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文明碰撞的样本读《李鸿章历聘欧美记》

作者: 陈岚桦 日期:2012.05.24 点击数:10
海南日报

【作者】 陈岚桦

【报纸名称】海南日报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12.05.24

【版次】第006版:读 书

【入库时间】20120720

【全文】

《李鸿章历聘欧美记》湖南人民出版

●/读书絮语

对外开放是我国经济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实,在我国近代史上,有识之士对于对外开放的鼓与呼亦不在少数。如果说鸦片战争以来撰写《海国图志》的魏源等晚清士大夫是“睁眼看世界”的首批人士,那么,李鸿章的1896年行程9万里,访问了欧美8国,可以说是中国政治高层首次实地近距离接近西方文明,并承诺向欧美资本敞开了投资大门。李鸿章的这次出游,更是给满清高层带来了别样的震撼,也为后来的戊戌变法和立宪运动留下了伏笔。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代出版的《李鸿章历聘欧美记》,给我们留下了这段难得的史料。

游历欧洲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以后,李鸿章为代表的北洋系遭到重创,致使他从仕途的顶峰跌落下来,先后失去了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等官职。但满清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念他过去的功劳,让他作为大清国全权特使参加俄罗斯沙皇加冕典礼,并趁此机会出访欧美。

李鸿章在半年的访问中,他受到盛情款待,会见了各国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诸如俾斯麦等欧美高层人士。参观了工厂、农村、报社、学校、矿山、电报局、银行、军队、博览会等地方。这些国家先进的政治制度和科学技术使他赞叹不已。深切地体察到中国和西方的差距。他回国后如实地向光绪皇帝和慈禧陈述了在欧美的所见所闻,为今后的戊戌变法和预备立宪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欧洲,李鸿章对西方先进的技术赞叹不已。在德国时期,李鸿章请医生以当时刚发明的“电照法”(即X光),检查了年前在日本马关谈判遇刺时仍留在脸上的枪伤。在该书中说:“中堂在马关议约之际,猝遭不知教化人之毒手,枪弹留于面部,至今未出,心颇忧之。此次道出柏灵,知有操朗德根之术者,乃延摄其面影:即见枪子一颗,存于左目之下,纤毫毕现。新得照相之法,凡衣服、血肉、木石诸质,尽化烟云;所留存镜中者,惟五金类及骨殖全副而已。”X射线不过于1895年刚刚开始应用,不过问世仅7个月。

在英国,电报的传输信息的迅捷也给李鸿章留下深刻印象。书中记载:“自伦敦至上海,合一万二千六百英里。中堂欣然口授译员一函,凡六十八字,嘱发至上海轮船招商总局。旋为之照码传发,时正上午十点廿九分半钟。十点三十一分钟接电,已转递上海矣。及十点四十五分半钟,又接上海电局复电云。十点五十四分钟,又接沪电云:来电交招商局,正值盛道台与沈道台同坐公事房,谨同贺中堂赏佩宝星之喜。噫!英沪相去将近华程四万里,而往来函牍不满华辰一刻十分,即不啻觌面问答。古有前知之至圣,其能预料及此哉?”

虽然李鸿章以“懂洋务”著称,但以前他对西方的了解毕竟都是“听说”而来,没有亲身体验,毕竟“百闻不如一见”。由于身临其境、目睹耳闻,他对西方的社会制度产生由衷的赞叹,并在演讲中大声疾呼:“五洲列国,变法者兴,因循者殆!”客观上对两年后的戊戌变法和预备立宪,起到了舆论准备的作用。

游历美国的观感

在美国纽约,李鸿章更是受到了空前隆重的欢迎,受到了美国总统克利夫兰的接见。他无论走到哪里,都会被热情的市民所包围。纽约的大报小报不惜版面地报道他的行踪和照片。在李鸿章到达纽约的当日,《纽约时报》报道说,总共有约五十万人目睹了李鸿章的形象。

在1896年9月2日,李鸿章在纽约华尔道夫饭店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在谈到中美经济合作时,他认为,只有将货币、劳动力和土地都有机地结合起来,才会产生财富。清政府欢迎投资。这几乎是首次满清高层向外表示“对外开放”的思想。

在采访中,李鸿章还谈到了当时中国新闻制度与西方的差距。他坦承,中国办有报纸,但遗憾的是中国的报纸只讲部分的真实。由于不能诚实地说明真相,我们的报纸就失去了新闻本身的高贵价值,也就未能成为广泛传播文明的方式。

李鸿章访美,还客观上将中国餐饮文化介绍到了北美。据传,一天,他在住处招待美国客人吃晚饭,大概是中国的饭菜诱人,客人很快就把桌子上的菜一扫而空。而客人根本就没有走的意思。李鸿章急中生智,便让厨师将厨房备菜的下脚料乱炖了一锅,权当解燃眉之急,不想客人大为称赞,并命名为了“李鸿章杂碎”。经过《纽约时报》等媒体炒作,中国菜成为流行一时的菜系,也成为中美文化交流的热门话题。

无疑,西方之行,对于满清士大夫阶层的震撼是直观的。欧美之行,更使他认识到西方政治制度之进步,更使他认识到:“生今之世,善教发为善政,其明效大验,有若是哉”。已经认识到,中国并非仅仅是“器物”不如人,而根本原因在于“政教”不如人。这种观点,已经相当接近维新派了。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