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战争概览(2572)
  战争简介(0)
  战争背景(1990)
  军事对比(582)
  战争历程(0)
  第一阶段(0)
  第二阶段(0)
  第三阶段(0)
  重要战役(179)
  平壤之战(8)
  黄海海战(57)
  旅顺口之战(54)
  威海卫之战(24)
  辽东之战(36)
  甲午人物(3940)
  邓世昌(309)
  李鸿章(2922)
  明治天皇(122)
  伊藤博文(384)
  左宝贵(64)
  丁汝昌(109)
  刘步蟾(30)
  历史研究(1806)
  图书专著(66)
  期刊论文(629)
  会议论文(61)
  学位论文(83)
  报纸文献(967)
  史料集锦(61)
  珍贵图片(7)
  影像资料(54)
  报纸文献(0)
近代日本亚洲观的演变及其特点
作者:罗晓红  年份:2008-01-0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近代日本 亚洲观 意识共同体 华夷秩序 脱亚入欧 大东亚共荣圈 
描述:传统的亚洲观由华夷秩序观与神国思想结合而成,而近代的亚洲观则是传统亚洲观与近代西方亚洲观结合的产物。“盟主”意识是传统华夷秩序观念的延续,“脱亚入欧”则是西方观念的衍生物。“脱亚入欧”的口号又使日本披上了东西方文明结合体的外衣,为充当“盟主”提供了理论依据。亚洲,于近代日本而言,既是具有“非文明”共同特征的意识共同体,又是华夷秩序支配下的现实区域共同体。近代日本的意识中,它不属于前者范畴,却是后者的当然盟主。尽管日本民间曾有过真正的亚洲连带提携的意识,但是最终却与日本政府的亚洲观融合,形成了以侵略周边国家为目的的“亚洲观”。 在这种亚洲观支配下推出的“大东亚共荣”等侵略计划和行动虽然均已告失败,但影响尤存。日本只有认真反省其亚洲观的历史,才能与亚洲各国建立真正的互信互助关系,重返亚洲。
洋务运动时期英语课程研究:以圣约翰大学和京师同文馆为例
作者:索晓晨  年份:2011-01-0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洋务运动 英语课程 布朗课程设置理论 圣约翰大学 京师同文馆 
描述:布朗的教学大纲设计理论,从析学生需求,制定教学目标和目的,检测目标落实情况,编写或修订教材,实施教学活动,全面评估大纲设计过程种的各个环节六个方面对当时的英语课程设置进行理论层面的分析。本文主要研究以下问题:1.研究洋务运动时期教会学校和官立学校的英语课程分别有什么特点?2.力图用先进的课程理论从多方面来分析官办学校和教会学校办学思想,教学方法等,并研究其对目前的学校英语课程设置有何启迪意义?由于对外交流的需要,英语教学在洋务运动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十分广泛,本文针对当时的英语教育,引入国外的课程理念,用西方的课程理论来分析当时的英语教育。分别选取了官办学堂和教会学堂中最典型的例子,京师同文馆和圣约翰大学进行分析。力图以一种新的视角来回顾当时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为当时的英语课程设置找到理论支持,意在为当今的英语课程设置寻求借鉴之处。本文的研究涉及历史学、语言学和教育学等相关学术领域。采用文献分析法,依照布朗的课程设计模式对洋务运动时期教会学校和官办学堂的英语课程设置进行分析,尤其是选取典型案例,京师同文馆和圣约翰大学的英语课程进行分析。对于当前的英语课程与教学,我们应该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措施以及英语师资培养等方面有所借鉴。尤其是在教学与教学方法方面,应当注重实践和口语,并且注意激发学生的上进心。通过本文的分析,笔者希望对目前的学校英语教学改革有启迪意义。
试析洋务运动时期的反洋务思想
作者:类娇娇  年份:2013-01-0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顽固派 反洋务思想 内容 原因 特点 影响 
描述:洋务运动时期,顽固派的反洋务思想作为当时洋务思想的反面,有着相当广泛的社会基础,并对洋务运动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文主要论述了这种思想产生的背景,对其主要内容进行了详尽的论述,从历史和现实中探讨了顽固派这种固步自封的反洋务思想产生的原因,并从其特点和对洋务运动所产生的影响角度出发对其进行了评价。
康有为的明治维新观
