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翰——敬:鹤山的“邓世昌”

作者: 谢礼鸣,刘利荷 日期:2009.09.22 点击数:30
江门日报

【作者】 谢礼鸣 刘利荷

【报纸名称】江门日报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09.09.22

【版次】第C03版(雁山观察)

【入库时间】20120520

【全文】

吕翰画像。 谢礼鸣 摄

冯惠珠向记者展示吕翰遗书原件。 谢礼鸣 摄

挥别坡亭与朝云亭,来到沙坪楼冲村委会,记者意外地发现一位没有进入人们视野的民族英雄——吕翰。吕翰生于清朝道光29年(公元1849年),字赓堂,祖籍鹤山沙坪楼冲大兴村。在马江海战中,为抗法入侵,驱船近敌,中弹舰沉,力战身亡。据专家介绍,吕翰的历史地位可以直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牺牲的邓世昌。

传说

吕翰怒打法国流氓

吕翰生活的年代,正值鸦片战争后,中国国门被外国资本主义列强的“船坚炮利”敲开之时。有一年,吕翰准备回乡娶亲,便先到广州买些结婚用品。他行走在惠爱路街头,忽见前面人声嘈杂,抬头一望,只见3个身材高大的外国人,竟然当街调戏2名少女,因而惊动了路人。吕翰见状一个箭步冲上前去,义正词严地制止了这几名外国流氓。怎料外国人恃强欺弱,横行霸道惯了,为首一人挥拳就向吕翰胸口打来,身手不错的吕翰眼疾手快,左手接拳,右手来个“力劈华山”,连消兼打,将这名外国流氓打得扑倒在地,鼻青脸肿。其余2个外国人见势不妙,跑去搬救兵。

吕翰教训了外国流氓以后,沿着永汉路一直跑到江边的天字码头,看到一艘正在起锚启航的港轮,一个飞步跨上了船,随着汽笛一鸣,船离开了码头。待法国流氓搬的救兵赶到时,船已无踪。在香港“避风头”时,吕翰听到传言,他在广州打伤的那名外国人,是一名叫孤拔的法国海军将领,而这名孤拔,正是后来中法马尾战争时法国海军统帅。

历史

英勇抗法牺牲的

民族英雄

吕翰与中法马尾海战

吕翰怒打法国流氓的传说虽然是否属实已难考证,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吕翰其人的崇敬和对外国入侵者的愤慨。历史上的吕翰,是一名近代爱国将领,在中法马尾海战中为抗击法国侵略者英勇牺牲。

史料记载,吕翰祖籍鹤山沙坪楼冲大兴村,吕翰的父亲吕业在九龙开一间杂架小店谋生。1864年,l5岁的吕翰随父到香港,入皇仁书院求学,开始接触西方科学文化。

洋务运动兴起后,以曾国藩、李鸿章、奕等人为代表的部分清政府官员,在“求强求富”的思想指导下,开始兴办实业,创建新式军队。至1884年,清政府建成了初具规模的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水师,分别由北洋大臣李鸿章、南洋大臣曾国荃、福建船政大臣何如璋统辖。洋务派提出的“自强”、“新政”口号,吸引了具有爱国热情的青年吕翰。1870年,吕翰参加了福建海军的组建,初任“威远”轮船大副,后累功授都司(正四品武职)。1884年中法战争开始时,吕翰35岁,担任“福星”号、“建星”号2舰的统带。

1884年,法国侵略者派海军进犯中国的福建、台湾,浙江沿海,企图迫使清政府满足他们的侵略要求。1884年8月,中法马尾海战爆发,按当时双方兵力部署,虽然法国海军占据一定优势,但清军有陆上炮台支持,如果坚决迎战,还是有战胜的机会。

在双方对峙期内,吕翰等将领眼看一场海战将要爆发,不断向福建前线高级将领张佩纶等陈说“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的道理,建议对法舰果断出击,但是李鸿章严令“不可衅自我开”,还命令不准开炮,违者“虽胜亦斩”。结果,错过了出战良机,法军逼近福建水师布阵,使清军陷于极为不利的状态。这些历史片段,在电视连续剧《马江之战》中(马江是闽江在马尾一段的别称)中也有所反映。

吕翰遗书明志与壮烈牺牲

开战前,福建水师许多中、下层将士都看出了法军的险恶用心,知道一场恶战难以避免,也看出了清军的危险处境,下定与敌决一死战的决心。吕翰即于此时,给在鹤山的妻子冯氏、儿子日民和表兄冯荫南写了三封遗书,嘱咐后事。遗书中有“现因中法之事决裂”,“余受国厚恩,义不容辞”等语,表明了他对战局的清醒认识和不惜牺牲,抗击入侵者的坚定决心。

1884年8月23日中午,法国海军统帅孤拔乘退潮之机,指挥法舰突然发起攻击。福建海军舰艇来不及起锚升火,就被敌舰第一排炮火击沉了2艇,重创多艘。在十分不利的情况下,福建水师官兵英勇还击,旗舰“扬武号”未及调头即用尾炮准确地还击法军旗舰“窝尔达”号,首发即命中敌舰桥,击毙其引水和水手5名。

