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故居 曾经毁誉参半 如今踪迹难寻

作者: 李剑茵 日期:2004.03.17 点击数:90
新京报

【作者】 李剑茵

【报纸名称】新京报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04.03.17

【版次】

【入库时间】20100601

【全文】

$F编者按$E $T对于李鸿章故居的寻访不如 说是对李鸿章在北京痕迹的寻 访。记者查阅了大量书籍资料,也 寻找了几处故居,但搜索过程的 艰难出乎我们的意料,故居和祠 堂都已被拆除,李捐建的安徽会 馆被修缮一新,却无法开放。整个 采访过程充满了遗憾,正如文史 专家谭烈飞先生所说的那样,这 些浪迹的消失,对于北京来说是 一种损失。$E$$ 感悟 北京$$ 北京“后街坊文化”的失落$$ 每次地理寻访都是一次新鲜的 体验。在老胡同、老院子,甚至老树 古藤下,都可能偶遇一位传奇老者, 听得一段传奇故事,体味一次胡同 里特有的人间气味。城市和人一样 有自己的个性。北京的个性就在这 悠长的胡同与灰檐灰瓦、朱门石墩 的四合院里,即使许多的四合院从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成了大杂 院,这种带着点沧桑意味的个性在 今天的北京依旧异常明显。$$ 然而走出四合院,再拐出胡同 到马路上,却又很容易忘记自己是 在北京。摩天高塔、霓虹灯、酒吧、咖 啡馆,还有后现代的建筑填满了人 们的视野,它们构成了这城市新的 符号、新的标识。也许再过些时候, 人们讲起北京,想起的就会是国家 大剧院或者首都图书馆了吧。$$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经济的快 速发展让全国各大城市都试图用各 种方式表达自己强烈的都市化和现 代化热望。在北京,“改造旧城区,规 划新北京”的呼声甚嚣尘上,大量危 旧房改造工程(又被百姓称作“民心 工程”)破土动工,大批现代化小区 形成,大规模的现代商业圈开始运 作。伴随其间的是,许多四合院、老 宅子在旧城更新中被成片拆除,李 鸿章祠堂和曾国藩故居身在此中便 未能幸免。$$ 传统四合院(有很多已成大杂 院)的逐渐减少,意味着更多人搬进 楼房后居住条件得到改善,但也许 县处其中的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 的生活方式和人际架构也正在发生 着改变,这也就是城市居住文化的 改变。$$ 前不久和古建专家王世仁老师 聊天,谈到新改造的南池子小区,他 说南池子小区的居住格局将会构建 出一种不同于传统四合院(大杂院) 的新型人际关系。传统四合院的邻 居之间最爱说的一句话是:“远亲不 如近邻。”同住一个四合院里的邻里 街坊,关上院里的大门有着一种大 家庭的亲密,人与人之间的空间关 系很自然地转变成了一种情感的关 系。但是关上各自家里的小门之后, 内外规范、人我分际的秩序又昭然 若揭。这种大杂院里的生活方式,既 有着人与人之间彼此有限的依存, 又有着中国传统人际关系中所谓 “有节制的呼应”。不知道有没有人 考证过,大杂院文化是否就是北京 人乐观、亲切、热情的文化根源,但 这种简单、温暖、纯粹的文化,大概 就是北京传统居住文化的魅力。$$ 当然,无论意味着什么,北京居 住格局或者说北京居住文化的变化 都是不可逆转的。那种四合院里将 天、地、人纳于门、院、屋的传统居住 文化的变异,已从人们搬进公寓式 单元房、现代楼群的那一天拉开了 序幕。楼房里的人们邻居意识相对 淡薄,这也必然会引发其他的社会 交往形式存在。我曾在采访金鱼池 小区时看见一大群住在里面的老 人,只要出太阳,一定会每天搬着小 板凳聚在一块儿聊天。我想,这就是 他们几十年住在平房里培育出的熟 悉而亲密的“街坊世界”吧。这种“后 街坊关系”在楼房里是一定不会有 的,在新一代的青年人当中更是不 会有的。$$ 一种新的居住文化──暂且可 以称做“后街坊文化”的居住文化, 就像公寓替代四合院一样,似乎正 在替代延续了几千年的四合院、街 坊邻里的传统居住文化。