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战争概览(2572)
  战争简介(0)
  战争背景(1990)
  军事对比(582)
  战争历程(0)
  第一阶段(0)
  第二阶段(0)
  第三阶段(0)
  重要战役(179)
  平壤之战(8)
  黄海海战(57)
  旅顺口之战(54)
  威海卫之战(24)
  辽东之战(36)
  甲午人物(3940)
  邓世昌(309)
  李鸿章(2922)
  明治天皇(122)
  伊藤博文(384)
  左宝贵(64)
  丁汝昌(109)
  刘步蟾(30)
  历史研究(1806)
  图书专著(66)
  期刊论文(629)
  会议论文(61)
  学位论文(83)
  报纸文献(967)
  史料集锦(61)
  珍贵图片(7)
  影像资料(54)
  报纸文献(0)
徐建寅查验北洋海军威海船械(二)
作者:徐泓  年份:2009-01-01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北洋海军 徐建寅 海船 丁汝昌 李鸿章 
描述:1895年1月17日傍晚,李鸿章给丁汝昌发密电称,“闻徐建寅力赞马复恒任海军提督一职,即日筹度,密复。”
参观北洋海军提督署(诗一首)
作者:彭慧智  年份:1992-01-01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参观北洋海军提督署(诗一首)
北洋舰队败在养兵无方
作者:彭志文  年份:2011-01-01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北洋舰队 清政府 黄海大战 日本海军 军舰 中国海军 北洋海军 李鸿章 威海卫 铁甲舰 
描述:20世纪90年代,日本记者伊腾正德在《时事新报》上连载了《联合舰队的覆灭》一书,反思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海军从胜利走向覆灭的历程。其实学过历史的人都知道,日本海军乃至日本国的强大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东亚另一个海军强国中国海军的没落。
甲午故地——刘公岛
作者:彭均胜  年份:2002-01-01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刘公岛 北洋海军 甲午战争 丁汝昌 北洋水师 甲午海战 博物馆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清政府 国家森林公园 
描述:甲午故地——刘公岛
略论甲午中日海战中之丁汝昌
作者:张风翔  年份:1988-01-01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丁汝昌 北洋舰队 李鸿章 清政府 黄海海战 日本海军 甲午中日战争 丰岛海战 中国海军 海防 
描述:队成军,清政府任丁汝昌为提督。到甲午中日战争前夕,北洋舰队拥有铁甲舰4艘,巡洋舰6艘,炮舰6艘,练习舰两艘,总排水量为41800余吨,炮260余门,鱼雷发射管49个,已是一支具有相当规模的近代海军了。曾在北洋舰队担任总教习的英人琅威理,对北洋舰队的评语是,“中国海军,实有不能轻视者,其操阵也甚精,其演炮也极准,营规亦殊严肃,士卒矧皆用命,倘与日本海军较,中国未尝或逊。”
甲午中国海军战蹟考
作者:张荫麟  年份:1935-01-01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提督 定远 北洋海军 泰乐 中国海军 管带 牙山 李鸿章 敌舰 水雷 
描述:甲午中国海军战蹟考
北洋海军“未添一船”辨析
作者:张英杰  年份:2002-01-01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北洋海军 李鸿章 战略方针 日本海军 保船制敌 鱼雷艇 甲午中日战争 舰船 运输船 练习舰 
描述:北洋海军“未添一船”辨析
揭开“北洋水师”覆亡之谜——王明皓和他的“北洋水师”情结
作者:张群  年份:2000-01-01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北洋水师 李鸿章 王明 刘公岛 历史小说 中国近代史 刘铭传 张艺谋 历史人物 长篇小说 
描述:北洋水师的全军覆亡,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奇耻大辱! 想当年,驻扎在山东威海刘公岛的北洋水师是何等样的威风,他在世界海军中岂止是出色,简直是数一数二。 可是,就是这数一数二的大清帝国引以为骄傲的舰队居然败在小小的倭寇之手,实在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国人每念及此,莫不扼腕长叹!
李秉衡与甲午山东半岛之战
作者:张红军  年份:1992-01-01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北洋舰队 防务 山东半岛 甲午战争 集中兵力 战役 巡抚 清军 威海 清政府 
描述:察。
甲午战败内幕揭秘:主帅逃跑惹的祸?
