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山镇——邓世昌血洒黄海

作者: 暂无 日期:2010.05.22 点击数:10
辽沈晚报

【报纸名称】辽沈晚报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10.05.22

【版次】

【入库时间】20101230

【全文】

位于辽宁省东港市西部的孤山镇,是倚山傍海、风景秀丽的名胜古镇,也是丹东市西部地区的交通枢纽和经济文化中心,民族英雄邓世昌的墓就在这里…… ①丹东大孤山下庙。 (资料片)②大孤山古韵街。 记者 张松 摄 地处丹东、大连、鞍山三市交会处的孤山镇历史悠久,据出土文物考证,早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生息,当地人习惯亲切地称呼其为大孤山。 大孤山在公元665年就有文字记载,当时属安东都护府,明朝时为边境重镇,明将毛文龙曾率兵驻守大鹿岛与后金作战。清朝乾隆年间,大孤山发展为著名的商埠,当时的孤山港与安东港、营口港齐名,是辽东地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1946年7月1日,大孤山置县府,为辽宁省大孤山县。 1949年后,属辽东省安东县,1965年改安东县为东沟县,大孤山归丹东市东沟县管辖。1985年3月改为副县级镇。 曾是闻名遐迩的通商口岸 大孤山属温带海洋性气候,水量充沛,冬季无严寒,夏季无酷暑,气候比较温和,年平均气温12.2摄氏度。大孤山主峰337.3米,山上林木茂盛、古树参天,美丽富饶的“黄海明珠”大鹿岛是省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湿地保护区,有各种候鸟300多种,是澳大利亚候鸟群飞往西伯利亚的中间站。 还在明清之际,大孤山就是一座闻名遐迩的通商口岸。时值近代,外国人在这里设教堂、开学校,客商如织、繁华异常,开放程度之高,居辽东沿海城市之首。当地流传这样一句顺口溜:黄土打墙墙不倒,小伙跳墙狗不咬,姑娘丢了娘不找。前一句讲的是大孤山乃河海交界之地,土质肥沃,后两句说的是当地民风开放,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在大孤山这一隅之地交会而成一道有趣的近代人文景观。 位于黄海之滨的孤山镇风光秀丽,海拔300多米的大孤山有“水底洞天、鹿门海蜃、海岛渔舟、鸽洞云深、泰山魁楼、西岭松涛、孤山圣水、峭壁石人”八大景点。大孤山古建筑群,是辽宁省现存规模较大保护较完整的古建筑群之一,建筑群占地一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五千余平方米,殿宇楼阁一百零一楹,建筑群分下庙、上庙两部分,登临主峰远眺,茫茫黄海,渔舟点点,獐、鹿二岛,尽收眼底。古人这样赞美大孤山:“石笋凌云插碧霄,巍巍佛寺倚山椒。河随岸由盘雄镇,峰转巅回怒晚潮。 ” 大孤山山水灵秀,文化昌盛且名人辈出。说文化,孤山的剪纸、版画、泥塑、农民画底蕴深厚,多次获奖;说名人,开国上将周恒、著名画家邵宇均为孤山镇人,郭沫若为“安东县孤山中学”(现东港一中)题写校名,清朝军机大臣左宗棠在天后宫留下“永庆安澜”的匾额。 如今,孤山镇以古韵街二万五千平方米的仿古建筑群为依托,正打造大孤山美术馆和中外名人艺术馆,以吸引中外艺术家来大孤山进行艺术创作、展品交流,有意将其逐步打造成丹东大孤山书画艺术品展销产业园。同时,依托大孤山上的古戏台,结合大孤山旅游业务扩展,综合打造富有丹东大孤山地域特色的民俗风情及民族歌舞演艺中心,并尝试把大孤山的历史故事搬上舞台,如“棒槌的故事”、“曹大汉背石碾”…… 大鹿岛乃甲午海战古战场 孤山镇内的大鹿岛是我国万里海疆北段的最大岛屿,该岛位于黄海北端海路交通要道,是天然海上交通枢纽和旅游胜地,有山、庙、岛、海、湿地等景观,另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0个。大鹿岛甲午海战古战场坐落于孤山镇的大鹿岛村,震惊中外的甲午海战爆发于此地附近的海域内,如今,大鹿岛已成辽宁省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示范基地。 1894年9月17日,中日甲午海战爆发于大鹿岛西南海域。中日双方20多艘战舰交战,日舰六艘遭重创,北洋水师四艘战舰沉没。在这次海战中,邓世昌指挥致远舰一直冲杀在前。受日舰围攻,致远舰多处受伤,船身倾斜,面对日舰的嚣张气焰,邓世昌毫无畏惧,沉着指挥,与敌舰激战只剩一枚炮弹。危急关头,邓世昌毅然驾舰全速撞向日军旗舰吉野号,决意与敌同归于尽,日军官兵见状大惊失色,拼命逃窜,并向致远舰连连发射鱼雷,致远舰不幸被鱼雷击中沉没。邓世昌及全舰官兵250余人壮烈殉国,这一天正是他45岁生日。 大孤山民间传说,邓世昌落水本可以不死,但他看到军舰沉没,悲愤欲绝自沉于波涛之中。既然邓世昌当时身沉海底,那么立于大鹿岛的邓公墓内究竟有无邓 大鹿岛邓世昌塑像。 (资料片) 世昌遗体,或仅仅是邓世昌的衣冠冢? 