$$ 地理发现$$ 偌大北京城难觅李氏故居$$ 原本以为在北京寻访李鸿章的 故居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可一开 始的寻找却让记者有些迷惑与寂 寞──在北京居然找不到这个在中 国近代史中占据显赫地位同时也毁 誉参半的历史人物的居所。翻阅了 《李鸿章传记》与《李鸿章家书》,没 见到有关于李鸿章在北京故居的记 载。打电话问东城、西城、宣武、崇文 各区的文物管理部门,都说没有“李 鸿章故居”一说。最后在梁启超先生 所著的《李鸿章传》里发现了一句 话:李鸿章立在京师,常居于贤良 寺。$$ 带着这样一句话,记者的寻访 从贤良寺开始了。$$ 贤良寺:$$ 李鸿章在此辞世$$ 在东城区文物管理所,记者看 见的《乾隆十五年京师图》上,有“贤 良寺”的标识。$$ 贤良寺最早在明朝时是著名的 “十王府”,清朝年间,这里成了怡亲 王允祥的王府,允祥病故后,雍正为 了纪念他,将怡亲王府改成了贤良 寺。乾隆二十年,贤良寺迁建于冰渣 胡同路北。之后,贤良寺便成了外省 的朝廷大臣进京朝见的住处。李鸿 章第一次进京时便住在这贤良寺 里,之后的无数次进京,李鸿章也居 于贤良寺。$$ 1900年庚子事变之后,正在两 广总督任上的李鸿章从广州被调回 北京与联军议和。当时的北京城里, 外国联军宣布除了“两个小院落属 于清国政府管辖”之外,京城的其他 区域都由各国军队分区占领。联军 所称的“两个小院落”,一个是与联 军议和的庆亲王府,还有一个就是 李鸿章回京后居住的贤良寺。两个月 后,李鸿章胃血管破裂。当时在贤良 寺西跨院的卧房里,除了躺着的李鸿 章,还有等待他签字的俄国公使。$$ 1901年11月7日,李鸿章在贤 良寺死于钦差大臣任上。$$ 如今,在贤良寺的府址上矗立 着人潮如织的新东安市场,而据记 载,曾记载中国近代屈辱历史的贤 良寺早在民国时期就已不存在了。$$ 安徽会馆:$$ 修葺一新却无法开放$$ 在贤良寺寻李鸿章旧迹不得, 记者辗转得到另一条线索:1868 年,“剿捻有功”的李鸿章被慈禧召 进京加官封赏。仕途如日中天的李 鸿章与哥哥李瀚章提议淮军将领捐 建一座安徽会馆,馆址就选在明朝 进士孙承泽的后花园。当年建成的 安徽会馆有三路套院和一个花园, 每进院有北房7间、厢房3间。据 《北京的会馆》记载,安徽会馆里有 魁星楼、思教堂、奎光阁,还有戏楼 等建筑。$$ 1919年后,会馆将房屋租给了 市民,此后这里还曾被学校和厂房 所占据。2000年,宣武区政府投入 上百万元将原安徽会馆的戏楼部分 重新修葺一新。不过修好的戏楼现 在无法对外开放,因为这里的四周 都是密密麻麻的民居,连汽车都进 不来。听看门人说,以前戏楼里存有 李鸿章撰文的碑石,还有李鸿章吟 咏的一副对联:依然平地楼台,往事 无忘宣榭警;犹值来朝车马,清时喜 赋柏梁篇。据说后来在修戏楼的时 候被人用车运走了。$$ 西单李家老宅:$$ 历经变迁已易主$$ 一日与北京民俗学会冯其利先 生闲聊,从冯先生那里得知三位李 鸿章的后人:一位是中国驻联合国 前大使、前驻美大使李道豫先生,另 一位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李道增先 生,还有一位是中央戏剧学院教授 李畅先生。几经周折,记者联系上了 李畅。这位著名的舞台美术大师告 诉记者,李家在北京原本有些房产, 后因战乱等原因已经易主。现在的 西单北大街西侧还有一处李家老 宅,但已成了北京市自来水公司的 宿舍。据称这座老宅为李鸿章所置。$$ 带着李畅凭记忆画的老宅结构 图,记者来到了西单北大街57号。 眼前的老宅虽加盖了很多建筑,却 仍然可以轻易地找到原有格局。宅 子大门已变成了一个简单的豁口, 原来的花园里建起了一排西房,一 进院搭起了密实的砖房。变化最小 的是二进院,院落格局及院内老屋 都变化不大。听附近人说,三进院的 平房在上世纪70年代已被拆除了, 现在那里盖起了一栋二层简易楼。 在李畅画的老宅入口处原是马车房 和一眼水井,如今自然不见马车房, 而水井处连同周边区域已被自来水 公司租给了别人开餐馆,水井自然 也被埋在那餐馆底下。$$ 据李畅回忆,他小时候与曾祖 父李经畲曾一同住在这处宅子内, 这处宅子是高祖父李瀚章留下的宅 子。曾祖父李经畲民国时就在这间 院落里拒辞了日本临时政府殷汝耕 的邀请。也是在这里,曾祖父讲和了 梅兰芳和余叔岩的首次合作。