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回不到南海邓世昌找不到原籍

作者: 凌龙华 日期:2013.06.24 点击数:20
吴江日报

【作者】 凌龙华

【报纸名称】吴江日报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13.06.24

【版次】第A04版:社科·时评/阅读·书香

【入库时间】20130810

【全文】

“康南海”(康有为)成了佛山人,邓世昌成了广州人。区划调整别让故乡无处找寻。

故乡在何处?籍贯填什么?这是发展中的中国和开始享受发展成果的中国人忽然萌生的“时尚困惑”。

城市化让我们走近了“梦中的灯光”,星星不见了,家园被推平了。

一轮又一轮的区划调整和一次又一次的“撤并改”,让人晕头转向。籍贯吃不准了,族谱中的“郡望”更难求证了。这是改革,是调整,是发展需要。不能一概而论,更不必因噎废食。问题是,改名就能改出生产力、改出人民的福祉吗?进一层论,频繁的变脸,会不会让本来面目(历史)给模糊掉、让本质(文化)给掩盖掉?

“与时俱进”一旦与“折腾”化合,某些频改规划屡变区划的创举极有可能沦为明天哭笑不得的集体记忆。

据说实体的一拆一建、再拆再建都能创造GDP,且是双倍;那么名分、区划上的一撤一设、一改一并,是否亦然?权且称之为政治或文化GDP吧。权宜,变通,创举,变的目标只有一个“更好”,变的标准也只能是一个“有利于”:有利于文化、历史传承与拓展,有利于经济、社会科学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20年前,一股撤县设市的世纪旋风,让神州大地闪现视觉上的“跨越式”发展。“重庆市涪陵市南山市”这般三连市的区划奇观被著名语言文字学家、百岁老人周有光专门收录进《语文闲话》。

新一轮城镇化的推进,特别是强镇扩权的试点,让不少发达地区,再次把雄心与野心集结到规划与区划上。经济实力强的城市设法圈划郊县市为属下之“区”,计划冲刺更高一级(如副省级)城市,前景看好的镇则横空出世,“自立”为市。绸都盛泽镇被列为江苏省强镇扩权试点,其近邻王江泾镇,则一夜间升格为浙江省的王江泾市!大跃进中,有口号“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今天,在“打造”的名义下,难道也可以“规划随我画,区划任我划”?摸着石头过河的初始阶段过去了,涉入深水区的改革怎能嬉闹甚而可以浑水摸鱼?

湖州长兴“撤县改区”遭民间抗议,“事摊大了”,而被叫停。但政绩追求与利益驱动下的“和平吞并”依然方兴未艾。有专家犀利地指出,是土地要素在拉皮条!再看那些合并的乡镇,压根儿就是拉郎配,话语权、冠名权全凭经济总量这张王牌。在暴发户面前,文化与历史只能向隅而泣。于是,就有了许许多多莫名其妙的新镇名、新城名、新市名涌现,而那些承载积淀的古村落、老街区以及那一段段变迁,唯能在史志与“立此存照”的年鉴中打捞了。

印记抹平了,记忆被篡改了。名人故里对不上号,游子家园昔是而今非。发展无罪,打造无罪,大手笔无罪。令人痛惜的是,历史的“根”被粗暴地拔起、文化的“脉”被无情地割断。忙坏了推土机,乐坏了换章换牌的企业。改名改不出好前景,升格也升不起金太阳。发展是实实在在的,要经得起考验,更要经得起世人的检索和后人的检验。

为什么我们总漠视已有,一心只想“推倒重来”;

为什么我们总喜欢当事后诸葛亮,仿佛一抢救,一“申遗”,作为才有意义,意义也才更保值、更增值。

十年后,当国人的双脚都离开了土地,梦悬楼阁,乡园何处,你想过吗?

百年后,当我们的灵魂说不出籍贯,寻觅不到出生的根,传承还有望吗?

造城造不出历史,而争抢名人故里的“造节”也造不出文化。须知,朝三暮四、朝令夕改绝不是创新改革,而做强做大也远不在规划与区划。

实至名归。远行的力量永远在于记得与让人记得———记得出发的目的,记得回家的路。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