亦各有趣旨。筆者認為由報紙研究日本的對中國觀點,確有其價值。因此,本論文主要使用之史料為明治時期之報紙,以學界先進之研究為基礎,想由新聞報導中找出當時日本之對中國觀,再將報導中的對中國觀與當時日本政府之對中國政策比較分析,藉以探究日本政府之對中國觀。
本論文之研究範圍由1873年起,至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為止前後共21年。清日修好條規並未為中日雙方帶來長久的和平,隨即兩國外交關係日漸惡化,到甲午戰爭之時互相敵視終至無法挽回。本論文之目的是想探討日本輿論、政府與知識份子從清日修好條規到甲午戰爭這段期間,他們對中國觀點之轉化,究竟對兩國關係起了什麼樣的影響;關鍵何在?
孙毓汶研究
作者:田花磊  年份:2009-01-0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孙毓汶 甲午战争 马关条约 晚清政局 
描述:先对孙毓汶做简要的介绍,然后概括综述目前专家学者对孙毓汶研究的成果,最后介绍笔者对孙毓汶进行研究的意义。正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简单介绍孙毓汶的家族背景。第二部分,孙毓汶的政治路线。第三部分,孙毓汶在政治场上纵横捭阖。文章最后一部分对孙毓汶做简要的评价。对于孙毓汶这样一个人物,笔者查阅有关记录清朝人物的传记史料后,发现关于他的资料很不充分,也难以找到有关他的系统性研究著作及论文。因此笔者希望通过这次毕业论文的撰写能对孙毓汶的政治生活有系统地了解,力图对他的一生做出客观公允的评价。本文主要采用传统的史学方法,在占有相关史料及论文专著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通过论述人物来力图揭示晚清政局的派系分合与国际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