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远”号管带邓世昌 “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

作者: 暂无 日期:2014.07.25 点击数:70
新文化报

【报纸名称】新文化报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14.07.25

【版次】第B10版:新视界周刊·核心

【入库时间】20140810

【全文】

邓世昌能以“致远”一舰敌四舰,终难改甲午战局,可知北洋将领非不英勇,非不尽力,实有天亡而非战罪之慨。北洋水师自身存在的乡党问题,以及北洋水师作为李鸿章私兵,与清政府存在种种微妙的关系,导致无法一心应战,在抗战与求和中首鼠两端,从而最终一败涂地,而国事亦不可挽救。缺乏全局意识,即使英雄辈出,亦乏回天之术。

“提到甲午海战,很多人首先想起的可能不是挪用海军军费的慈禧太后,也不是最终签订《马关条约》的李鸿章,而是那位用军舰撞向日舰、惨烈报国的邓世昌。

邓世昌是我国最早的一批海军军官中的一个,是清朝北洋舰队中“致远”号的舰长。他有强烈的爱国心,常对士兵们说:“人谁不死,但愿死得其所耳!”1894年,中国和日本之间爆发了甲午战争。邓世昌多次表示:如果在海上和日舰相遇,遇到危险,我就和它同沉大海!

一语成谶。”

人物小传:

邓世昌(1849年10月4日~1894年9月17日),汉族,原名永昌,字正卿,广东广府人,原籍广东番禺县龙导尾乡(广州市海珠区),清末海军杰出爱国将领、民族英雄。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时为“致远”号巡洋舰管带,1894年9月17日在黄海海战中壮烈牺牲,谥壮节公,追封太子少保衔。

甲午战绩:

在1894年9月17日的黄海海战中担任致远舰管带,致远舰以一敌多,后撞向日舰吉野号。致远舰被击中后,邓世昌坠海,拒绝相救,以身殉国。

潜龙入海

1868年,闽浙总督左宗棠创办船政局,在福州马尾效仿西方建立造船厂,后清廷派林则徐的女婿沈葆祯总理船政大臣,创办福州船政学堂,培养中国自己的舰船和海军人才。当时,招收了广东籍通晓英文的学生共十人到福州船政学堂肄业,邓世昌便是其中之一。由于他学习目的明确,且又聪颖过人,入学后的各门课程考核皆列优等,深受沈葆桢的青睐和器重。

然而,尽管表现优异,邓世昌的事业却并非一帆风顺。在以福建学生为主的福州船政学堂,广东籍的邓世昌可能受到一定排挤,如达到条件却因“人才短缺”这样的借口,错失出国学习的机会,从侧面也印证了这一点。

1880年,直隶总督李鸿章听闻邓世昌“熟悉管驾事宜,为水师中不易得之才”,便调邓世昌到北洋差遣。随后,邓世昌随丁汝昌赴英国接购新船,其间,他趁机考察西方海军的发展情况,以弥补未能出国学习的遗憾。

1882年,朝鲜政局发生动乱,日本拟趁机发动战争。署理直隶总督张树声奏调浙江提督吴长庆率师东渡援助,命邓世昌以兵舰护送。邓世昌驾“扬威”,“鼓轮疾驶,迅速异常,径赴仁川口,较日本兵舰先到一日”,“日兵后至,争门不得入而罢”。事平后,荐保游击,并被赏勃勇巴图鲁勇号。

北洋大阅海军时,英法美日等国水师提督借来观操,会办海军大臣李鸿章以邓世昌训练得力,奏谕旨赏换噶尔萨巴图鲁勇号,覃恩赏给三代一品封典。邓世昌深知国家处危亡之时,报国的心情殷切,常与身边的人说:“人谁不死,但愿死得其所耳!袵席波涛,不避艰险。”

碧海丹心

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清政府派淮军增援镇压,日军也借口保护使馆与侨民派兵进驻汉城。日方对战争蓄谋已久,因此不断增兵,最终发动丰岛海战,引发甲午战争。

日本不断增兵的同时,也向清政府抛出要求共同改革朝鲜方案,侵略意图十分明显,清政府令李鸿章备战。而此时,李鸿章仍不主张添兵赴朝,并希冀中日能共同撤兵。直到中日谈判破裂,日本正式发动战争后,李鸿章才不得不应战。

