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长啥样,史料里“摸”出来身形挺拔是大高个儿,眉宇间气度不凡

作者: 暂无 日期:2012.09.03 点击数:60
新安晚报

【报纸名称】新安晚报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12.09.03

【版次】第AII12版:地理

【入库时间】20121120

【全文】

3

如今国外媒体谈及对我们中国游客的印象,常常提到“大声说话,随地吐痰”。事实上,随地吐痰可不是我们中国人“原创”的。有记载称,唐朝时,因为大量胡人(即外国人)的进入,大唐礼仪之邦受诸多不文明现象侵扰,唐朝官府甚至对随地吐痰的胡人实施罚款。

古时候,中国上层人士从不随地吐痰,还专门有“痰盂”供客人使用,后来传至西方。李鸿章喜欢抽烟,所以痰就多。他出访国外,人家就为他特别准备一个痰盂。马关谈判时伊藤博文就想到了这个细节,有图可证。

而李鸿章也一直为“多痰”所困。若观察李鸿章的服饰,你会发现在他的腰部有一些小锦袋。美国作家斯特林·西格雷夫揭穿了这个秘密:“补褂外面,齐腰系着一根皮制腰带,上面挂着钱包和一些小袋,袋子里装着他的扇子、鼻烟,以及诸如此类。有一只袋子装的是一个袖珍痰罐。”

也可能是因为抽烟所致,李鸿章嗓音较为粗哑。何天爵是当时美国的一个传教士,也是驻华外交官,1895年他写了一本《中国人本色》。在书中他对李鸿章是这样评价的:“他的仪态举止和思维方式更像一名战士,而不是政治家。他的身材要比一般的中国人高大,声音粗哑而饱满的精神,给人的感觉非常平民化,易于接近。”

声音粗哑精神饱满

1

“寻找李鸿章”活动中的扮演者。

前天的“寻找李鸿章”活动中,合肥李府通过面试选出4位“李中堂”,目前正在请专家对这几位扮演者进行培训,从气质到仪态,力求做到神似。那么李鸿章本人到底长啥样?许多读者会说,李鸿章生前拍过不少照片,搜一下就知道了。不过,李鸿章的照片大多是官服照,也是“摆拍”的,没有生活照真实。而且我们常说有人“上相”有人“不上相”,照片很难反映一个人的身高、气质、仪态。我们还是来听听那个时代见过他的人,包括老师、相识的女性、同僚、老外等人都是怎么说的。

身材高大气度不凡

说到李鸿章的相貌,就不得不提到他高大的身材,在晚清乃至当时世界的政治舞台上,李鸿章的身高绝对是个特例。到底有多高?在西方人写的许多书中,对他身高的描述大多是“6英尺以上”,6英尺就相当于1.8288米;还有人写他有“6.4英尺”,那就是1米95!综合多方面记载,可以肯定的是,李鸿章身高在1.83米以上。

1米83的身高在当时普遍营养不良的大清国里绝对是“鹤立鸡群”。《绝版李鸿章》的作者张社生就写道,合肥走出来的李鸿章即使在北国满人中也是“云中鹤”。以前总以为关外满人人高马大,其实不然,查查满清贵族和洋人站在一起的照片便知,那时候满人其实大多并不高大。

1米83以上的个子,站在国际舞台上给国人的形象也“加分”不少。若留意观察当时西方人的漫画会发现,中国人普遍被画得高一些,而日本人则被画得矮了不少。或许这其中就有频频在国际舞台上亮相的李鸿章的功劳。

有着高大身躯的李鸿章给西方人一个先“身”夺人的印象。曾考入中国海关,任总税务司录事司、兼任《泰晤士报》驻上海记者的英国人濮兰德(1898年8月,还曾设法将逃到上海的康有为送上英国邮船前往香港),在《李鸿章》里记载了74岁的李鸿章在一个英国人眼里的形象:“我从议院出来时,突然与李鸿章打了个照面,他正被人领入听取辩论。他像是来自另外一个世界的身材奇高、容貌仁慈的异乡人。他的蓝色长袍光彩夺目,步伐和举止端庄,向他看到的每个人投以感激优雅的微笑……他的神采给人以威严的感觉……”

无怪乎,英国大船商之妻立德夫人在《李鸿章的生平与时代》里这样描述李鸿章:“有这样一个伟岸、极富个性的人在身边,作为一个女人,慈禧太后一定会更有安全感。”

4

晚年脸上留下枪疤

《绝版李鸿章》的作者张社生对李鸿章相貌状态评述是:“纵观李鸿章照片,我们可以看到,李鸿章青壮年时带有五分江淮‘武气’,人到中年微显三分劳累状,60岁后有点发福。晚年为多颗右牙掉落所困,面颊呈左满右陷状。”为什么晚年的李鸿章面颊会“呈左满右陷状”?主要原因是他在日本遭遇了突发事情,算是毁了容。

甲午之战后,日本指名要李鸿章前往马关谈判,在谈判过程中,李鸿章被一日本“极右翼分子”刺杀,险些遇害。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记载:“当遇刺之初,日皇遣御医军医来视疾,众医皆谓取出枪子,创乃可疗,但虽静养多日,不劳心力云。鸿章慨然曰:国步艰难,和局之成,刻不容缓,予焉能延宕以误国乎?宁死无刺割。之明日,或见血满袍服,言曰:此血所以报国也。鸿章潸然曰:舍予命而有益于国,亦所不辞。其慷慨忠愤之气,君子敬之。”也就是说,李鸿章不愿意让日本军医治疗,他不想因为自己而耽误国事。

枪击后,李鸿章的身体状况一日不如一日。大个子腰也弯了,气也泄了,眉骨也突出了,眼袋也大了,头发稀疏了,胡子全白了。《清史稿·李鸿章传》中描述:“鸿章长躯疏髯,性恢廓,处荣悴显晦及事之成败,不易常度,时以诙笑解纷难”。然而在内外交困的清末,无论怎样“诙笑”,也无法“解纷难”了。

杨天骏本报记者周晔/文马杨/图

当然对于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人来说,身高是一个方面,辨别一个人的相貌最重要的是“精气神”,也就是内在气质。清末“老江湖”曾国藩就对李鸿章的内在气质做出评判。曾国藩善于观相,也善于通过别人的字,观其秉性气质。他写信给李鸿章说:“观阁下精悍之色露于眉宇,作字则筋胜于肉,似非长处玉堂鸣佩优游者。”

当然,曾国藩曾是李鸿章的老师,对学生掩饰不住地喜欢那是自然。而同一时代的梁启超,作为一个旁观者,对于李鸿章的相貌,又是如何评价的呢?李鸿章死后两个月,梁启超即写出被后人认为是二十世纪四大传记之一的皇皇大作《李鸿章传》,文中称“彼其容貌堂堂,其辞令巧善,机锋锐敏,纵擒自由……”

1896年,李鸿章开始了世界巡访,8月28日抵达纽约,适逢美国国会已通过了排华法案《格利法》。美国报纸记载,李鸿章在抨击这个法案时,“眼睛射出灼人的光芒”。李鸿章说:“排华法案是世界上最不公平的法案”“你们因你们的民主和自由而自豪,但你们的排华法案对华人来说,是自由吗?这不是自由!”

眼睛发出光芒,这种气质是有“国际范儿”的。1900年10月14日的法国画报LePetitJournal(第517期)用中国式的语言风格这样描述李鸿章的相貌:“天庭饱满,地阁方圆。”

2

精悍之色露于眉宇

李鸿章资料照片。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