$$ 在李畅赠给记者的《李鸿章家 谱》中,记者又发现了另外一段短小 的文字:李鸿章宗师表忠祠,1901 年冬,由朝廷拨款将崇文门外总捕 胡同(现西总布胡同)住宅改造专 祠。住宅是不是李鸿章的住宅没有 记载,祠堂却描写得颇具规模。记者 从东城区文物管理所的李仅录所长 那里得知,西总布胡同确实曾经是 有李鸿章的祠堂,但上世纪90年代 初已被拆掉。因为没有列入文物保 护单位,所以拆除的时候没有留下 任何照片或者图纸。$$ 难道李鸿章在北京的痕迹就这 样在现实中消散了?$$ 新北京观察$$ 北京的大与小$$ 杨黎(诗人,现居北京)$$ 大与小是一个相对的问题,我知道这句话并不需要我 在这里饶舌。我在这里饶舌的,是我自己的一个感觉。比如 我自己,一直就觉得别人看上去都比我大,特别是在电视 电影里面看。在十年前我是这种感觉,在二十年前我是这 种感觉,在现在──不好意思──我都还有这种感觉。二 十年前这种感觉显得我不太成熟,十年前这种感觉好像我 童心未泯,现在我还是这种感觉,就有点滑稽了。所以,现 在我才看起来大的东西都保持沉默。$$ 对城市我也是如此。$$ 我从一生下来,就生活在成都这个小巧的城市,并且 一直生活了25年,才第一次出远门。那是上个世纪八十年 代的事了,当时我首次来到北京。那时的北京和现在的北 京相比,还根本无法放在一个平台上。但是,当别人问起我 对北京的感觉时,我所说的还是“太大了”三个字,因为它 的确是太大了。我记得非常清楚的一件事,我问我的朋友, 某某在哪?我朋友告诉我,很近的,就在什么什么地方。后 来我和朋友一起去找某某,基本上用了一个多小时。我问 我朋友,这叫近啊?我朋友说,在北京,这就叫近。$$ 这是北京给我最初的印象,其实也是北京给我最大的 一个印象。2001年,我开始客居北京,有许多人问我对北 京的印象时,我的回答还是大。不同的是,以前我似乎是被 北京的大吓着了,而我现在却喜欢它的大。$$ 北京的确很大,但也非常地小。我到北京已经三年了, 我的感觉是,北京也就西坝河(我住的地方)、望京(万夏、 苏非舒住的地方)和亚运村(张小波、李亚伟住的地方)这 么大。相比现在的成都,我的活动面积不是增加而是缩小 了。在成都,我住在西边,却天天往南边跑。$$ 另外,就吃的方面而言,北京的大更让人感到满足。比 如在成都,吃得非常好,却非常单调,除了火锅,还是火锅, 其他菜系基本上很难找到。而北京不一样,它有火锅,也有 杭州菜、东北菜和韩国烧烤。至于这些菜做得是否地道,对 我这个外人它并不十分重要。反正在北京,我很少吃川菜。$$ 北京大,所以北京的机会也非常多。在某种程度上,大 和机会好像是联系在一起的。比如我刚才说的吃,就能够 证明这一点。只不过,它不是最好的证明。$$ 从一次饭局说起。那是我来北京没有多久的一次饭局。 一个比我早来北京几年的哥们为了给我介绍一些朋友,专门 为我设的局。那天的饭局有10来人,除了我熟悉的或者说听 闻过的几个人之外,还有三个女孩。酒过三巡,朋友为我介绍 那三个女孩,她们一个是山东的,一个是大连的,还有一个是 武汉的。突然之间,我感觉我置身在祖国的花丛中,幸福得无 比灿烂。说实话,就是这件事对我影响非常之大。也就是因为 这次饭局,因为这件事,因为天南海北的朋友,我才开始喜欢 上北京,喜欢它的大。这一点,成都是无法比的。$$ 比如在成都,我们也天天有饭局,饭局上也能认识一些 新的朋友。不同的只是,他们一般是乐山的,或者温江的,最 远也就是万县那边的。所以啊,成都就是再发展,再在地域面 积上靠近北京,再修多少高楼大厦,它也只能算一个小城市。$$ 而北京还在发展,北京还会越来越大。在北京的饭局 上,我还会认识许多地方的人。比如南京、广州、福建和东 北的,而一不小心说不定还会认识许多韩国的、日本的甚 至是法国的。北京越大,给我们的机会也就越多。$$ 另一方面,北京它再大,对于一个生活在它的局部地 方的人,比如我,它的小却永远不变。$$ 民间记忆$$ 这一片要拆了?$$ 宋大年(57岁;西四李家老宅住户)$$ 我们家是1955年搬到这儿来的,这儿住的全是北京市 自来水公司的职工。我听我父亲说,这宅子是李鸿章买下的, 后来又给了李瀚章他们家住。宅子有4个院儿,现在就我们这 个院的格局还没变。西边那一溜西房原来应该是个花园,我们 刚来的时候,还有假山、亭子什么的。上世纪60年代挖防空洞 的时候就不见了。