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的迷雾中见出真容——读《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

作者: 暂无 日期:2008.05.30 点击数:20
嘉兴日报

【报纸名称】嘉兴日报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08.05.30

【版次】C3: 平湖·东湖

【入库时间】20120720

【全文】

■ 杨兰琴

关于李鸿章,流传下来的野史不少,近些年陆续出版的传记和评说也很多。人们对于这个一直是百年里“第一卖国贼”形象的人物,聚讼纷纭,却难有定论。

雷颐的《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一书,选取了特别的方式,从李鸿章打的“工作报告”,也就是他上的重要奏折以及信函为突破口,来评价这个人。从“为官”、“外交”和“洋务”三个方面考察了李鸿章一生的为人和事功,堪称学术界的第一次“正说李鸿章”,解读一个既要做官又要做事,既要维新但首先又是自保的李鸿章。

李鸿章这个历史人物的复杂性可谓典型。他的一生折射出晚清四十年历史的五颜六色。李氏的成败荣辱,其实浓缩了大清帝国挣扎、衰落的悲凉晚景。

李鸿章向“中央”打报告的功夫堪称一绝。

奏折是最危险也是最神奇的应用文,可以因之高官厚禄,也可以因之人头落地。可以说,如何写奏折、广而言之下级如何向上级“打报告”,确实大有学问。从1862年任江苏巡抚到1901年去世,四十年来李鸿章一直位高权重,自然上了大量奏折。他的精于权谋与“写折子”的本事,如:怎么反驳上级、如何敷衍皇上、揣摩圣意、打太极拳等,在其奏折中反映得淋漓尽致。在不少有关国家大政及一些与他本人利益相关的事情上,他与朝廷的主张并不一致,但多数情况下,他却都能迂回曲折达到目的,并在奏折中列举种种理由说服朝廷,使其不能不或不得不接受自己的主张。

与奏折相比,信件通常更少修饰。书中也对李鸿章给曾国藩、总理衙门、海军衙门的一些重要信函作了分析点评。目的依然是期望通过“奏”、“函”两相对照,人们能对其人其事,对衰世忠臣在大变动时代依然竭力挣扎、力图维持一个一直在风雨飘摇中的腐朽政权的那种无奈心境与悲凉命运,对那个时代的政治、社会状况的了解更加深刻、详细、生动。

李鸿章作为晚清第一重臣,其真正的本事当然并不在于雕虫小技的奏折文字上,大臣所以成为大臣,既有时运,更堪玩味的则是其人身怀的种种看家本领。1898年戊戌政变,慈禧太后重训朝政,光绪被囚,康、梁逃往海外,朝廷大批清查维新人士。在这样的严峻时刻,李鸿章却暗中保护一些维新人士,并和康、梁暗通款曲。他也并没有在戊戌政变中落井下石,大造冤假错案,以洗干净自己,反而有点挺身而出的味道,这就不能不令人心生敬意了。

该书对李鸿章更为褒扬的是其作为改革先锋的一面。尽管后来的历史书对于洋务派多有贬低之词,但回到历史现实去考虑,洋务派在工业、商业、军事以及文化的近代化方面所作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已确属不易。而无论是办机器局、招商局,设电报、修铁路,还是派留学生和陆军海军的近代化,这些大事件,都与李鸿章密切相关,都和李鸿章的支持和努力分不开。

外交是评论李鸿章最难说清楚的一个部分。李氏一生,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懂外交是他能够权倾一时的重要原因,但也是使他事业、声名受累,百年都难翻身的一个大坎。但无论怎么说,诸如割地赔款事关重大,最后的决定权其实还是在朝廷手中。而且庚子事变后,李鸿章以夷制夷,分化八国联盟,周旋于列强之间,仍是功不可没。

当然,对于李鸿章,作者雷颐也并不是有心一味要拔高。该书也还透露出了其他一些信息,如“巡抚也曾心狠手辣”的记述。李在与太平天国作战时,背信弃义杀过降将,可能还曾下黑手暗杀过常胜军的统领官美国人白齐文。在对慈禧亲信吴棠一案的处理中,也曾颠倒是非装糊涂。

梁启超先生曾经说过,李鸿章的历史,就是大清国四十年的历史。如今我们读李鸿章,其实也是在读清朝这个老大帝国的衰落与悲凉晚景。

《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

雷颐著 

山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版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