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战争概览(2572)
  战争简介(0)
  战争背景(1990)
  军事对比(582)
  战争历程(0)
  第一阶段(0)
  第二阶段(0)
  第三阶段(0)
  重要战役(179)
  平壤之战(8)
  黄海海战(57)
  旅顺口之战(54)
  威海卫之战(24)
  辽东之战(36)
  甲午人物(3940)
  邓世昌(309)
  李鸿章(2922)
  明治天皇(122)
  伊藤博文(384)
  左宝贵(64)
  丁汝昌(109)
  刘步蟾(30)
  历史研究(1806)
  图书专著(66)
  期刊论文(629)
  会议论文(61)
  学位论文(83)
  报纸文献(967)
  史料集锦(61)
  珍贵图片(7)
  影像资料(54)
  报纸文献(0)
丁汝昌(新编历史古装剧)
作者:马小平  年份:2001-01-01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丁汝昌》 历史古装剧 马小平 戏剧文学 中国 当代作品 
描述:丁汝昌(新编历史古装剧)
谎言如何成真 北洋海军主炮晾衣实为谣传
作者:陈悦  年份:2010-01-01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北洋海军 北洋舰队 主炮 东乡 小笠原 海军军官 定远 中国海军史 丁汝昌 军舰 
描述: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第一支近现代意义上的海军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关于这支舰队的评价在百年后仍然争论不休。其中有一则著名的"主炮晾衣"故事,称北洋舰队在访日期间被日方军官东乡平八郎看到主炮上晾晒了衣物,由此论证军律涣散,注定打
北洋海军左翼总兵林泰曾与“镇远”舰的触礁事故
作者:陈利  年份:2011-01-01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北洋海军 沈葆桢 镇远 林则徐 刘公岛 李鸿章 丁汝昌 触礁 铁甲舰 总兵 
描述:林泰曾,字凯仕,福建侯官人,祖父是抗英名将林则徐的胞弟,林则徐的女婿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就是他的姑丈。虽然有如此显赫的官宦世家背景,林泰曾早年的
从人教版教材对黄海海战的叙述看中学历史人文教育的缺失
作者:闻陈捷  年份:2007-01-01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黄海海战 北洋舰队 中学历史教育 人教版 甲午战争 叙述 国旗 丁汝昌 悬挂 高中课程标准 
描述: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一册(2005年6月第二版)第29页在叙述黄海海战的爆发这样写
甲午海戰中的方伯謙是被誣陷致死
作者:郑守正  年份:1993-01-01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方伯谦 丁汝昌 史料 二十年 管带 黄海 冤案 李鸿章 副将 代理 
描述:再戰,而作戰略性退却,脱离戰埸回港。可是,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代理提督定遠号管带刘步蟾却乘机诬害方伯谦,羅織‘首先退避’、‘将队伍牵乱’,‘扬威艙内起火,又
海军统帅丁汝昌的悲剧
作者:许华  年份:1983-01-01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丁汝昌 北洋舰队 李鸿章 日本海军 近代中国 刘公岛 统帅 日本军队 甲午中日战争 日军 
描述:馑遍布,他的父母在饥病交加中双双去世,时年仅仅只有十四岁的丁汝昌便失去了父母的疼爱,成了一个无依无靠的孤儿。几年之后,太平天
从日本汉诗看中日文化交流
作者:袁忠鑫  年份:1994-01-01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日本汉诗 中日文化交流 丁汝昌 绝海中津 日本文学 《长恨歌》 中日两国 辽宁省铁岭市 桃花水 中国古诗 
描述:从日本汉诗看中日文化交流袁忠鑫“汉诗”作为中日文化交流的第一个使者走向东邻三岛。所谓日本汉诗,就是日本人用汉语和中国旧体诗的形式创作的诗歌。它是中日文化交流的文化纽带。从文学角度看,汉诗是中日两国文学的交融。两个国家、两个民族同用一种文学形式,这在世...
丁汝昌与甲午海战
作者:苏小东  年份:2005-01-01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丁汝昌与甲午海战
龙旗——清末北洋海军纪实
作者:舟欲行 黄传会  年份:2007-01-01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北洋海军 李鸿章 丁汝昌 慈禧太后 总理海军事务衙门 海防 邓世昌 军队 方伯谦 洋务运动 
描述:筹议”,中国近代海军的建设步伐终于加快,到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成军。这支军队拥有相当高的近代化水平,总吨位在世界名列第四,在亚洲名列第一,其大部分军舰的主官接受过严格的欧式海军教育。但这支军队本身也蕴涵了不可克服的矛盾……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北洋海军惨败,中国被迫与日本签定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一场中国近代军事变革以失败告终,也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彻底破产,给后人留下了沉重的伤痛和严肃的课题。
丁汝昌是爱国将领吗?
作者:羊非 李富轩  年份:1994-01-01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丁汝昌 北洋舰队 爱国将领 李鸿章 北洋海军 提督 海战 牙山 刘铭传 光绪帝 
描述:难。今天,世界的形势和中日关系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