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筹粮草李鸿章致信“管粮官”

作者: 李爽 日期:2013.10.16 点击数:20
辽沈晚报

【作者】 李爽

【报纸名称】辽沈晚报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13.10.16

【版次】第C09版:馆藏探秘

【入库时间】20131120

【全文】

“李鸿章函稿”卷轴。 省图供图

北国网、辽沈晚报记者在省图书馆采访时看到一批晚清重臣李鸿章的函稿(未刊),省图工作人员介绍,李鸿章参与清末政治、军事及外交活动数十年中,所作公牍函稿数量极丰,除已编入《李文忠公奏稿》、《函稿》者外,散藏各地公私藏家者数量仍不少,至今尚无完整统计。近年来,随着相关研究日渐深入,李氏著述及相关档案整理、出版十分活跃,而每批未刊史料的整理发表,均于清史及李鸿章本人的研究大有裨益。

这批总长十余米,高约30厘米,卷首李氏题诗末钤有“鸿章”白文方印已被装裱成卷轴的“李鸿章函稿”,被妥善存放在地下善本书库中。省图特藏部馆员王蕾介绍,另因此卷曾被日本学者稻叶岩吉(号君山)收藏,故卷首还钤有“君山精玩”朱文方印,后来被东北图书馆(今辽宁省图书馆)接收,收藏至今。

函稿为清史研究留下大量原始记录

这批函稿大致都说了哪些内容?其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呢?王蕾表示,谈及这批函稿的来历,还得从清朝末年的太平天国起义说起。

清咸丰年间,太平天国起义发展迅猛,势如破竹。咸丰十年,李鸿章统率淮扬水师,湘军占领安庆后,被曾国藩奏荐“才可大用”,命回安徽。曾国藩为尽速扫清皖境太平军,亲率大军进驻安徽祁门,不料被太平军“环绕祁门作大围包抄之法”而陷入困境,一连三个月从江西供应粮草的信道被阻,形势万分紧急。

省图收藏的这批函稿,正是李鸿章追随曾国藩驻军安徽时,为解燃眉之急,写寄江西“粮台提调”王必达(字霞轩)的亲笔信札,内容均关于湘军与太平军战事,及湘军内部筹饷筹款、购置军火、人事调动等情形,留下大量原始记录。

王必达,道光二十三年举人,咸丰年间任建昌太守。咸丰十年入曾国藩幕府,担任江西“粮台提调”,为曾国藩镇压太平军筹办粮台。李鸿章致王必达的这批信札,据卷首题诗(“咸丰己未正月奉和建昌行春原韵二首”)和王必达入幕府的时间,及第二十四函中“弟三奉寄谕,饬催统带水陆万人,驰赴镇江、上海援剿”等语推断,应作于咸丰十年至同治元年之间。

信札由王氏保存,后经装裱成卷,于同治十一年寄至河北,请时任直隶总督、驻节保定之李鸿章再加题识。李氏识语及题诗,现均存于卷内。

组建淮军镇压太平天国被誉“中兴名臣”

在采访中,王蕾表示,李鸿章与中国近代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业界对这位在晚清政坛纵横捭阖多年的重要人物,至今仍褒贬不一。

咸丰十年,太平军再次攻破江南大营后,清政府在整个长江下游地区已失去最后一支主力军。在太平军猛烈攻势下,江南豪绅地主纷纷逃到已经形同孤岛的上海。为了免遭灭顶之灾,在沪富绅买办一面筹备“中外会防局”,依赖西方雇佣军保护上海,另一方面又派代表前往安庆请曾国藩派援兵,先动之以情,每日泣涕哀求,言江南富绅盼曾国藩如久旱盼甘霖,继而晓之以利,说上海每月可筹饷六十万两,这对时感缺饷的湘军,不失为一大诱惑。在曾国藩与江南富绅的支持下,李鸿章便开始了淮军的招募与组建。