我小的时候,这院儿里全是廊子连着,下雨 都淋不着。原来大门口有门楼,还有一上马石。听人说我们 这一片都要拆了,说是要拓宽马路,是不是真的?$$ 《走向共和》在这儿拍了几个镜头$$ 那女士(43岁;后孙公园小学工作人员)$$ 站在我们学校的楼上就能看见安徽会馆的戏楼。听说 这戏楼只是安徽会馆的一部分。2000年开始修这戏楼的 时候,胡同里没法运沙土、木料,施工队都是把车停在我们 学校,在我们学校围墙那儿开了一门,这么着才开工的。 2002年戏楼修好到现在都有整两年了,可一直没法开放, 胡同太深,边上都是民居,就这么搁着太可惜了。不过前几 年《走向共和》还在这儿拍了几个镜头呢!$$ 后人访谈$$ 要读好书,但不要做官$$ 李畅(74岁,李鸿章第五代侄 孙、李瀚章第五代孙;中央戏剧学 院舞美系教授,现已退休,国家大 剧院筹建组组长)$$ 问:世人对李鸿章的评价在 每个阶段都有所不同,这些对你 们家族有什么影响吗?$$ 答:从民国开始,大家对李鸿 章的评价就是持否定的态度,现 在好些了。要说起影响,以前家里 的人都很少提及这个,“文革”的 时候肯定是右派了。我的曾祖父 李经畲一直告诉我们,要读好书,但是不要做官。$$ 问:从家里的长辈口中,对李鸿章的记忆是怎样的?$$ 答:李鸿章的脸上有个坑儿,是和日本人签《马关条约》 时被人用枪打的。一直到他去世,这颗子弹都没有取出来。$$ 问:家里还保留了关于李鸿章的照片或者信札什么的吗?$$ 答:我这儿有一些照片,是我在台湾的姑妈寄给我的。有 李鸿章和李瀚章两兄弟的合影,以及我太高祖母的画像、我高 祖母的照片等等。书信之类的东西不在我这里。这其中大部分 在多年的战火、包括后来在“文革”中早就烧的烧,毁的毁了。$$ 问:现在李家后人的情况怎么样?$$ 答:家里的大部分人都在上海,也有在北京、南京、安 徽和国外的。主要在银行、科技、教育领域,有高级工程师、 科学院院士、外科专家等等吧。$$ 专家言论$$ 故居的消失是一种损失$$ 谭烈飞(北京史研究室主任)$$ 问:李鸿章的故居,包括他的祠堂,在上个世纪90年 代初期就已消失了,这是为什么呢?$$ 答:李鸿章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在 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痕迹。这些痕迹在现实中的消失,对 于北京而言是一种损失。同时,这也是北京在城市发展过 程中的某个真实的阶段。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始,北京城 市的发展,政治与人文的色彩淡化,经济驱动渗透到方方 面面。这也决定了那个时期北京城市的规划与建设在一些 地方造成了永远的遗憾。$$ 地理与人$$ 清末重臣李鸿章$$ 李鸿章(1823—1901)又名章桐,号少荃,安徽合肥人,清 道光年间进士。历任清朝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使、湖广总 督兼湖北巡抚、直隶总督兼北洋三口通商大臣、武英殿大学 士、文华殿大学士、总理衙门行走、两广总督等。著有《小苍浪 亭诗赋抄》一卷,门人吴汝纶辑有《李文忠公全书》一百卷。$$ 李鸿章去世后,梁启超称其“必为十九世纪世界历史 上一人物,无可疑也”。$$ 地理链接$$ 合肥李鸿章故居$$ 曾为李鸿章回乡居所,典型的江南清代民居建筑。故 居西侧尚存四进门,约50间房,现已对外开放。$$ 上海丁香花园$$ 丁香花园就是李鸿章的私家花园。为19世纪60年代 李鸿章聘当时的美国建筑大师罗杰斯设计营造。园中建有 三幢西式花园别墅,其中1号楼为李鸿章居住的丁香楼,2 号楼为19世纪后期美国式的别墅建筑。$$ 故居溯源$$ 李鸿章故居在北京已基本难觅踪迹。据相 关资料考证,和李鸿章有关的住所在北京一共 有二个,一是贤良寺,即今天的新东安市场,此 为当年李鸿章多次进京的居所;二是位于宣武 区后孙公园胡同的安徽会馆,为当年李鸿章提 议淮军将领所捐建。此外,在西单北大街还有一 处李家老宅院,据称为李鸿章所置,目前为自来 水公司宿舍;在西总有胡同还有一处李鸿章京 师表忠祠,现已不存。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