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欢自酬(2) 翁同龢与李鸿章的分歧

作者: 曹可凡 日期:2011.09.20 点击数:20
深圳晚报

【作者】 曹可凡

【报纸名称】深圳晚报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11.09.20

【版次】第B08版 (今日连载)

【入库时间】20111110

【全文】

+

【曹可凡 著】

其实,翁、李两人的分歧更主要缘自于他们不同的个性。李鸿章为人精明圆滑、首鼠两端,但他有着鲜明的现代意识和国际视野。而翁同龢毕竟一介书生,是孝悌君子,个性又温厚懦弱。况且,他对军事也一窍不通,拿不出行之有效的治国方略,尤其对日本明治维新后军事实力概莫能知,过于听信张謇“日本蕞尔小国,何以抗天兵?非大创之,不足以示威而免患”的空泛论调。

翁同龢首次与李鸿章公开叫板是为建造铁路一事。李鸿章出于战略考虑,提议修筑“津通铁路”,但执掌户部的翁同龢深知国库空虚,彼时适逢郑州黄河决堤,光绪大婚在即,颐和园工程又迫在眉睫,实在无力再承受这样一笔庞大支出。以后,在一系列国家大政方针中,翁、李之间的分歧越来越大。譬如在日本侵吞琉球一事中,李鸿章轻描淡写地表示,“琉球仅为弹丸之地,且又孤悬海外,无足轻重”。但翁同龢则觉得兹事体大,他清醒地意识到,琉球既失,则朝鲜危在旦夕;而琉球与台湾隔海相望,“台、澎之间将求一夕之安而不可得。”在中法越南问题上,李鸿章也主张委曲求全,息事宁人,对翁同龢以强硬立场与法交涉的主张熟视无睹。当甲午海战北洋水师全军覆灭后,李鸿章前往日本马关春帆楼议和,翁同龢一再叮嘱,只可赔款,千万不能割地。然而,被光绪帝拔去三眼花翎,褫夺黄马褂,革职留任的李鸿章仍一意孤行,签下了为万人唾弃的《马关条约》。条约规定,中国不仅要向日本支付巨额赔款,还要将辽东半岛、台湾岛、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消息传来,光绪与翁同龢君臣二人抱头痛哭。而此时的慈禧惮于压力,故意托病,令军机大臣直接请示光绪批准,企图嫁祸于人。翁同龢自然心知肚明,他拼死保护德宗,免得自己学生恶名留史。无奈有心无力,《马关条约》终于成为中国人永远的痛。翁同龢仰天哀叹“上无以对天造之恩,下无以慰薄海之望。对于有人将甲午战败归咎于他”,“以军费掣时北洋,以致对日作战失败”,翁同龢悲愤不已。紧接着,李鸿章与张荫恒被俄国银五十万两收买。俄、德又合谋分别强占旅顺、大连以及龢洲湾,翁同龢更是欲哭无泪。

光绪二十四年,也就是一八九八年,中国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百日维新,一是戊戌政变。当时,全国上下弥漫着摆脱屈辱、争取民族之尊并力图变革的气氛。康有为审时度势,联合在京的数百名举人上书光绪皇帝,提出“拒和”、“变法”、“迁都”、“再战”等主张,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公车上书”。这次行动震惊中外,也与翁同龢人生的荣辱浮沉休戚相关。关于翁同龢与康有为的关系,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大多数人印象中是翁同龢在皇帝面前保荐康有为的,从而惹恼了慈禧。但也有不同的看法。黎东方先生在《细说清朝》一书说道,保荐康有为的不是翁同龢,而是侍读学士徐致靖与御史杨深秀;在学术思想上,翁也不赞成康的《孔子改制考》与《新学伪经考》,但翁同龢对康有为本人还是颇有好感的。但高阳先生的观点则略有不同。他认为翁同龢一直对康有为抱有戒心,且印象不佳,称康“居心不良”。翁在日记中也确有“南海布衣康祖治上书于我意欲一见,拒之。”和“盛伯羲以康祖治封事一件来,欲成均代递,然语太讦直,无益,只生衅耳,决计覆谢之”的记载。真正举荐康有为的则是张荫恒;康有为擅于自我吹嘘,造谣撞骗。他之所以要以翁同龢为标榜,只是为了谋虎皮、扯大旗。从客观上讲,“公车上书”事件之后,翁同龢以大局为重,决定接纳康、梁这股新兴政治力量,并亲自与康有为见面。光绪帝在听了翁同龢密报他与康有为的接触后,心理天平不由自主地倾向于康氏维新变法的思想,决意变法。在光绪的督促下,翁同龢令属下亲信代为起草十二道新政诏书,准备交光绪颁布实施。这些举动显然触到了慈禧的痛处,她下令撤裁汉书房,以切断光绪与翁同龢的联系。显然,慈禧已发出了危险的信号,但深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思想浸染的翁同龢,毫无惧色。他为光绪帝代拟《国是诏》。《国是诏》的颁布,意味着维新运动正式拉开帷幕,翁同龢成了连结光绪与康、梁等维新派的一条纽带。眼看局势几近失控,心狠手辣的慈禧开始对翁同龢进行政治清算。四月二十七日,也就是翁同龢生日那天,他接到了一道上谕:

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翁同龢,近来办事都未欠洽,以致众情不服,屡经有人参奏,且每于召对时,咨询之事,任意可否,喜怒无常,词色渐露,实属狂妄任性,断难胜枢机之任。本应查明究竟,予以重惩,姑念其在毓庆宫行走有年,不加严遣。翁同龢着即开缺回籍,以示保全,特谕。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