作者:章扬定  年份:1988-01-0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认识和评价等等是有意义和必要的。本文从实现资本主义近代化这一角度,比较全面详细地探讨了康有为的明治维新观着重探讨了康有为注重明治维新的原因,其对明治维新的认识和评价,对明治维新知识获得的途径,明治维新观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等,从而认为康有为所追求的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的道路和模式并非适用于中国,因此,必须给予应有的评价。本文主要观点:康有为学习日本明治维新是其向西方学习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康有为在近代中国人学习日本明治维新方面难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一次比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思想。康有为对明治维新的知识是通过间接的途径获得的,因而其对明治维新的认识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康有为所领导的戊戌维新是其明治新观在近代中国的一个社会实践,其明治维新观是服务于戊戌维新的,两者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从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土地政策看我国农地流转制度
作者:穆飒莎  年份:2013-01-0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农村土地流转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 日本明治维新 土地政策 
描述:义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其渐成为限制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因素。而有步骤地推进农村集体土地流转,是发展农业规模经营、优化土地资源配置的需要,也成为土地制度改革的核心。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土地政策是其整个经济社会进入现代化发展进程的关键步骤,其最重要也是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对农地流转限制的解除。本文从对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土地政策的考察着眼,通过对我国目前农地流转制度存在的主要症结的分析,得出可以从农地流转的主体、内容、程序、方式和机制等方面出发完善我国农地流转制度的结论。文章主体分为导论、正文、结语三个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依据、意义和方法,第二部分对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土地政策做了简要介绍,梳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农地制度发展脉络,指出目前农地流转的主要问题,结合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土地政策实施对其农业经济发展影响的比较,针对我国农地流转主要问题,从明晰农地流转的主体、规范农地流转的内容和程序、健全农地流转市场机制和完善农地流转纠纷解决机制等方面探讨了完善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对策。第三部分对全文作了总结。
两岸三地历史教科书中“洋务运动”编写特色比较
作者:程晓波  年份:2007-01-0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洋务运动 历史教科书 两岸三地 
描述:之处。 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比较1990年以来大陆高中历史教科书,首先阐述了高中中国近现代史教科书编订情况的发展变化,其次以“洋务运动”为例比较了1993年版与2003年版的教科书。 第二部分,从史料的运用和问题的设计分析了香港的历史教科书,并且从同一则史料的选用和不同史料的选用分别比较了香港几种不同版本的历史教科书的特色,其中还结合大陆教科书的史料应用和问题设计进行了分析和比较。 第三部分则对台湾历史教科书进行了分析,分别从教学论的角度和历史学的角度阐释了台湾历史教科书的特点,其中主要对台湾历史教科书近来“去中国化”的趋势进行撰述。 第四部分对大陆版和香港版历史教科书“洋务运动”一节中课后问题设计进行比较,也将大陆版与台湾版版历史教科书“洋务运动”一节的语言风格进行的比较研究。 最后一部分从社会学、文化学、认知心理学等角度对“洋务运动”一节的编写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二十世纪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研究
