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子山炮台:始自李鸿章,盛于黎元洪

作者: 暂无 日期:2014.03.17 点击数:50
现代快报

【报纸名称】现代快报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14.03.17

【版次】第A30版:发现周刊

【入库时间】20140410

【全文】

民国时,日军为吹嘘攻占南京的“战绩”而发行的明信片中有狮子山炮台近景(左图)和狮子山炮台远景(右图)

辛亥革命南京光复后的狮子山炮台,克虏伯后膛炮(左图)遭损毁,阿姆斯特朗快炮炮盾(右图)上可见轰击的弹痕

二次革命中,曾经炮击狮子山炮台的德国军舰“埃姆登”号

今年是南京狮子山炮台设置140周年。此前早在明天启三年(1623年),南京下关的狮子山就以“狮岭雄观”而名列“金陵四十景”,称此山在南京江岸低矮平缓的群山里突兀而出,有“江上诸峰万马腾,忽惊狮蹲势崚嶒”的气势。清末,山上依托山势建成的江防要塞,又在辛亥革命以来一件件与南京有关的重大战事里,常常是守城一方举足轻重的角色,见证南京旧战场的风云变幻。但由于有关史料长期尘封在故纸堆里,关于这座炮台的历史细节多鲜为人知。本文利用方志工作中刚搜集出的多种稀见史料,为这座雄踞狮岭的炮台历经的风雨沧桑,梳理出一条完整的发展脉络。

甲午战争次年黎元洪奉命重修狮子山炮台

南京下关的狮子山,是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七年(1374年)在《阅江楼记》里赐名的。得名五百年后的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时任两江总督的李鸿章看重此山对于江防的军事意义,下令在狮子山山顶设置炮台。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甲午海战的次年,在海战失利、有海无防的阴影下,为了进一步巩固内陆江防,代理两江总督的张之洞在南京成立江宁要塞。当年七月,南京重修具有现代化特征的“金陵狮子山炮台”。这一年,有一个甲午海战幸存的海军军官来到了南京,与狮子山炮台结下了很深的渊源。他名叫黎元洪,十六年后他将再次来到南京,就任民国第一任副总统。

甲午海战时,黎元洪是“广甲”舰二管轮,黄海海战里军舰被击毁前跳海逃生,漂泊数小时后给海浪冲上了岸。大难不死的他前往南京投效了张之洞,奉令“督修狮子山、幕府山炮台”。据清廷兵部档案记载,十二月竣工后,黎元洪又获得的重任,“派充狮子山、幕府山、钟山等处炮台总教习”,旋即又担任炮台专台官,担负带兵守备之责。1896年年初,张之洞离开南京返回湖广总督的本任,黎元洪也随他一起离开。但黎元洪曾任职过的狮子山炮台,从此成为南京江防的最关键屏障之一。

狮子山的地形,可以一览无余俯瞰下关段长江两岸,根据清末档案记录,狮子山:“有炮台6座,东西两面各3座。置后膛炮、快炮8尊”。炮台装备的德国克虏伯后膛炮、英国阿姆斯特朗速射炮彼此配合使用,可以“覆盖式”打击整段江面的船只和沿岸目标。狮子山炮台拥有口径在210毫米以上的克虏伯大炮。

不同时期的狮子山炮台

辛亥光复南京之役

新军倒戈,炮口调转指向城内

炮台重修的十五年后,1911年10月10日,“双十”武昌起义敲响了清王朝的丧钟,驻南京的进步军人也策划起义。这时,狮子山炮台成为起义的最大障碍之一。

新军第九镇的十七协三十三标官兵倾向于革命,狮子山炮台的炮口调转朝城内指向三十三标军营,以武力威胁遏止起义。在压力之下,第九镇全部新军于10月30日开拔出城。

武昌首义之后一个月,11月10日前后,驻南京的清朝海军军舰冒险举行起义。据亲历人杨廷纲《驻宁海军各舰参加辛亥革命记》的回忆,海军在南京起义时,首先考虑的是“我们应速将各舰艇离开南京,免受狮子山炮台的威胁”。

1911年11月24日夜,革命党人组成的江浙联军夺取乌龙山炮台,打响光复南京之战,旋即又夺取幕府山炮台。11月29日《申报》报道“民军舰队已于昨晨十时开炮遥轰狮子山炮台”,“民军在幕府山用大炮猛击狮子山,竟日未止”。 来自英国海军战后拍摄的照片里,可以看到狮子山炮台有多处被革命军轰击过的痕迹。但是,革命党人的兵力不足以从正面攻取炮台,江浙联军最后以城东朝阳门附近天堡城为主攻方向。

