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世昌习战马江

作者: 阿英 日期:1961.01.11 点击数:20
人民日报

【作者】 阿英

【报纸名称】人民日报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1961.01.11

【版次】

【入库时间】20100601

【全文】

邓世昌习战马江

阿英

邓世昌在大东沟战死,当时曾轰动中外。中国人为他写下许多哀悼的诗文。最近演出的话剧《甲午海战》和行将问世的电影《甲午风云》都写的是他的事。只是他的史传资料,流传下来的却并不多,仅有《海军纪实》里的一篇《邓壮节公事略》。

我读过两部有关当时海军的日记。一部是池仲祐的《西行日记》,是光绪六年(1880)丁汝昌、邓世昌等到英国接带新舰超勇、扬威回国的日记。一部是余思贻的《楼船日记》,是光绪十三年(1887)邓世昌等到英国接带新舰致远、靖远、经远、来远回国的日记。从两书里,可以知道邓世昌字正卿,原先的职务是副管带,后来是“致远管驾营务处副将衔参将”,“管理全船事宜”。他就是这两次到过英国,照《事略》的说法,证以沈葆桢的折奏,没有在那里留过学。

《楼船日记》叙述邓世昌的事情较多,有几件并突出了他的性格,他的精神面貌。如在印度洋里,有一段航程最危险,那是“南北潮头汇集之处,北从印度洋奔腾,东南从七洲洋汹涌而西,至此相遇,潮头激撞,有高至数十丈者”。据同住致远舰上的余思贻所记,就是“邓参戎扶病监视行船”,并没有依赖“洋员”。后来他在直布罗陀游览,感慨时事,还叱责过英国佬。

在西班牙海时,有一次乘舢板回致远舰,海上风浪很猛,衣袂尽湿,少一不慎,就有复舟之患。幸而是邓世昌自己把舵,斜迎着涛头,排浪前进,绕至致远舰侧上船。登船后,见水手之衣皆滴水不止,真是与狂涛骇浪争生命于俄顷之间。到地中海还遇到火,“烟筒有火,因添煤过多,致腾烟焰,邓参戎令开火门,塞灰洞,立止。并令卷撤凉棚”。

在整个的航线中,由于他的领导,“执事惟谨”,将士们也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终日间变阵必数次”,“时或操火险,时或操水险,时或作备攻状,时或作攻敌计,皆悬旗传令,莫不踊跃奋发”,“不特各船将士如臂使指,抑且同阵各船亦如心之使臂”。这和《朝警记》论他后来的治军,“邓军门督率诸艺士,使船如使马,鸣炮如鸣镝,无不洞合机宜”,是符合的。这也反映了同行各舰将士们对他的爱戴。

日记里还接触到邓世昌精于测量,喜爱游历,欢喜艺术,一些业务和生活方面的事。一切说明了邓世昌是如何的不畏艰险,认真负责,而业务又钻研得极其精通。《事略》说他“治事精勤,若其素癖”,《朝警记》说他“西学湛深,英气勃发”,桃源天愤生《新说林》说他“言笑不苟”,也都是符合的。

不过这一切,对于说明作为英雄人物的邓世昌,显然是还缺乏根本性的部分。我们还须记起,在甲午(1894)中日战争之前,邓世昌是目击了英法联军(1857)进攻中国的,是身经了甲申(1884)中法战争马江之役的。当然也见到了帝国主义很多企图灭亡中国,迫害中国人民的事实。特别是马江一役,他不但亲自参加了,“艟舻破碎,将校伤残”,人民的血,海军同胞们的血,也动魄惊心的教育了他。这是对邓世昌一生最有决定意义的部分,这是决定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得到充分成长的主要关键。后来大东沟之战,他所以能显出那样的英雄气概,是有来由的。

如《事略》所说,邓世昌是广东番禺人,毕业于福州船政学堂,习战于马江几卅年。他“治军之暇,以学自娱。藏名书画甚伙,尤好黄山谷书法”。写得一手好黄字。少年时期的事不详,生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