吕翰所率的“福星号”离敌舰最近,一开战就受到重创。他和管带陈英立即断锚转向,冲入敌阵,向敌舰猛烈射击,后遭敌舰三面围攻,火药库中弹爆炸,全舰官兵壮烈牺牲。马江海战仅进行了半个小时,清政府经营多年的福建海军11艘舰艇全军覆没,将士阵亡700余人。

后来,清政府在福州建立昭忠祠,纪念在中法马尾海战中牺牲的将士,祠中竖立一块“特建马江昭忠祠碑”,碑上刻着763名烈土芳名。祠内中堂栗主(栗木做的神主牌)十二块,写上“鏖战最力,特旨追赠”、“奋力致身,部议优恤”12人的名字,名列第三者为“参将衔都司吕翰。”

探访吕翰后人

画像、遗书、衣冠冢尚在

记者在楼冲大兴村采访到吕翰的曾孙媳妇冯惠珠,老人家今年已经71岁了,身体依然健朗。谈起吕翰,冯惠珠第一句话就是,“先人的坟墓(衣冠冢)还在,我的儿子孙子每年都会去拜祭”。

虽然子孙辈每年都会到吕翰的衣冠冢拜祭,但是冯惠珠自己却从未参与。她笑着说:“以前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家婆不让我去拜祭,因此多年来一直没有去,但是到了我女儿那一代,我鼓励她去,因为这是纪念先人的一项重要家族活动。”

在冯惠珠的家中,记者见到了从清代一直流传至今的吕翰画像和吕翰手写遗书的原物。吕翰画像被供奉在神台旁边,画中吕翰神态温和、稳重,执扇而坐,旁边摆放着顶戴花翎,儒雅之余不失武将的威严。对于吕翰遗书,冯惠珠更是视如珍宝,同行的楼冲村委会干部告诉记者,吕翰后人一般不会轻易向他人展露吕翰遗书原物。

在遗书原件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蝇头小楷,记者略读了一下遗书原文。在写给儿子吕日民的那一部分中,吕翰勉励儿子自强自立,要代父照料祖母、家人;写给妻子冯氏的那一部分中,吕翰表述了自己对妻子的愧疚,但是始终以国事为重的心情;在写给表兄的那一部分中,吕翰则表达了自己对中法之间难免一战的判断和慷慨赴战的心声。读来让人动容,一代爱国将领的形象跃然纸上。

由于年代久远,画像和遗书原件均已出现程度不同的损毁,尤其是吕翰遗书上,不少地方已经烂掉,使得阅读已经非常困难。虽然用相框将其镶起,但是同行的鹤山市文广新局工作人员仍然指出,这样的保存手段仅能延缓其损毁,如果两件文物无法马上得到妥善保管和修复,原物可能在十数年间严重损毁。

知道吕翰的人很少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虽然当地村民对楼冲村出了吕翰这样一位大英雄深感骄傲,但对吕翰其人的生平事迹和历史地位了解甚少。作为吕翰后人的冯惠珠告诉记者,虽然结婚以后,家婆就经常告诉她吕翰的故事,但冯惠珠坦诚,自己知道得不多。

从楼冲村返回,记者通过网络方式向20位鹤山市民进行采访,其中17位受访者表示不知道吕翰其人,无一人能准确回答吕翰在中法马尾海战中的事迹。

据冯惠珠介绍,上世纪80年代,福州市曾举行过中法马尾海战的学术研讨会,邀请了冯惠珠等吕翰后人参加,她希望今后鹤山也能够有类似的活动,让更多的人认识吕翰。

专家点评

吕翰的重要性值得进一步发掘

为了进一步了解吕翰的历史地位,记者采访了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晚清近代史专家陈向阳教授。陈向阳坦言,目前学术界对吕翰其人的研究还有很大的空白。陈向阳认为,吕翰的基本品质与邓世昌是一致的。

关于吕翰历史地位的问题,陈向阳认为除了个人因素以外,历史事件与历史环境的因素也很重要。他说:“从中法马尾海战和中日甲午战争对中国近代历史造成的影响来说,后者确实大于前者,但是对于吕翰其人,目前的宣传和市民认知程度,与其历史价值来说肯定是不相符的,尚有巨大的挖掘潜力。”陈向阳认为,当务之急是尽快妥善保存吕翰留下的历史文物,然后应组织对吕翰历史资料的搜索整理并加强宣传,可以考虑通过媒体或召开学术研讨会等多种方式,引起群体效应,或结合吕翰的生平事迹,开展相应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结束语:通过“大水乡”风情栏目,记者和读者一同探访过古劳围的前世今生,寻觅过苏东坡在坡山留下的足迹,探访过近代民族英雄的后人。从楼冲村返回,这个栏目也将告一段落,但是,本报对鹤山水乡的关注不会结束,对鹤山本土文化的探索也不会停步。谢谢读者关注。

本报记者 谢礼鸣 实习生 刘利荷 通讯员 冯兆华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