但狮子山炮台的官兵实际上也和革命军有地下联络,革命军曾记载“密约内应:狮子山、富贵山炮台均守中立”、“该山炮台兵士已受我军运动”。而亲历者还有这样的回忆“下关狮子山炮台总台官承琨为了防止清军使用大炮攻打革命军,就预先秘密地把大炮炮闩卸下”。清军在南京的守将张勋,发觉了狮子山炮台的异常,曾以武力强迫炮台与革命军作战。在张勋派到炮台的守兵逃散后,狮子山炮台调转炮口轰击城内目标,并且向幕府山的革命军报告城内已无抵抗。

这一天,“黎明,发炮攻击,方三炮,军士来报狮子山白旗招展”。而当革命军经仪凤门来到狮子山时,炮台官兵一百一十七人起义。

孙中山就职,狮子山炮台鸣炮108响

南京光复、共和肇始,狮子山炮台又履行起代表这座城市鸣放礼炮的职责。1912年元旦,孙中山举行临时大总统任职典礼时,狮子山炮台鸣炮108响以示庆祝。

而这一鸣放礼炮的光荣职责此后还在延续。1929年5月28日,孙中山灵榇抵达浦口,奉安大典的迎榇仪式开始后,狮子山炮台鸣炮101响;6月1日12时,孙中山灵柩放入中山陵墓穴,狮子山炮台又鸣炮101响,以示致敬和告别。

1930年11月18日,东北易帜后的张学良来到南京,在浦口码头登上专轮渡江时,狮子山炮台鸣炮19响致敬。

1913年二次革命

袁军避开狮子山火力,从下游渡江攻城

狮子山炮台在1911年南京光复之后,多次成为保卫南京的关键屏障。1913年二次革命时,《民权报》报道的南京讨袁军抗击袁世凯军队的战况里,多次提到狮子山炮台大获全胜的战绩。例如:1913年8月16日,“浦口之北军炮队与狮子山对攻,下关一带弹如雨下。南军死一名,伤五十名,北军死伤约九百人”。17日,“冯军用驳船九只渡江,被狮子山民军击沉七只,余皆溃逃”……狮子山炮台还与北洋政府海军展开炮战,丝毫不落下风。为此甚至引来了帝国主义军舰的干涉。德国在华海军“埃姆登”号轻型巡洋舰不守中立,曾经炮击狮子山炮台。但这样的干涉也于事无补,讨袁军军官后来回忆依靠狮子山炮台,“南京未失守前,敌舰不敢上驶一步”。屡遭炮台打击的袁军不得不完全避开狮子山炮台,从下游渡江攻城。而狮子山炮台直到南京失守当天,才被占领。

1937年南京保卫战

南京沦陷后,狮子山炮台被摧毁

1937年12月的抗日战争南京保卫战时,据《江宁要塞区26年12月9日起至26年12月13日止间作战经过概要》记录狮子山炮台战斗到12月13日:“狮台于(十二日)午后九时向水西门、上新河一带之敌射击,掩护友军撤退……至十三日午前三时,毁炮撤退”。但是,据美国《波士顿环球晚报》1937年12月15日第13版报道:“日本陆军发言人在此间谈到日军对南京地区尚未完全占领,因为中国军队在狮子山要塞的大炮并未沉寂,西面山上的炮群仍在开火”。 12月16日的《纽约时报》也报道了这一讯息:“在这座城市的西北角,狮子山要塞仍在中国军队的手上。那里的大炮依然在向日军开火”。

战斗到了最后一刻的狮子山炮台,给日本侵略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此,日军为吹嘘攻占南京的“战绩”而发行的明信片里,曾专门收录了狮子山炮台的照片。

在南京沦陷时期,狮子山炮台和江宁要塞别的炮台都被日寇彻底毁坏,江宁要塞最后一任总台长黄端,在1949年5月6日致南京军管会的报告里介绍“在日军占领期间,对要塞彻底摧毁,片瓦无存”。

1949年渡江战役后

狮子山炮台只剩部分遗迹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在“炮台的工事全被日军拆除”的狮子山炮台原址上,“筑些简易的工事”,列其为江宁要塞第一炮台。1949年解放南京时,因其可以封锁浦口码头沿岸,炮台又成为我军在浦口与下关间渡江主要障碍之一。当年4月23日南京解放时,狮子山炮台部分守军在地下党率领下起义,未向江面开一炮。

但国民党从南京撤退时把炮台各门火炮全部都带走了。新中国成立后,海防又得以迅速巩固,内陆江河要塞的军事价值降低,于是,狮子山炮台最终没有恢复,只有其遗迹曾长期保留在狮子山直至2001年阅江楼建成。目前,在阅江楼周边仍有少部分遗迹可寻。

胡卓然(南京地方志工作者)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