咸丰十一年夏,西乡团练头目得知曾国藩就任两江总督,安徽人李鸿章在幕中主持机要时,就公推曾任李鸿章父亲李文安幕僚的张树声向李鸿章、曾国藩上了一道禀帖,洞陈安徽形势,并表示了愿意投效的决心。曾阅后大为赏识,亲笔批示“独立江北,真祖生也”。由于庐州团练的这些基础和李鸿章在当地的各种关系,淮军的组建、招募比较顺利。

李鸿章首先通过张树声招募了合肥西乡三山诸部团练。接着,又通过前来安庆拜访的庐江进士刘秉璋与驻扎三河的庐江团练头目潘鼎新、吴长庆建立联系。潘、刘自幼同学,又同为李文安的门生,吴长庆的亡父吴廷香也与李文安有旧交,自然一呼而应。同治元年春节过后,淮军最早的部队树(张树声)、铭(刘铭传)、鼎(潘鼎新)、庆(吴长庆)四营(淮军四大营)即陆续开赴安庆集训。与此同时,李鸿章还命令三弟李鹤章回合肥故乡招募旧部团练,响应投军的有内亲李胜、张绍棠以及父亲李文安的旧部吴毓兰、吴毓芬等(这些东乡团练与西乡周盛波、周盛传兄弟的“盛”字营,均属第二批成军的淮勇,后由陆路陆续开赴上海)。

同治元年,编成淮勇五营,曾国藩以上海系“筹饷膏腴之地”,命淮勇乘英国轮船抵达上海,自成一军,称为淮军。李鸿章经曾国藩推荐任江苏巡抚,在掌握地方实权后,在江苏大力扩军,采用西方新式枪炮,俨然为新式陆军,使淮军在2年内由6000多人增至六、七万人,成为清军中装备精良、战斗力较强的一支地方武装(后来的淮系军阀集团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李鸿章到上海后,同外国雇佣军(后组建为常胜军)一同进攻太平军。

同治二年至三年,李鸿章率淮军攻陷苏州、常州等地,和湘军一起基本镇压了太平天国,暂且保住了即将崩溃的清王朝,因此被誉为“中兴名臣”。

北国网、辽沈晚报记者 李爽

延伸阅读访英期间吃“大杂烩”饭店新添“李鸿章杂碎”

北国网、辽沈晚报记者在省图采访时,专门从事古籍研究的特藏部馆员王蕾向记者讲述了李鸿章生平的一些传奇轶事。

还在与太平军作战期间,李鸿章就显露出他与清朝所有官员的不同之处,他对外国的科学技术和国内的经济活动有着极大的兴趣。最初的动机是他组建的淮军需要银两购买武器。当淮军在两岸布满太平军营垒的水道上成功地进行了大穿越,挺进上海,从而一举扫平了长江下游的太平军后,李鸿章利用上海富绅的银两引进洋人的机器设备,于1863年前后创办了中国第二个近代军工企业,上海洋枪三局(第一个是曾国藩1861年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还听说了一桩李鸿章的传奇轶事。 1896年,李鸿章访英,受到热情款待。在英国餐桌上有很多礼仪,如吃烤鸡先用叉按住,再用刀割,然后用刀摁住,再用叉戳肉吃。李用餐时直接用手抓鸡吃,举座愕然,但出于对李的尊重,也纷纷效仿之,从此,英国人吃鸡不再拘泥于刀叉。

访英期间,天天吃西餐,弄得李鸿章胃口大跌,于是他让厨师将西餐的原料和蔬菜和在一起,烧成了一锅大杂烩。餐桌上,扑鼻的香味使英国官员们垂涎欲滴,忙打听是什么菜。李答曰: “杂碎”,并示意他们尽情享用,结果个个赞不绝口,据说后来饭店的菜单因此而新添了一道菜,名字就叫“李鸿章杂碎”。

北国网、辽沈晚报记者 李爽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