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战争概览(2572)
  战争简介(0)
  战争背景(1990)
  军事对比(582)
  战争历程(0)
  第一阶段(0)
  第二阶段(0)
  第三阶段(0)
  重要战役(179)
  平壤之战(8)
  黄海海战(57)
  旅顺口之战(54)
  威海卫之战(24)
  辽东之战(36)
  甲午人物(3940)
  邓世昌(309)
  李鸿章(2922)
  明治天皇(122)
  伊藤博文(384)
  左宝贵(64)
  丁汝昌(109)
  刘步蟾(30)
  历史研究(1806)
  图书专著(66)
  期刊论文(629)
  会议论文(61)
  学位论文(83)
  报纸文献(967)
  史料集锦(61)
  珍贵图片(7)
  影像资料(54)
  报纸文献(0)
洋务运动时期海外游记与西学东渐
作者:王辉  年份:2007-01-0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洋务运动 海外游记 西学东渐 
描述:战争爆发这段时期,中国文人出游西方所作的海外游记为研究对象,分析洋务时期海外游记与西学东渐的关系。首先对洋务时期中国文人在西方的出游情况做简单介绍,重点考察海外游记中中国文人对西方政治、经济、社会、教育、科技以及军事情况的考察和思考。并分析这些游记中的记载对西学东渐的推动作用。最后分析洋务时期海外游记的局限性从而得到一定的启迪和思考。本文还通过洋务时期海外游记特别研究了当时的出游者看到的中日学习西方的对比情况,通过当事者笔下分析来探讨中日在近代化进程中的差距。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确定,虽然洋务时期中国还没有形成大规模的留学和境外游历活动,但是由于之前西学的输入主要依靠西方传教士,相比之下,中国人自己笔下的西方世界更容易让当时的国人接受和相信,这些游记对西学东渐是有促进作用的,但是由于出游者自身的阶级和认识局限性以及...
现代化进程中的教育改革:明治维新与中国同时期教育改革之比较研究
作者:王菲  年份:2012-01-0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现代化 教育现代化 教育改革 
描述:实践中,进而推进日本文明的迅速发展,并在亚洲率先进入现代化国家行列,中国却没能逃脱被殖民的命运。在两国现代化的进程中,教育也开始由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变。那么,在现代化进程中,两国教育到底发生了什么变革?有什么差异?这些差异是否反映出了两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不同特点与路向?这些差异或影响是否在后来我们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得到了体现或者证实?等,就是本文想要研究的问题。中国现在经济、文化高速发展,世界对我们的影响越来越大,特别是西方世界的“主流文化”。这对我国教育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保证我们民族在世界上拥有其应当的地位,需要教育发挥『正向引导作用。中国现在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力一面都在快速发展,教育也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社会变化并进一步促进社会发展。本文希望通过对两国现代化进程中教育改革的比较研究,以史为鉴,总结两国的经验教训,力求给我国现在的教育改革一些有益的启示。本文主要分四个部分。第一章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形势与教育改革。这章主要分析了两国政治变革的差异以及它对两国教育现代化的影响。第二章现代化进程中的思想启蒙与教育改革。分析了文化背景差异对于两国现代化以及教育现代化的影响,第三章现代化进程中的制度因素与教育改革:学制与学堂。这一部分主要分析了教育制度化的改革对于两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性以及中国和日本教育制度变革的差异。第四章是对于中国现在的教育改革的一些启示
从“多元一体”文化发展模式角度评析“中体西用”
作者:王艳华  年份:2006-01-0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中华文化 多元一体 中体西用 洋务派 洋务运动 文化发展 
描述:地进行中西文化交流,重新审视“中体西用”,在实践中积极推进“多元一体”文化模式,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大有裨益。 除了序言和结论部分外,本文共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为中华民族、文化的起源、发展模式为“多元一体”。在此基础上,中华文化得以不断发展,一次又一次形成鼎盛局面。 第二部分为“中体西用”是“多元一体”文化发展模式的运用。主要从“中体西用”模式的产生、内涵,以及“中体西用”模式指导下的洋务运动的开展来看,“中体西用”是“多元一体”文化模式的运用。 第三部分为“中体西用”在贯彻“多元一体”文化模式中的误区和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中体”的文化凝聚核心作用衰退,成为“西用”进入中华文化的障碍。二是“中体”在吸取“西用”之后,并没有促进自身的进化,而以“中体”为核心的中华文化也没有形成一种更高层次的新的文化体。
日本德川时代西方科技传播研究
作者:王秋菊  年份:2009-01-0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德川时代 西方科技 科技传播 明治维新 
