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战失败的真正原因

作者: 暂无 日期:2013.12.05 点击数:30
重庆日报农村版

【副篇名】邓世昌坠海 拒绝营救

【报纸名称】重庆日报农村版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13.12.05

【版次】第015版(昨日)

【入库时间】20140110

【全文】

甲午海战历来被看作是清末短暂中兴后走向没落的转折点,这场战争不仅把清王朝仅有的家底拼光了,而且触发了国内改良派、革命派一波一波的对抗行动。就战争本身而言,甲午之战的确是一个转折性战役。至于战败的原因,不少政治家和学者都将其归罪于慈禧挪用军费修建颐和园。然而,历史的真相果真如此么?

为何炮弹装了沙子?

1962年拍摄的经典影片《甲午风云》中,邓世昌命令致远舰上的水兵将弹头拔下,炮弹中倒出的竟然是沙子。不少观众对此愤慨无比:没想到清廷的腐朽竟至于此。

可是,真实的情况却与腐败无关。当时北洋海军各舰使用的炮弹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开花弹,另一种则是实心弹。开花弹的弹头填充的是火药或炸药,击中目标后会发生爆炸。实心弹的弹头则很少装药甚至不装药,更多时候是填充泥土、沙石来配重。实心弹击中目标后当然不会爆炸,其作战意图是凭借重力加速度击穿敌舰引起进水。影片中看到的,实际上就是这种实心弹。

据北洋海军总教习德国人汉纳根在甲午海战后报告,北洋旗舰定远舰在战前只补充了55颗国产普通开花弹,平均一门炮顶多分得十几枚。在海战中,仅一个半小时这类炮弹就打光了。剩余的3个多小时里,定远舰的305毫米巨炮只能发射根本不会爆炸的实心弹。而日本吉野舰海战结束后尚剩余120毫米和150毫米炮弹1251发,各种机关炮弹6095发,弹药仍旧极其充足。并且他们用的所有炮弹都是开花弹。

再看北洋海军极为稀缺的开花弹,无论是外购还是自造,弹内填充的都是黑火药,其主要成分是木炭和硫磺,其爆炸原理类似于过年燃放的爆竹。用这种黑色火药来充当炸药,只能通过爆炸时产生的冲击波和炸开的炮弹碎片杀伤敌军,破坏敌舰,威力极为有限。这也就是甲午海战之前的历次重大海战中,从来没有一艘日军军舰被中国炮弹直接击沉的原因所在。

缺炮弹还是缺准备?

清海军方面不仅舰炮发射的炮弹不炸,海岸炮台发射的炮弹也不爆炸。据日方记载,清军旅顺口炮台发射的炮弹,“虽其响轰轰,但我兵因之死伤者甚少,之所以如此,无他,海岸诸炮台发射敌之大口径炮弹,其弹中大半填装以大豆或土砂故也”。

这些现象表明,击中不炸,不外乎两种原因:一是发射的炮弹本身就是未装炸药的实心穿甲弹,只能穿透船体装甲,不会爆炸。二是发射的穿甲爆破弹装药有问题,装填煤灰、土沙之类。这样的炮弹显然不适宜于与拥有速射炮的日舰激战,只适于平时演习打靶之用。据统计,在定远和镇远发射的197枚12英寸(305毫米)口径炮弹中,半数是实心弹,不是爆破弹。为什么北洋海军在战争爆发后,还把那么多不适合实战、只适于演习用的实心穿甲弹和装药不合格的穿甲爆破弹装载在军舰上?为什么不全部换上开花弹?

据时任直隶候补道徐建寅的统计,参加过黄海大战的定远、镇远、靖远、来远、济远、广丙等舰的存舰存库炮弹,仅开花弹一项即达3431枚。其中,供305毫米口径炮使用的炮弹有403枚,210毫米口径炮弹952枚,150毫米口径炮弹1237枚,120毫米口径炮弹362枚,6英寸口径炮弹477枚。黄海海战后,又拨给北洋海军360枚开花弹,其中305毫米口径炮弹160枚,210、150毫米口径炮弹各100枚。显然,在3431枚开花弹中,有3071枚早在黄海海战前就已拨给北洋海军。

这批开花弹为什么没有用于黄海海战?惟一的解释就是它们当时根本不在舰上,而是一直被存放在旅顺、威海基地的弹药库里。由此可以推断,造成北洋海军在黄海海战中弹药不足的责任不在机器局,也不在军械局,而在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身上。

其实中日开战后,执行李鸿章“保船制敌”方针的丁汝昌“仍心存侥幸”,出海护航时竟然连弹药都没有带足,致使北洋海军在弹药不足的情况下与日本舰队进行了一场长达5个小时的海上会战,结果极大地影响了战斗力的发挥,也加重了损失的程度。

英国海战史学家事后对这次战争进行了评价:“大东沟海战的结果是双方对海战理论无知的产物:假如日本多了解一些海战理论,就根本不敢挑战实力更强,拥有坚不可摧铁甲舰的北洋舰队;而假如北洋舰队多了解一下海战理论,又怎么可能在拥有大舰巨炮的情况下仍然以0:5的悬殊‘比分’惨败呢?”

这次海战的失败重创了本就不强大的清朝军队,改良派和革命派立即借题发挥,利用这一次战役失败带来的机遇,大力否定慈禧太后的“洋务运动”,提出进一步改良或革命的主张。改良派趁机提出光是“办洋务”不行,还得有相应的政治体制改革,并联合光绪进行了维新变法。而革命派则更彻底,指出这是满清无能所致,只有推翻它,打倒它,建立一个新政权,才能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救民众于水火。作为一种策略,这两派人的所作所为无可非议,但作为历史真实,他们的观点则显然是有点偏颇了。(据《羊城晚报》)

致远撞击吉野。

北洋海军由于旗舰信号旗被打掉,早已失去了统一指挥,各舰最终被日军包围。日舰本队绕到北洋舰队阵后,继续集中火力攻击超勇,超勇孤立无援,终于被击中沉没。不远处的扬威也中炮起火,不得不向大鹿岛方向撤退,行到中途搁浅。

在两个多小时的激战中,致远号官兵始终在管带邓世昌的带领下与日军恶战。这时,致远号水线下已被击出两个大洞,海水汹涌灌入。

孤注一掷的邓世昌命令致远舰开足马力撞向吉野号。躲避中的吉野用速射炮猛轰致远,致远舰被击中沉入大海。邓世昌坠落海中,他。全舰250名官兵,除7名遇救外,全部壮烈殉国。

看到致远号沉没,济远管带方伯谦惊恐万状,连忙挂起“本舰重伤”的信旗驶出阵外。济远舰在逃跑时慌乱中又撞到了正在搁浅中的扬威号,扬威舰被撞得裂开了一个大洞,不久便在黄海沉没。扬威管带林履中悲愤交加,跳海身亡。与济远编为一队的广甲管带吴敬荣看见济远逃走,随即也下令逃跑。

(据搜狐文化)

【百科名片】

甲午海战

1894年9月17日,中日爆发甲午海战,北洋舰队与日本舰队在黄海北部鸭绿江口大东沟激战,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壮烈牺牲,史称“黄海海战”。5个多小时的黄海大战结束后,日舰无一沉没,大清痛失5艘巡洋舰,北洋水师由此失去制海权。中日历史的走向也彻底被改变。这是近代海战史上第一场大规模铁甲蒸汽舰大战,被西方人称为“近数十年欧洲各国所未有”的大海战。

日军在花园口登陆。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