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印象

作者: 暂无 日期:2011.02.19 点击数:10
安徽商报

【报纸名称】安徽商报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11.02.19

【版次】第16版 (副刊/作文)

【入库时间】20110412

【全文】

□合肥四十六中八(14)班 郭凡一 在清朝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个清朝官员,他的名字虽然没有被作为任何事件的标题,却令人难以忘记。这三个字总是出现在某某条约的旁边,他总是忧郁地同强盗们坐在同一张桌子,戴着他那顶官帽,让底片肆意地记录着种种屈辱的场景。 他,就是我们合肥人、晚清重臣、洋务领袖——李鸿章。 在李鸿章与列强各国签订《辛丑条约》那张黑白照片上,我用红笔把最老的一个人的头像深深地圈出来,上面打个箭头,写着“卖国贼李鸿章”,然后解恨地用笔尖戳他那似笑非笑的表情。戳累了,我开始心疼皱巴巴的历史课本。 这就是我曾经对他的看法。 丧权辱国的 《马关条约》、《辛丑条约》暂且不说,他还有很多令我憎恨的地方,譬如为了达到避战的目的而主张放弃整个新疆的边防;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手刃同胞;黄海战役后下令北洋舰队躲入威海卫军港,腹背受敌,最终全军覆没……左宗棠曾这样说:“对中国而言,十个法国将军,也比不上一个李鸿章坏事。 ” 不过后来,历史越学越深,我知道更多的史实后,就把以前义愤填膺写下的那几个字用透明胶小心地粘掉了。我只为他感到悲哀。 他是清政府的官员,从19世纪60至90年代一直努力地坚持自己的思想,做了很多实事来巩固清政府的统治。1862年他创立淮军,仅用三个月,就从家乡招募了一支六千人的队伍;1865年他购买外国机器,学习西方技术,创办江南制造局;70年代,他创办开平矿务局、上海织布局等民用企业;80年代中期,他筹建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作为洋务运动的官员之一,他竭尽所能把洋务运动办到最好,可惜的是,李鸿章投之毕生的洋务运动没有做到“自强求富”。《辛丑条约》的签订浇灭了“中兴名臣”头上的所有光环。 他无法决定自己出生在一个怎样的社会环境中,无法决定自己成为哪位君主的手中棋子,他唯一能决定的就是按照自己的思路,精心部署廉价买来的军舰,在万不得已的时刻亮出仅有的利剑。然后,在不平等条约上沉重地签下自己的名字,用早已佝偻的身躯扛起摇摇欲坠的江山。这些事情总是要人做的,他可能会这样想。于是,在时间列车飞速前行了100年后,我们把自己横冲直闯的血液称为爱国,把李鸿章这个清末重臣称为 “卖国贼”。我为他鸣不公。 曾几何时,签订条约的日本以及其他国家的在场人员,都对李鸿章的善辩和狡猾有很深的印象。其中一个在日记中写道:“李鸿章在签条约时,尽谈判的能事,商条约时很容易,在签条约时却非常狡猾,关键问题上十分强硬,本来日本是想再多签很多条件,但都被他巧妙地压下,谈判时应用的手法很高明,是一位谈判专家。 ”在当时的情况下,无论是谁作为谈判使者,结果都不会有太大的改变。弱国无外交,谁人不知?国难当头,历史车轮将李鸿章推到台前。 曾几何时,西方报纸曾这样评论甲午战争:日本非与中国战,实与李鸿章一人战耳。 “不见乎各省大吏,徒知画疆自守,视此事若专为直隶满洲之私事者然,其有筹一饷出一旅以相急难者乎?即有之,亦空言而已。 ”暂不说甲午战争结果如何,是否颠覆了李鸿章在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就这句话看来,外国人只知有李鸿章,而不知有清政府,是不是已经证明了,他与列强打交道时的气魄与人格魅力深深地震撼着那群视中国人为“东亚病夫”的“洋人”。 戊戌政变时,慈禧太后下令搜捕维新党人。李鸿章慨然曰:“吾绝不做刀斧手。 ”李鸿章是同情维新派的。我由此知道梁启超为什么会在李鸿章死后,拿起太史公春秋之笔,写下《李鸿章传》。 他原本可以做一个碌碌无为、随波逐流的腐臣,安度晚年,远离战争的硝烟,可他没有。为了整个国家的安危,一次次收拾烂摊子。 《辛丑条约》谈判时,他大吐血以至生命垂危,也可以说他为主上为国家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他咽气的前一个小时,俄国公使还在床头逼他在不平等条约上签字。他被迫走到了另一个极端,经历了大清帝国行将灭亡之前几乎一切的内忧外患。没有李鸿章的晚清史将无法叙述,因为每当清政府把中国带到毁灭的边缘,他是能够起用的唯一人选。 强大的“国”才能孕育出永垂青史的“官”,李鸿章生不逢时,我为他感到深深的悲哀! (指导老师:徐谦)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