1894年9月17日,北洋水师护送4000余名援军入朝,返航时在大东沟遭遇日军袭击,北洋水师仓促应战,黄海海战爆发。

接敌途中,丁汝昌命令将舰队由双纵阵改为横阵,由于向两翼展开需要时间,不待队形完备,旗舰“定远”的管带刘步蟾便擅自下令发动攻击,此时,距离敌阵还有5300米,北洋舰队仅形成了较为散乱的人字形阵型,完全未处于有效的对阵状态。刘步蟾此炮将其紧张的心情暴露无遗,相比较日军在北洋水师发炮后,继续挺进达三分钟之久,直至距离3500米时,才在有利阵型上开炮还击,或许第一炮就已经暗示了战争的胜负。

日军甫一开炮,便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将定远望台打坏,在望台上督战的丁汝昌受到重伤。丁汝昌的坠舰,给士气带来极大的损伤,也进一步加剧了北洋水师的混乱状态。由于日方舰艇具有快速的优势,很快形成太极阵,裹住北洋水师的人字阵,并渐渐攻入人字阵脚,将致远、经远、济远三舰隔绝于阵外。

邓世昌驾驶致远一舰,由于他抱着必死的决心,故而攻敌最力,两阵甫合,其他船还在后面,致远便独自向前猛驶冲锋直进,开放船首船尾英国制造的十二吨大炮,并施放机器格林炮,先后共百余出击。

此时其他舰艇已在一片混乱之中,无一舰能勇往协助致远,致远显示出孤军深入?无复后继的态势。日舰见有机可乘,便以四舰环攻致远舰,致远多处中弹,船身倾斜,情况十分危急。

在此危急时刻,邓世昌认为:“倭舰专恃‘吉野’、苟沉是船,则我军可以集事。”他激励将士说:“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这时吉野舰迎面驶来,邓世昌于是下令以最快的速度向“吉野”冲去。日军发现了致远的企图,便集中火力,轰击致远,最终,致远在炮火下沉没,邓世昌坠入海中,此时,邓世昌的随从刘忠递给他一根浮木,但他坚决不接,愤然地说:“事已如此,誓不独生!”有义犬见主落水,也跳水相救,邓世昌按犬头入水,最终殉国,年仅45岁。英法各国水师观战者皆感叹世昌之忠勇为不可及。

“扬威”号管带林履中“见危授命,激烈效忠”

林履中为人认真不苟,虽然平时“深沉少语”,但“性情和易”、“蔼然可亲”。尤为难得的是,他生活作风上“勤慎俭朴,能与士卒同艰苦”。因此,士兵视之如父兄,战时无不拼死效命。

“他从福州船政学堂出来,中法马江之战在心头是抹不去的阴影!

他天资聪慧,曾赴德国协驾“定远”铁甲舰,后赴英留学,毕业于高士堡大学。

他身穿长袍马褂,却能说外语,他和其他留洋学生可谓是荒原中第一批探路人,是惊涛里最早的远航者。

他的命运恰如其分地缩影了洋务运动兴起与衰败。

他是林履中。”

人物小传:

林履中(1852~1894年9月17日),字少谷,福建侯官人。1871年考入福州船政学堂第三期,学习航海驾驶。林履中学习刻苦,“在堂屡考优等”。1875年完成基础学科学习,1876年冬,补“伏波”炮舰大副。1894年,在黄海海战中,林履中毅然投海。

甲午战绩:

1894年7月25日中日开战,9月17日中日海军主力相遇于黄海,展开激战。北洋舰队列成两翼阵势前行,林履中率领的“扬威”舰处于右翼阵脚的最外侧。双方交战不久,日舰一炮击中扬威号的机舱,导致舱内弹炸火起,林履中眼看战舰已然不能支撑,便命令官兵跳海逃生,自己亦愤然跳入水中,决意以身殉国。当时,附近的一只鱼雷艇驶至,投长绳相援,林履中推而不就,与扬威舰同沉海底。

赴德英多学科取经

1881年,李鸿章调林履中到北洋,任“威远”练船教练大副。次年夏,赴德国协驾“定远”等铁甲舰,并资练习。林履中到德国后,参加验收新购铁甲舰的鱼雷、炮位器械等,颇为尽力。随后,又派往英国研究驾驶、枪炮、数学、电学等。