作者:秦菊英  年份:2008-01-0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二十世纪中国 艺术设计教育 教育近代化 教育现代化 中国传统 中国社会 洋务运动 教育发展 洋务学堂 教育形式 师夷长技以制夷 新中国 帝国主义国家 工艺 开眼看世界 发生与发展 资产阶级 中国特色 政治经济 影响 
描述:二十世纪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研究
近代化视角下的洋务运动教学
作者:祁红霞  年份:2009-01-0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洋务运动 近代化 高中历史教学 
描述:试。洋务运动涉及军事、经济、文化诸方面,取得了巨大成效,一度引起了广泛的国际关注。它虽然没能挽救中国,但它不仅顺应了世界近代化运动的历史潮流,成为世界近代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为中国的进步、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是中国近代化链条上的第一环。从近代化的角度解析洋务运动能够让学生比较全面地理解近代化的涵义和了解我国近代化艰难的历程。
观念与悲剧:晚清留美幼童命运分析
作者:石霓  年份:1998-01-0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本土文化 传统文化 文化价值 晚清政府 洋务运动 谴留学生 留美幼童 人生历程 
描述:十九世纪以来,西方异质文明已真实地展现在中国人面前,它的"奇技淫巧"令中国人瞠目结舌.事实是,中国已从东亚的中心变成世界体系的边缘.然而,在本土文化跌入世界体系的"中心——边陲"格局时,封闭保守的传统文化观使中国不能很快产生积极的反应,反而竭力固守其文化价值
日本走向政治大国的制约性因素探析
作者:田自力  年份:2007-01-0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政治大国 美日同盟 脱亚入欧战略 政治右倾化 追随外交 
描述:。本文主要分三大部分来写:第一大部分主标题是日本走向政治大国战略的纵向审视。它分为两个小部分,第一小部分写冷战时期日本政治大国战略的提出,主要写战后日本国家发展战略的设计,战后日本根据现实的国际形势,制定了以发展经济为中心的外交和在对外政策上以美国为外交基轴的一边倒路线。这产生了两方面的影响,一是带来了日本经济的崛起,使日本成为了世界第二经济强国。二是使日本在国际上仍扮演小国角色,因此,日本谋求政治大国以图发挥与其经济实力相称的国际影响力,实现对世界的主导权。 第二小部分主要写冷战后日本走向政治大国战略的演变和外交实践,主要写日本关于政治大国的设计以及日本为实现政治大国梦所采用的手段,还有具体的外交实践,来说明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手段的错误性。第二大部分标题写亚太地区对日本走向政治大国存在的制约因素。它分为两个小标题,第一就是亚太大国地缘政治战略对日本的制约,主要写中、美、俄地缘战略对日本的制约,特别是美国的战略设计是日本实现大国梦的最大制约因素。日本政治大国战略的亚太部分带有明显的冷战思维和军国主义色彩,自然遭到中国的反对。第二小部分写日本亚洲一员外交失败对日本走向政治大国的制约,主要写日本脱亚入欧战略所带开的周边各国难以认同日本,日本更不愿回归亚洲,从而造成了日本难以在亚太发挥更大作用。第三大部分主要从日本国内因素来分析日本推行政治大国的制约。第一小部分从日本地域狭小、能源短缺的角度来分析其对日本走向政治大国带来的消极影响。地域狭小导致日本缺乏纵深防御,难于抵抗核大国的打击。同时地域狭小导致日本能源缺乏和粮食短缺,这使日本高度依赖国际市场,增大了日本经济的脆弱性,对日本推行政治大国带来了不利的影响。第二小部分主要分析日本右翼势力和右倾化的政局的对外行为,来说明日本否认侵略历史,极力修改《和平宪法》使日本丧失了和平、合法走向政治大国的机会,遭到周边国家的坚决反对,日本难以在亚太周边国家产生重大国际影响。第三小部分主要写日本追随外交对其政治大国实施带来的制约因素,追随美国的外交既是日本为实现政治大国所做出的外交选择,同时也是日本走向政治大国存在的最大的制约因素之一, 使日本难以在国际舞台树立独立自主的大国形象。 在本文的结语部分,通过对日本推行政治大国存在的制约因素的分析,我们得出此种的政治大国战略难以真正使日本走向政治大国。日本新首相安培近三在上台之初表现出来的亚太外交思路是对小泉远交近攻外交的一种修正,也许会给日本的亚洲外交带来一点改变,但只要日本仍依靠美国,通过结盟来实现政治大国,不能正确面对历史问题,取得亚洲国家的谅解,日本就不可能成为政治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