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前夜》之十一李鸿章离开了他效忠一生的王朝

作者: 暂无 日期:2011.10.14 点击数:20
北京晨报

【报纸名称】北京晨报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11.10.14

【版次】第C06版: 每日连载

【入库时间】20111230

【全文】

新政诏书颁布十个月之后,一代重臣李鸿章离开了这个世界。

李鸿章生前所做的最后一件大事是与十一国列强交涉并签订《辛丑条约》。《辛丑条约》其实是一张胜利者的掠夺清单,哪里容许太多的讨价还价,李鸿章的名字又一次与中华民族的世纪耻辱绑定在一起。

早在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时,危在旦夕的流亡朝廷把急电一封接着一封传达到南方各省,要求督抚大员率兵北上“灭洋勤王”。时任两广总督的李鸿章深知国家忧患日深,近代以来,外有列强,内有民变,战乱不断,国家还远远没有从甲午战争的后遗症中恢复过来,如再与列强猝然开战,几万人规模的新式军队,还有苦心经营多年的那点国家资本,将毁于一旦,整个国家将跌于最为屈辱的境地,元气的恢复、国家的建设将更变得遥遥无期,他对时局洞若观火、忧心忡忡:“若不量力而轻于一试,恐数千年文物之邦,从此已矣”,并且藐视朝廷权威,“此乱命也,粤不奉诏!” 

王树增在《1901》一书中认为“这也许是上一个世纪之交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句话”,一方面它标志着在封建国家内部具有近代政治意识的官员,第一次在国家政治事务中显示出鲜明的独立性和抗争性;另一方面,也标明地方势力已经完全具备了与中央政府分庭抗礼的实力。

在李鸿章的影响之下,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闽浙总督许应睽、四川总督奎俊以及山东巡抚袁世凯等封疆大吏更加坚定了共同抗旨以求“东南互保”的决心。但是在事件之后,参与了“东南互保”的地方官员们纷纷又向中央政府的代表人物——慈禧太后不遗余力表达自己的忠诚。可见,如果那时就说“地方势力”已具有明显的分离主义倾向,还为时过早,地方势力将来的走向完全取决于此后中央政府的权威走向和控制力度。

1901年9月7日,李鸿章在《辛丑条约》上签字后回到家中大口呕血-“紫黑色,有大块”,“痰咳不支,饮食不进”,这是明显的胃血管破裂的症状。

四个月后,再次吐血,李鸿章的生命已经走到了尽头。病危中,他电奏慈禧太后,说明自己已经生命垂危,并强调北京作为“根本重地”的极端重要性,只有庆亲王这样有特殊政治地位的官员回京主持谈判,才能走出困局,希望庆亲王本人“无论行至何处,迅速折回”。 

慈禧不希望在这个关键时刻失去李鸿章,迅速回电,称“该大学士为国宣劳,忧勤成疾,著赏假十天,安心调理,以期早日就痊。荣膺懋赏。有厚望焉!” 

最高统治者的“厚望”并不能阻挡李鸿章病情的恶化。

弥留之际,李鸿章本已穿好了寿衣,却挨至第二日中午时分,“目犹瞠视不瞑”,他的旧属两江总督周馥抚着垂死的老臣痛哭道:“老夫子,有何心思放不下,不忍去耶?公所经手未了事,我辈可以办了,请放心去罢!”李鸿章“忽目张口动,欲语泪流”。

周馥“以手抹其目,且抹且呼”,其目遂瞑,须臾气绝。李鸿章流着老泪离开了他效忠一生的王朝,也离开了置他于纷扰之中的国民,终年78岁。

《辛亥前夜》

作者:李刚

出版社:黄山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年9月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