描述:的传播实态,总结出德川时代西方科技传播的特征,阐述了德川时代西方科技传播对日本近代科技发展与社会变革产生的决定性影响。本文首先从传播与科技传播的内涵着手,明确科技传播的定义,指出科技传播是个科技信息在特定文化时空中传递、且受其规约的过程,并总结出科技传播的功能与特征,为研究德川时代西方科技传播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在回顾前德川时代日本科技发展与演化历程的基础上,剖析影响日本传统科技发展的文化特性——移植性与功利性,并指出这种文化特性与西方科技得以在德川时代深入传播的内在关联。由于特定的社会环境对科技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对西方科技传播的历史前提做了简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西方科技在日本传播的三个历史阶段——南蛮学、兰学和洋学。再次,围绕科技传播的主体、内容、方式以及效果等四个方面,着重分析了德川时代西方科技传播的特征。从主体来看,涉及西方传教士、海外商人、医生、各级武士以及官方机构、民间组织等,具有多元性的特点;从内容来看,涵盖从欧洲中世纪到近代的自然科学及技术,并且学科范围不断扩展,因而具有丰富性和拓展性的特点;从途径来看,包括宗教活动、商务活动、翻译著书、举办教育等,体现了多样性的特点;从效果来看,前一阶段的传播为下一阶段的传播作了铺垫,而且科技自身的深刻变化又对社会变革造成强烈影响,因而西方科技在日本德川时代的传播效果具有系统生成性和效果累进性的特点。最后,分析了德川时代西方科技传播对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科技发展及社会变革的具体影响,并阐述了对我国今后科技发展及社会改革的启示意义。
洋务派科技引进研究
作者:王宜凯  年份:2007-01-0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洋务运动 科技引进 科技创新 科技观 
描述:面,洋务派的活动也带有极大的局限性,所引进的技术主要适用于军工生产,而且大多都是西方国家早已过时的技术,在对近代科学技术的认识,也只是停留在坚船利炮的感性认识层面,对于社会的影响不大。 应当承认,洋务派的科技引进活动存在着种种缺陷与不足,对于中国社会发展起到的推动作用也相当有限。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在洋务运动三十多年的发展中,洋务派不仅引进了部分先进的近代科技,而且在科技引进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技术创新,使中国近代科学技术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同时,近代科技引进活动所产生的社会影响也不容忽视,特别是在近代科学教育改革方面,不仅深化了人们对近代科技的认识,而且也为此后维新思潮的兴起提供了前车之鉴。 本文力图通过对洋务派科技引进活动的考察,探求洋务派在近代科技引进活动中的开创性贡献以及历史作用,从引进与创新的角度来揭示洋务派科技引进活动的发展趋势,从而展现洋务派科技认识不断深化的历程。全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综述洋务运动的起因和发展的阶段性。从洋务运动内部发展趋势和外部国际形势的变化两个方面揭示洋务运动及其科技引进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二部分,具体地展开洋务派科技引进活动在各个阶段的不同表现及特征。各章均是从科技引进的成因、引进成果及创新、科技引进的影响、科技引进与洋务派科学观的关系以及科技引进的各阶段特征等方面来展开,力图呈现洋务派科技引进活动的发展历程,并从中总结各阶段科技引进活动的成败得失。 第三部分,探讨洋务派科技引进活动的总体特征以及由此引发的启示。 本文试图通过以上三部分的展开,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洋务派科技引进的三个历史阶段划分问题。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洋务活动中,洋务派依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在近代科技的引进过程中采取了不同的举措,形成了科技引进活动由探索到全面引进再到完成的三个发展阶段。二、科技引进活动中各个阶段的创新问题。洋务派对近代西方科技的引进,在当时的形势下都是属于开创性的工作,这就需要洋务派采取全新的措施,以实现中体西用的目的。洋务派的创新性活动不仅指科技引进活动的创新,也包含了在具体科学技术上的创新。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这种科技上的创新淹没于整体上呈现被动趋势的科技引进活动中,但这并不能抹煞洋务派在近代科技发展史上的贡献。 三、科技引进活动对于近代科学教育的影响问题。在近代技引进过程中,洋务派首先遇到的难题便是近代科技人才匮乏问题,为了在引进近代科技中不受外商的欺蒙,也为了使引进的近代科技能够更好的使用,培养中国自己的近代科技人才成为摆在洋务派面前最为紧要的事情。洋务运动期间各类新式学堂的创建,不仅为中国培养了大批的近代科技工作者,为近代科技的引进活动的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也在教育制度方面实现了部分近代化的改革,为打破封建科举制一统天下的局面提供了示范作用。更重要的是,新式学堂的建立在开启民风、解除封建思想禁锢方面也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为中国近代科技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思想上的准备。 四、洋务派科技观与科技引进活动之间的关系问题。洋务派的科技观直接影响着近代科技引进活动的开展,而科技引进活动的展开也在一定程度上深化着洋务派对科学技术的认识。在中体西用总体观念的支配下,洋务派对科学技术的认识始终停留在“为用”的层面,从而使引进的科技只是那些实用性较强的成熟技术,忽视了西方最新科技及其他科学理论的引进;同时,为适应近代科技引进活动的需要,迫使洋务派出台相应的改革措施(如科技教育等),突破了单纯技术引进的局限,也使洋务派对近代科学技术的认识更加深入。 五、洋务派科技引进活动对于当今科技发展的启示。洋务派作为封建社会的统治阶层,出于维护封建统治的目的而发起的近代科技引进活动,必然存在着诸多的历史局限性和不彻底性。但是,我们可以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角度来认识洋务派在科技引进中的积极作用,结合近代科技引进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为当今中国科技的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启示。