就此话题,东港市宣传部部长高峰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东北沦陷后,资源匮乏的日本四处搜求废旧钢铁造子弹,这期间,日本人从大连带来了潜水员和机动船,雇用岛上渔民打捞扬威、超勇、致远、经远四艘舰上的火炮、航海仪器以及贵重物品的钢材,历经两年余,当时岛上打捞上来的钢铁堆积如山。 一次,渔民李桂斌同一个王姓的潜水员到致远舰上拆船作业,王姓潜水员在舵舱内发现碗口大的铸有“致远”字样的铜牌,并发现指挥舱内有一副尸体骨架,判定这便是邓世昌的遗骨。 第二天,他拿了一条口袋,潜进了致远舵舱内,将邓世昌的骨架装进口袋背上岸来,和渔民李桂斌、于永灵等人摆上香案,将尸骨安葬于大鹿岛东口的哑巴营上,这便是大鹿岛邓世昌墓的由来始末,1985年,大鹿岛人把这座墓迁到了大鹿岛东山北坡,1995年,大鹿岛被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以前落潮时,这里的海上还能看到致远舰的桅杆露出海面,后来日本人对致远舰进行了打捞,把船上的炮台等物都掠夺走了,以后落潮就再也见不到致远舰的桅杆了。那次甲午海战后,大鹿岛海面漂浮着百余具北洋海军将士的尸体,当地渔民将北洋将士的遗体掩埋在岛上,四时拜祭。 ”高峰说。 人气鼎沸的大孤山庙会 在孤山镇的十里八乡,逛庙会如同过大节,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八是孤山镇一年一度的庙会,在丹东东港市外宣办工作的程龙震对记者说:“你要是赶上庙会来采访就更好了,那时孤山镇是人山人海! ” 大孤山庙会由来已久,据《孤山镇志》记载:“早在宋代,大孤山一带就有庙会之举,庙会集会地址在下庙戏楼广场,规模鼎盛时期是在清代的乾隆年间。 ”最初兴起的是海神娘娘庙会和药王庙会,每年的四月十八,大孤山天后宫举办民间娘娘庙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海神娘娘庙会日渐兴隆,特别是道光年间建成戏楼后,庙会内容也日益丰富多彩,烧香、祈福、还愿,加上戏曲、杂耍、旱船等文艺节目表演,同时还有各种商品交易,庙会盛况空前! 大孤山庙会之所以至今兴盛不衰是有原因的。古时,陆路交通并不发达,过往于鸭绿江的来往船只,遥望一巍峨高山矗立于黄海岸边,于是过往商旅停船靠岸,上岸交易。长白山的山货兽皮要运往关内,江南的丝竹瓷器又从山东威海源源而来,孤山就成了南北货物的中转站,南来北往的商贾、周边出海的船家,齐聚大孤山古镇,贸易商谈,会亲访友,为大孤山庙会增添了丰富的内涵。 大孤山每年的庙会时节,正值春夏之交,树茂山青,绿草铺野,登孤山眺远海,天气阴晴变幻,鹿岛氤氲缭绕,海市蜃楼时隐忽现,有时晴天万里,渔帆点点,帆樯往来,景象万千。“鹿门海市”、“渔岛远眺”已成为历年来逛庙会时登山的一大景观,水面宽阔的大洋河滔滔东来,玉带般飘逸而去,更为登山人增添了无尽的情趣和遐想。 近年来,大孤山庙会不再是传统的物资交易,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猜谜、科普展览、求医问药,各类咨询宣传等林林总总,形式多样,更加贴近群众生活,除传统的文艺表演外,还增添了惊险刺激的马戏、魔术等表演。 “大孤山馇子”目前已申遗 依山傍海的孤山镇自古以来特色食品众多,如大孤山酱肉、大孤山豆腐脑等,但远近闻名的却是“大孤山馇子”。 馇子属于满族传统主食,是用玉米面作成的,属于粗粮细做。先把玉米粒泡到缸里,膨胀后磨成面,去粗存细,用一种特别的“馇床子”架到开水的铁锅上,筷子粗细的馇子条如面条般从馇床子的筛状孔中挤出,直接落入沸水里,煮熟后捞出,颜色呈金黄色。 在古镇孤山,有很多专门做馇子的人家,做出后,或去市场卖,或直接送到饭店、酒家、馇子馆。馇子因做法不同而有好多种类,汤馇子、炒馇子、三鲜馇子、海味馇子等。 扒拉馇子就是炒馇子,因馇子本为熟食,入锅不需时间长只要一扒拉便可,故得名。扒拉馇子可以放海鲜,也可以放肉,虽都是放肉,但孤山的扒拉馇子与别处的不同,别处一般放肉丁或肉片,而孤山却放四楞型的肉条儿,而且是精肉条儿。 吃馇子,讲究的是火候,从马勺盛到碗里就立即端上桌面,碗是大海碗,以海称其碗,可见其大。不论汤馇子还是炒馇子,上面又撒了香菜叶、葱末儿,绿的鲜绿,黄的金黄,令人食欲大增,腾腾热气中,一屋的喉咙响,因为烫,因为热,常吃得嘘嘘吐气,鲜、香、滑,一碗未吃下,汗就冒了出来。鲜,鲜得腮颤,香,香得舌酥,却仍然吃个不止,一碗吃下,肚子饱了嘴巴却不饱,吆一声:再来一碗! 孤山镇宣传委员沈海波向记者透露一信息,孤山镇正准备向有关方面申请,将“大孤山馇子”列入饮食类的“非物质保护遗产”系列。 孤山素有“鱼米之乡”之称,是辽宁省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生产的稻米晶莹剔透,曾为朝廷贡品。孤山海水、淡水资源也十分丰富,生产的梭子蟹、贝类、对虾、海蜇、各种淡水鱼等畅销海内外。大孤山土质条件适合果树生长,各种果树达数十万株,其中孤山特产大杏梅核小肉厚,清香可口,属果中珍品,为国内仅有,孤山镇正筹备开发“大孤山杏梅生态游”。 记者 张松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