作者:张程  年份:2010-01-01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内幕 战败 北洋舰队 济远号 方伯谦 黄海 战场 
描述:之撤走…… 18日凌晨两点多钟,济远舰缓缓驶进旅顺军港。方伯谦匆忙下船,向旅顺营务处奏报:“轮上阵亡七人,伤者甚多,船头裂漏水,炮均不能施放,驶回修理。”虽然方伯谦声称军舰因伤撤回,可毕竟是脱离舰队私自归港,所以营务处将方伯谦当场羁押。 东方渐白时,水师提督丁汝昌带着伤痕累累的北洋舰队也返回了旅顺军港。丁汝昌随即给北洋水师的总后台李鸿章发电报汇报海战情形,其中提到…济远’亦回旅”。丁汝昌因在战斗中身负重伤,发电后即将舰队的指挥权暂交旗舰“定远号”管带刘步蟾行使。 李鸿章对海战极为关注,回电特意询问:“此战甚恶,何以方伯谦先回?”刘步蟾以丁汝昌的名义发了两份电报给李鸿章,汇报济远舰的情况。电报中说,济远舰在战斗中被日本舰队拦截在阵外,“及见‘致远’沉没,首先驶逃,‘广甲’继退……‘扬威’舱内亦被弹炸,又为‘济远’当腰触裂,驶至浅水而沉……‘济远’首先逃避,将队伍牵乱,‘广甲’随逃,若不严行参办,将来无以儆效尤而期振作”。 很明显,刘步蟾在电报中将方伯谦率舰回港定性为私逃,并列举了三大罪状:临阵脱逃,牵乱队伍,撞沉扬威舰。这一说法也长期主导了人们的认识。 李鸿章采信了刘步蟾的说法,上奏朝廷:“兹据丁汝昌查明,致远击沉后,该管驾方伯谦即行逃走,实属临战退缩,应请旨将该副将即行正法,以肃军纪。”22日,朝廷下令将方伯谦“撤任,派人看管候奏参”。第二天,李鸿章即接到谕旨,认为“济远管带、副将方伯谦首先逃走,致将船伍牵乱,实属临阵退缩,著即行正法”。 24日凌晨,监牢中的方伯谦尚在睡梦中,就被行刑队驾出牢房。5点钟,方伯谦在旅顺黄金山下刑场被正法,时年42岁。 因为此案发生在举国震惊甲午战败、痛感甲午屈辱的非常时期,所以方伯谦被杀赢得了举国上下的一片叫好。临阵脱逃并拖累整个舰队的害群之马、千夫所指的懦夫,哪有不杀之理?!与在海战中壮烈牺牲的邓世昌、林永升等同僚相比,方伯谦的形象渺小而可憎,更加不得人们好感。人们认为,如果方伯谦能像邓世昌等人一样浴血坚持,如果他没有带头和带动广甲舰逃跑,如果济远舰没有撞沉扬威舰,黄海海战很可能是另外一个结果。 在海战中,没有满员的北洋舰队依然取得了与日本舰队损失相等的战果,有人据此更认为,是方伯谦让海战的胜利从中国手中溜走了。因黄海海战失败,才有了甲午战争的失败,方伯谦也就成为很多人眼中的罪魁祸首。 可在群情激昂的大环境下,人们忽视了“方伯谦案”的若干司法疑点:首先,一个副将、管带说杀就杀了,没有经过正常的审讯,也没有公开执法,一切都是在幕后操作的;其次,朝廷22日将方伯谦撤职候参,23日下令将他正法,24日凌晨方伯谦就被杀,整个司法程序只有两天,未免太过仓促。有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方伯谦究竟犯下了哪三大罪? 直到20世纪50年代,仍有幸存的北洋水师老水兵出面指证方伯谦贪生怕死、畏敌脱逃。可仔细分析方伯谦的三桩罪,后两条是客观罪行,而“临阵脱逃”是主观性很强的罪状。黄海海战的亲历者似乎都可以作为方伯谦“临阵脱逃”的证人,但人证就一定是准确的吗? 从方伯谦被杀第二年起,就陆续有为他鸣冤的声音。“冤海述闻客”(疑为济远舰帮带大副何广成)在《冤海述闻》中说,济远舰在海战中中弹数十处、炮盘熔化、炮械全坏,管带方伯谦为了保存战舰才退出战斗。民国时期,海军人士池仲佑、方念祖等人纷纷著文立书,说“方伯谦被谗以逃军军前正法,军中冤之”。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张荫麟则发表((甲午中国海军战绩考》一文,直指方伯谦是被刘步蟾陷害的。 然而,这些质疑的声音很快就被鄙视、仇恨方伯谦的大浪潮淹没了。近代中国人承担了强国梦想和弱国现实之间的巨大心理落差,对“方伯谦案”特别敏感。当中国和日本第二次爆发战争的时候,中国人一度以“勿作方伯谦第二”相互激励。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方伯谦注定只能作为一个大反派。