试论日本现代化的选择:“脱亚入欧”
作者:王娅  年份:2012-01-0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明治维新 日本现代化 脱亚入欧 
描述:以及它对当时日本现代化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三方面进行探讨,解释它所产生的客观历史背景、政府决策及影响等,这些将更有助于我们了解日本历史发展的规律,并且对于一百多年后我国以及亚洲大多数国家仍在进行的现代化改革也会有所启示。
兰学的传播发展及其对明治维新的影响
作者:王兵  年份:2008-01-0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兰学 洋学 幕府 明治维新 
描述:源来重新探索明治维新更是缺乏专题研究。本文试图在吸收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兰学的发展状况以及兰学对明治维新的影响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分析和探讨,以求将兰学的发展状况较客观的展现在读者眼前,并了解兰学对明治维新的影响,从而进一步理解文化对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学习日本摄取西方文化的经验,给国内西方文化的吸收提供借鉴。本文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讲述了兰学的产生。本章首先介绍了兰学的定义以及它的内涵,说明兰学是日本江户时代中后期至幕末开国前关于西方科技、学问的知识及其研究;接着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探讨兰学产生的必然性;最后简要介绍了兰学的早期发展状况。第二部分阐述了兰学的发展与兴盛。《解体新书》的翻译是兰学诞生的标志,此后“兰学如滴油入水迅速布满全池”,兰学兴盛时期到来。本章首先...
晚清军事变革战略与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作者:王兆辉  年份:2009-01-0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晚清时期 军事变革战略 洋务运动 优先军工战略 军制变革 近代中国 
描述:历次变革纳入到战略研究中,则为认知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一条非常清晰的分析路线。 从战略研究的视角来看,晚清政府的历次变革都是一种国家整体战略的局部不断深入调整。由于晚清政府变革是被动式,并对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认识缺乏深刻理解,且具感性,这使得变革多集中于军事领域,从而在某种程度形成一系列的军事变革的持续,即军事变革战略。晚清军事变革战略,在洋务运动时期表现为“优先军工战略”;在戊戌变法、清木新政时期则表现为“军制变革”。这其中尤以洋务运动“军工优先战略”为先导、为核心。晚清军事变革战略的创建是当时中国历史语境必然需求下的产物,是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性要求和现代化进程下社会变迁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交织着理论和现实的双重变奏。从此,军事上变革的延续性不可逆转的迈开了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步伐。
洋务运动时期(1860-1894)企业融资思想研究
作者:潘建华  年份:2005-01-0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洋务运动 企业融资 “官督商办” “官利”制度 
描述:本文以现代企业融资理论为指导,从企业内源融资与外源融资两个方面考察了洋务运动时期企业融资思想的特点,讨论了洋务运动时期时代背景下的企业产生、发展及其不同发展阶段的融资特点。讨论了洋务近代化思想由“求强”到“求富”的演变过程以及与此相适应洋务运动时
日本财阀治理
作者:滕新凤  年份:2004-01-0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明治维新 财阀 家族宪章 多下属体系 控股公司 
描述:的工业化国家。当今大多数世界一流的日本大公司都起源于战前的财阀。研究日本的财阀对理解当今日本模式的公司治理有重大的意义。今天的中国正处于民营企业蓬勃发展的阶段,研究财阀的治理,对如何借鉴日本财阀的经验,更好地依靠政府对民营企业提供支持、予以控制,也同样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所选择的作为案例的财阀,包括三井、三菱、住友、安田、古河、大仓、浅野、藤田8个财阀。这些财阀在各类行业拥有并经营着大型的企业,对整个日本经济施加着强烈的影响。虽然各个财阀的发展历程各不相同,多种多样,但是作为引领者的一流财阀在各方面一直是其他财阀追赶的对象和学习的样板。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都选择三井、三菱和住友财阀的例子来予以说明和分析。本文是在详细考察日本财阀历史的基础之上,从治理的角度对日本财阀进行研究,主要涉及五个方面的问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