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一拳捶在李鸿章的奏折抄件上

作者: 白雁 日期:2012.01.20 点击数:30
现代快报

【作者】 白雁

【报纸名称】现代快报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12.01.20

【版次】第A16版(好书快读)

【入库时间】20120310

【全文】

  [内容简介]

  曾纪泽——曾国藩之长子,晚清著名外交家。光绪四年,曾纪泽奉朝廷之命,前往英法两国担任公使。

  两年后,曾纪泽被清政府紧急调遣到俄国任钦差大臣,开始了他一生最艰巨的使命——对俄谈判收回伊犁。经过近一年的外交斗争,他以大无畏的精神和机智灵活的策略,终于迫使沙俄修改了与原钦差大臣崇厚签订的“里瓦几亚”条约,收回该条约割让给俄国的大片国土,取得了晚清外交史上绝无仅有的一次重大胜利。

  [上期回顾]

  光绪五年八月下旬某天,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收到崇厚从圣彼得堡拍来的电报。这封电报一下子搅得大清朝廷乱了方寸。

  农历九月中旬,北京城正是“艳艳秋阳花正盛”的美好季节,而在万里之遥的河西走廊却已是“万木尽萧萧”的深秋景象了。不过,也正是秋高气爽的时节,更能使人领略到那种空旷深远、荒漠寂寥的边塞风光。

  这天,临近中午,有六七个特殊的人登上了嘉峪关的城楼。为首一位中等身材,年纪已六十开外。他天庭饱满,地阁方圆,浓眉大眼,鼻直口阔,配上几缕长须,堪称标准的美髯公。虽然他只穿便服,辨认不出品级,但人们远远地从他那一举手一投足的姿态、不怒而威的面容,便猜想到是个很大很大的官儿。此人便是威震华夏、名扬海外的朝廷柱石之一,陕甘总督、协办大学士、督办西北军务的钦差大臣左宗棠。

  左宗棠于光绪二年指挥十几万大军从关内挺进新疆,经过全军将士一年多的奋战,以摧枯拉朽之势,消灭了从浩罕国入侵并盘踞新疆达十年之久的阿古伯反动政权,使天山南北富饶辽阔的国土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左宗棠运筹帷幄、指挥调度全军进击的大本营就设在肃州。

  肃州位于嘉峪关以内十几里地。两地虽然近在咫尺,但平日左宗棠戎马倥偬、军务繁忙,没有闲暇来此地登览,只在刚到肃州那年,亲自视察关塞布防情况时,才莅临这里。今日不知何故,左帅兴逸遄飞,遥襟甫畅,登临城楼,流连忘返。他手持单筒望远镜,久久地远眺前方的原野山川、戈壁瀚海。

  “从这里到安西有多少里地”左宗棠面朝西北,指着那一望无际的莽原戈壁问左右。

  一位身穿五品官服、体态臃肿,但眼神看上去很精明的人走上前回答:“禀大人,这里离安西府大约五百里地。”

  胖官员是肃州的知州,早上听说总督大人来关视察,特前来陪侍。

  “离玉门关呢”左宗棠点点头,又问。“九百里左右。”胖知州回答也干脆。

  “那从这儿到哈密有多远”胖知州想了想答道:“卑职说不准,可能有一千四五百里。”左宗棠“嗯”了一声,又追问道:“哈密距伊犁呢”

  “这个……这个,卑职实在不知。”胖知州嗫嚅道,脑门儿上渗出了汗粒。

  “这不怪你,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嘛!”左宗棠宽厚地一笑。其实,他也是随便问问而已。作为一个领兵统帅,他已经不知多少次在作战地图上测量过从肃州到哈密、到乌鲁木齐和伊犁,甚至到南疆的阿克苏、喀什噶尔的距离了。

  不过,他还是基本满意胖知州的回答。于是,他笑着又给胖知州出了一道题:“俄国人霸占伊犁已经十年了,现在我们正跟他们交涉收回。假如他们蛮横不讲理,拒不归还,或是名义上归还,实则继续霸占我大片领土,逼我签约,你说该怎么办”

  “这个……此乃军国大事,卑职不敢乱言。”

  “但说无妨。”