1884年,由英国返回德国,沿途林履中考察了英、德两国军港的风潮沙线,阅历大增。返抵德国,仍回“定远”舰。

1885年,林履中从刘步蟾协带“定远”回国后,派充大副,奏奖蓝翎千总。是年冬,升调副管驾。

1887年,又调任“扬威”快船管带,荐保花翎守备。

1888年,北洋水师正式成军,林履中继续管带“扬威”。

1889年,海军衙门成立,设右翼右营参将,由履中升任。

1891年,李鸿章到威海巡阅水师,奖励创办海军的有功人员,林履中以功实授右翼后营参将,加副将衔。

1894年7月25日中日开战,9月17日中日海军主力在黄海遭遇,展开激战。

“雁形阵”最弱环节

在丁汝昌排出的“雁形阵”中,最弱的环节就是“超勇”、“扬威”,它们由英国生产,已经服役13年,是各舰中最“年迈”的。它们的管带分别为黄建勋、林履中。

两人虽是首批留英的同学,但资质大不相同。黄建勋是一帮同学中最平庸的,当别的同学已经是独当一面的总兵、管带时,他还是个参将,好在他为人慷慨仗义,跟手下兄弟们相处得很好;林履中则次次考试都得“优等”,很快就得到升迁。不过,无论平庸还是聪明,在1894年9月17日这一天,他们心里都知道,主帅丁汝昌更知道———他们带着最薄弱的战舰,列在最后一个小队,本身就有保护之意。

日方显然也看到了这一点。在战场上,“超勇”、“扬威”在最右翼,恰好面对日本舰队第一游击队的“吉野”、“高千穗”、“秋津洲”、“浪速”4艘主力舰。它们畏惧“定远”、“镇远”,所以在两军接近时,突然加速、发炮,从“定远”、“镇远”的前面夺路进发,扑向右翼的“超勇”、“扬威”,并发炮攻击。“超勇”、“扬威”二舰奋力还击,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一颗炮弹打中了“吉野”号,并引发火灾;“高千穗”号也中了好几炮,火药库附近的军官室被击穿,8寸多厚的钢板上打穿了3个大洞,弹丸四处飞扬;“秋津洲”号的第五号炮座也被打中。

伤亡惨重渐渐沉于大海

但是,“超勇”“扬威”自身的伤亡更加惨重。13时20分,一颗大口径敌弹射入早已创伤累累的“超勇”舰舱内,引发大火。因为战前三年清廷已经停购海军炮械,“超勇”舰上的水密门橡胶都已老化破烂却无从更换,舰体涂漆也不得不使用廉价的易燃火漆,因此起火后尽管奋力扑救却惘然无效。随着日方的攻击越来越猛烈,“超勇”逐渐向右倾斜,但“犹以前部炮火发射不停”,最终于14时23分沉没。管带黄建勋落水后拒绝救援,随舰同沉。其姊妹舰“扬威”在日方打击下同时遭到重创,亦燃起了大火。管带林履中一面组织救火,一面继续发炮抗敌,并试图驶离战场施救,不幸却被高速逃跑中的“济远”号穹甲巡洋舰拦腰撞上,水线下撞开一个大洞,舰身倾斜,渐渐沉于大海。士兵们纷纷跳水逃生,管带林履中登台一望,愤然投海自尽。此时,两人都只有42岁。

两艘战舰结伴离开纽卡斯尔,又结伴殉国于大东沟,仿佛一对生死相依的兄弟。

时人赞他“见危授命,激烈效忠,其所谓临大节而不可夺者”。清廷得知其事后,下旨按总兵例议恤,并世袭骑都尉世职。

林履中有三子,长子林继勋,任海军军需官,次子林继祥,三子林继善。

“定远”号管带刘步蟾 身后被污难掩忠勇

电影《甲午风云》把北洋海军“定远”舰管带刘步蟾塑造成反面人物,其实刘步蟾是北洋海军优秀将领,在海战中他英勇顽强,力挽危局;在生死存亡的最后关头,他宁死不屈,自杀殉国;保持了中华民族的崇高气节,是应流芳百世的爱国名将。

刘步蟾(1852~1895),字子香,福州人,1867年考入船政学堂,成为船政学堂驾驶专业第一届学生。毕业后,进入福建水师任职,并在船政学堂任驾驶教官。1875年6月随沈葆桢赴台驱日,表现突出。同年11月,沈葆桢上奏朝廷,为刘步蟾等10位船政毕业生请功。他在所上的《剿抚番社、各路开山设防尤为出力员弁请奖清单》折中,开列了10位船政学堂毕业生的戍台功绩,刘步蟾列在第一位。

沈葆桢在奏折上赞扬刘步蟾和他的同学们:“随台测量海口,踏勘番社,详绘地图,毒瘴惊涛,不畏艰险”。这是刘步蟾第一次戍台。1876年4月,他再一次调赴台湾巡防,并立功晋升为正四品的都司。

