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百字搬掉不倒“翁”——从李鸿章奏折看晚清风云主讲人:雷颐(历史学家)

作者: 雷颐 日期:2011.06.17 点击数:10
北京晚报

【作者】 雷颐

【报纸名称】北京晚报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11.06.17

【版次】第44版(五色土副刊/开坛)

【入库时间】

【全文】

李鸿章的淮军势力后来超过了湘军

主讲人:奏折是大臣写给皇上的报告,皇帝日理万机,方方面面都要管。那么多奏折,很难看完。所以奏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非常之短。但奏折所表达的内容都是军国大事,都是官员替自己的辩护或者是主张,奏折可以说是一字千金。李鸿章就是以奏折写得好、写得老辣出名。

翁家势大 无人敢管

1862年,两江总督曾国藩上了一个折子。有时候大臣不想公开所写的内容,奏折里可附一个“片”,往往这个“片”上都说了别人的坏话。

曾国藩上的折子是《参翁同书片》,当时的安徽巡抚翁同书对一个叫苗沛霖的地方势力头子处置不当,使清军受了一些损失,翁同书却没有受到严惩。因为翁家在朝廷里有势力,其父翁心存曾是咸丰帝的老师,所以谁都不敢管。曾国藩是所谓的理学大家,所以冒着危险决定参奏一本。他也知道翁家势力大,因此很慎重。他把幕僚找来让每个人写一个折子。结果李鸿章的奏折写得特别厉害,被曾国藩一眼看中。参奏这么一个大人物,李鸿章只用了五百九十多个字,真是又精炼又给力!朝廷没办法,只好处罚了翁同书。曾国藩事后感慨道,李鸿章不会在我手下干长久,自己必会干一番大事业。

我们分析一下李鸿章的奏折,重点看奏折内容和它的社会背景。如果有人对他的写作技巧感兴趣,《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的书里谈了很多。

李鸿章以自己名义上的第一个折子是1862年5月16日的《初到上海覆陈防剿事宜折》。这是李鸿章当了江苏巡抚后才有资格写的。从这个奏折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时代背景,反映出我们对历史、对时代大势要有一个准确的判断,如果判断不准就会造成一些失误。

太平军起义后,清朝的国家军队不堪一击。曾国藩组织的湘军实际上不是国家正规军队,但他们起了很大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地主或者士绅,都自己办团练,李鸿章是个读书人,也想做一番大事业。听说老家被太平军占领了,他从北京赶回安徽,自己组织团练,可根本不行,被打得惨败。后来走投无路到了曾国藩的幕府。

李鸿章个性很强,又比较懒散,曾国藩则要求很严格,他很早就起床查营,他的幕僚都要在一起集合,共同吃饭,李鸿章爱睡懒觉。有一次,曾国藩让人喊他。李鸿章说:“头疼。”曾国藩就知道是假的,说:“他头什么时候不疼了,我们都等着他一起吃饭。”李鸿章知道躲不过去,才披上衣服来了。这件事对他教训很大,后来曾国藩说:“为人就要讲一个诚字。”

吃了“回头草”实现单飞

由于矛盾的加深,有一次曾国藩没有接受他的建议,李鸿章一气之下就离开了。离开之后,他自己又一事无成,只得提出又想回来。曾国藩很大度,说:“那你再回来吧。”李鸿章不介意“好马不吃回头草”,而曾国藩更大度,所以说真正要成大事的人,必须有这种心胸。要知道,李鸿章离开时正是曾国藩最困难的时候。

那时,太平军在浙东、浙西战场都取得了胜利,开始围攻上海。上海是繁华之地,上海的士绅就想让曾国藩派兵来保卫上海,但曾国藩当时根本没有兵力。这些士绅就去找李鸿章,李鸿章觉得上海对今后走势很重要,就建议曾国藩一定要先保上海。曾国藩派曾国荃去,曾国荃正在攻打南京,不愿去。曾国藩就给了李鸿章一笔钱说:你回到安徽组织一支军队赶紧去保卫上海。李鸿章本来就想单飞,赶紧回到家乡拉起一支队伍。上海有租界,外国人很多,李鸿章就在保上海的过程中开始不断地和外国人打交道。随着外国人在中国政坛中影响越来越大,谁能跟外国人打交道,谁今后势力就会大。李鸿章以上海为基础迅速崛起。

反过来看,曾国荃对历史没有判断,费了很大劲儿打下南京后,没想到朝廷没有表扬他,反而给了一顿训斥,说:你军纪涣散,幼天王还跑了。这表明清政府对曾家很警惕了。曾国藩只得主动提出,裁湘军,淮军势力于是超过了湘军。

其实在李鸿章训练淮军时,曾国藩就向朝廷举荐李鸿章当江苏巡抚,在曾国藩的保举下李鸿章终于当上了朝廷命官,有了写奏折的权力,他单飞的翅膀逐渐硬朗,那个《初到上海覆陈防剿事宜折》的奏折就是他当了江苏巡抚后写的。

(首图讲坛提供材料) J086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