  “依卑职之见,我们一定要让他们全数归还。不归还,就拒绝签约。不然,不然我们就武力收回。天理在我们一边。”“答得好!”左宗棠不禁脱口赞道。

  胖知州受到赞扬,胆子大了点。他向左宗棠提了一个要求:“我等悉闻总督大人不仅善于统将率兵,能征惯战,威扬九州,而且学识渊博,文才盖世,尤其是书法功底深厚,笔力雄健,名冠海内。何不为此关题一巨匾,日后悬于城楼,以昭世人,垂名千古”

  左宗棠微微侧目,冷笑两声:“阁下的恭维实不敢当。什么‘盖世’,什么‘名冠’,老夫怎能消受得起”胖知州顿时惶恐不安,脸色由红变白。左宗棠继续道:“不过,我倒是可以答应你,为此关题几个歪字。”

  胖知州立即转惊为喜,急忙叫人准备,当下就在关楼的一间阁屋内,摆开了笔墨纸砚。左宗棠挽起袖口,提起一管又粗又大的毛笔,饱蘸浓墨,凝神片刻,俯身在宣纸上一笔一笔,写下“天下第一雄关”六个大字。看那字迹苍劲洗练,刚柔相济,力透纸背。

  胖知州和众人围着题字赞不绝口:“从未见过如此神笔,如此神韵!”“照此放大,刻出匾来悬在城楼上,嘉峪关一定会骤然生辉,犹如给长城画龙点睛。”“恐怕当朝翰林学士也没人能及……”

  这当儿,从城楼下气喘吁吁地跑上来两个人。其中一个是守城的军卒,另一个是左帅幕府中一位参军。那位参军一进门便向左宗棠施礼禀告:“大人,刚才朝廷紧急文书送到,请大人回大营过目。”左宗棠应了声“知道了”,随即向知州和守城的军官告辞,下了城楼,乘车径返大营。

  左宗棠平日处理阅读公文的地方,是一间陈设简朴但却雅致舒适的书房。他从机要参军手里接过廷寄一看,原来是军机处密转的上谕,并附有李鸿章给朝廷的关于如何处理崇厚订约一事的奏折抄件,要求左宗棠连同上次的廷寄“一并妥议具奏”。

  左宗棠仔细看罢李鸿章的折子,目光久久停留在“先允后翻,其曲在我”八个字上。一股无名怒火,油然直冲脑门。“李少荃,真匹夫也!”他心里骂了一声,握紧的拳头重重地捶在李鸿章的奏折抄件上。

  左李交恶,疆臣不和,在大清朝的朝野已不是什么秘密。这两位封疆大吏,在一系列重要军国大事的战略方针和策略上,存在尖锐分歧。

  同治末年“海防”与“塞防”之争,是两人尖锐对立的重要表现。当时中国西北边防出现前所未有的危机。原中亚浩罕国军事头目阿古伯,趁我国边防虚弱,进入新疆,建立了残酷奴役各族人民的“哲德沙尔”反动割据政权,并投靠英国和俄国,图谋将新疆永久地从中国分裂出去。与此同时,俄国悍然出兵伊犁,诡称为中国暂时代收,一俟中国收复新疆,即可归还。左宗棠大声疾呼必须迅速加强“塞防”,力主西征,收复失地,不能因“海防”吃紧而放弃西北广大国土。但李鸿章在给朝廷奏折中却说:“徒收千里之旷地而增千百年之漏卮,是为不值。”“即使勉图恢复,将来断不能久守。”他力主裁撤已出塞或尚未出塞的清军,其裁撤之饷,匀作海防之用。在关键时刻,左宗棠上奏朝廷,痛陈利害。朝廷采纳了左宗棠的意见,光绪元年三月,任命左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于是,左宗棠以六十五岁高龄,毅然率军西征,经过两年多长途跋涉和艰苦征战,终于将天山南北广袤国土,除伊犁地区外,全部光复。

  而今,在收回伊犁问题上,李鸿章又放厥词,怎不叫左宗棠激起满腔义愤。左宗棠意识到,李鸿章位高权重,身为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在朝内的地位不在自己之下,李的话不仅能影响一大批地方官和朝中大臣,而且还有可能被最高掌权者采纳。他必须在给朝廷的奏折中详细剖陈自己的主张。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