弹尽援绝壮烈殉国

1877年3月,刘步蟾被选拔为留学生,赴英国学习,于1879年秋获优等文凭回国,升任游击(从三品),赏戴花翎。随即调往北方任镇北舰舰长,后任定远舰舰长,并晋升为准将(正三品),不久再升副将(从二品)。

1888年,北洋水师正式成立,刘步蟾因为筹建之功,被委任为北洋水师右翼总兵兼旗舰定远舰舰长,加一品顶戴。任上,刘多次提出加强海军建设,防备日本侵略的建议,但未被采纳。

1894年9月17日12时50分,甲午海战中的大东沟之战打响,这是世界上首次铁甲舰队大战。临战前,刘步蟾对部下说:“苟丧舰,将自裁。”激战中,他率定远、镇远二舰冲锋在前,先后击中日舰多艘。在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负伤后,他代理指挥全军,死战不退,最后迫使日本舰队逃走。战后,刘步蟾积功升记名提督(从一品),奉命代理北洋水师提督。9月,率北洋水师驰赴威海卫防守。12月,日陆军占领威海卫南北两岸炮台,日海军封锁东西港口。

1895年2月5日凌晨,日海军突袭,定远舰中雷进水,刘步蟾沉着应战,将重伤的定远舰开至刘公岛搁浅,改作水上炮台使用,配合各舰奋勇作战,先后击退日军8次水陆进攻,保卫刘公岛。

2月10日,被困在刘公岛的北洋舰队弹尽粮绝,外援无望,危在旦夕。“定远”舰坐滩岸边,也是伤痕累累,不堪久战。此时,北洋舰队内部一些官兵逼迫丁汝昌和刘步蟾率军投降。刘步蟾坚辞拒降,但也深感自己无力挽回大局;为免资敌,他忍痛下令炸沉了由自己在德国监造并一直驾驶的“定远”舰。当天深夜,处于极度绝望之中的刘步蟾悲愤难禁,服毒自杀,做到了“舰亡与亡,志节凛然,无愧舍生取义”,时年仅44岁。

李鸿章获悉刘步蟾自杀的消息后,深感惋惜,并盛赞刘步蟾当年直陈御日之计是实言真心。清廷谕令:将刘步蟾照提督阵亡例从优赐恤,世袭骑都尉加一等云骑尉。一代海军名将,就这样与他所钟爱的战舰,一同消失在保家卫国的海上疆场。

功过留给后人评说

但是,对他的评价也有一种完全不同的声音。英国人泰莱于甲午战争时曾任“定远”舰副管驾,晚年著有他在华经历回忆录《在中国牵线》,书中即对刘步蟾大肆攻讦,称其为临危丧胆的懦夫,在中日黄海海战中擅变阵型,将舰艇编队由纵队改为横队,把自己的座舰“定远”居中以求自保。泰书于1929年在伦敦出版,时在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张荫麟将其译成中文,题为《甲午中日海战见闻录》,刊于1931年4月出版的《东方杂志》上。张氏的译文发表后,受到国内史学界的注意,视为研究甲午海战和北洋海军的重要第一手资料。

从此,刘步蟾身后背上了恶名,成为中国近代海军将领中一个突出的反面典型。泰书的影响确实是巨大的。如早在1938年,蒋廷黻出版《中国近代史大纲》一书,即称:黄海海战接仗之初,刘下令将阵势“完全倒置,定远、镇远两铁甲舰居后,两翼的弱小船只反居先。刘实胆怯,倒置的原故想图自全”。1947年,范文澜著《中国近代史》问世,更称刘是“卑污的懦夫”:其罪名也是“擅自改阵”,“违反议定的阵势”,“企图居中躲避炮火”。

由于范老在学术界的地位和影响,他的话也就一锤定音,为中国学术界所普遍接受,刘步蟾的历史地位也就此似乎成了无可争辩的定论。

以前,知道刘步蟾的人并不多。1962年,随着电影《甲午风云》的上映,人们看到的刘步蟾是一个贪生怕死、诡计多端的反面人物。而拍摄于1992年的电视剧《北洋水师》,是继电影《甲午风云》之后,又一部反映甲午战争的影视作品。《北洋水师》中,刘步蟾被以正面形象示人,他被塑造成一位忠勇有为、壮烈殉国的英雄。

综合新华社、央视、《大连晚报》等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