解放后,描述甲午黄海海战的电影《甲午风云》上演,电影将方伯谦刻画成自私、懦弱的叛国者,用来衬托邓世昌的高大英伟形象,而方伯谦临阵脱逃的事情就成为多数中国人的定论。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开始理性地重审“方伯谦案”。 方伯谦是福建福州人,福州船政学堂第一期学生,曾留学英国学习海军,在英国海军实习。归国后,方伯谦先后在福建水师和北洋水师任职,参加了中法战争和甲午战争,是北洋舰队中唯一一位参加了两次海战的管带。史载,李鸿章很器重方伯谦,任他为副将、济远舰管带,还奏准朝廷方伯谦办海军出力,赏给他“捷勇巴鲁图”勇号。 1894年4月下旬,济远舰、超勇舰组队护送清军赴朝鲜镇压朝鲜内部起义,方伯谦为队长。方伯谦在朝鲜海岸看到日本军舰、军队往来不绝,军需物资难以确数,意识到日本要挑起对华战争。归国后,他上书李鸿章,建议备战,主张将增加北洋水师战舰,依托基地准备营地。方伯谦的意见刚递上去,中日甲午战争就爆发了。应该说,从经历上看,方伯谦是一个专业过硬、政治敏锐的将领。 要为方伯谦翻案,关键是要解释济远舰私自脱离舰队、逃回军港的动机。到底是方伯谦畏敌逃脱,还是另有隐情? 认为方伯谦无辜的一方指出,济远舰激战近两个小时后,受伤严重,中弹数十处,炮械损毁不能再使用了。当时,舰上有七人阵亡,大副沈寿昌、二副柯建章不幸中炮,壮烈殉国,另有13人受伤,方伯谦见军舰无法再战,为避免无谓的牺牲,于是主动“脱离”战场。西方海军法规允许军舰尽力后为保存实力而撤退,方伯谦曾留学英国,军事理论娴熟,肯定知道这一条西方的免罪原则,方伯谦是北洋舰队中3名参加《北洋海军章程》起草工作的军官之一。因《北洋海军章程》仿照西方海军法规制订,方伯谦自然认为中国的海军军规同样适应这条免罪原则,所以在羁押期间就请求朝廷对济远舰进行查验,为自己开脱。但令方伯谦没有想到的是,朝廷没有查验济远舰就下令处死了他。 至于撞沉扬威舰一罪,有人指出扬威舰中炮起火,先于济远舰撤退,撤退方向是大鹿岛。第二天,在大鹿岛附近搁浅的扬威舰被日本海军用水雷击沉。济远舰在扬威舰撤退之后脱离战场,驶往与大鹿岛反方向的旅顺港,不可能撞击扬威舰并给后者以重创。难道说济远舰逃跑途中,特地跑到大鹿岛撞了扬威舰后,再掉头前往旅顺? 至于牵乱阵形一罪,有人认为当时扬威舰脱离战场,致远舰已经沉没,经远舰即将沉没,北洋舰队的阵形已经大乱。济远和广甲二舰的主动脱离,的确恶化了己方阵形,但不能把阵形大乱的责任全推到济远舰身上。况且战斗一开始,丁汝昌受伤而去,刘步蟾代替指挥,一度打乱旗语,摆错了阵形。后来阵形大乱,刘步蟾负有指挥责任。 据此,正方认为方伯谦在战斗中私自“脱离”战场,的确有罪,但并非朝廷给他扣上的三桩大罪。 但坚持方伯谦有罪的一方翻出了方伯谦畏敌的历史。原来,在之前的丰岛海战中,济远舰与日本舰队遭遇。方伯谦见敌人势大,下令济远舰逃跑,日舰“吉野号”紧紧尾随。方伯谦竟然下令悬挂白旗,后又加挂日本海军旗投降,但吉野舰仍紧追不合。济远舰上的水手不愿投降,用尾炮向吉野舰连发4炮,命中3炮。吉野舰中弹起火,停止追击,济远舰安全逃离。回到威海基地后,方伯谦谎报济远舰与日军奋力鏖战,并击毙日本提督等战绩。 正反方为此争论不休,难以对方伯谦一案正式下定论。 从北洋水师的权力结构来看,方伯谦是李鸿章、丁汝昌等人的亲信,是李、丁等高层控制北洋水师的重要支柱。北洋水师是淮军的禁脔,丁汝昌更是李鸿章从淮军中直接空降到海军来的。无奈,北洋水师中尽是刘步蟾、方伯谦、邓世昌等留学高才生,思维活跃,轻视陆军,而且抱团(他们几乎全是南方人,只有李、丁是北方人),对李、丁等人并不怎么听话。方伯谦是出身福建的“闽党”中唯一对李鸿章、丁汝昌等人恭敬听从的将领。李鸿章提升、重用方伯谦,除了看重他的专业技能外,还有借助方伯谦控制、稳定北洋水师的用意。 如果说要找替罪羊,战败的海军舰长不只方伯谦一人,具有替罪羊“潜质”的将领很多,为什么单单选中作用特殊、可资重用的亲信方伯谦,而不拉出平日里就不服管教的异类呢?最好的解释就是:方伯谦并不是替罪羊,而是罪有应得,即使是李鸿章也“罩”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