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大冶铁矿:李鸿章与张之洞的一段纠葛

作者: 张实 日期:2006.05.15 点击数:10
黄石日报

【作者】 张实

【报纸名称】黄石日报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06.05.15

【版次】

【入库时间】20100601

【全文】

光绪十五年七月十二日(1889年10 月4日),从中南海勤政殿里传出了一道 重要的人事任命:调两广总督张之洞为 湖广总督。$$ 二十天后,八月初二,大清国的最高 决策者慈禧太后颁下一道懿旨,主要内 容是:肯定了修建铁路的重要性,此事 “造端宏远,实为自强要图”;采纳张之洞 的建议,修建从卢沟桥至汉口的铁路,派 李鸿章和张之洞会同海军衙门负责筹 办。此外,不言而喻的是:从天津至通州 的铁路停办。$$ 这道懿旨使延续了半年多的津通铁 路之争画上了一个句号。在当时的人们 看来,反对修津通路的守旧大臣们和主 持要修津通路的李鸿章是两败俱伤,唯 一的胜利者是张之洞。$$ 这一年,官居文华殿大学士、北洋大 臣兼直隶总督的李鸿章六十七岁,涉足 洋务已经近三十年了,堪称识途老马,只 是也渐渐沾染了暮气;比他小了十五岁 的张之洞,自从光绪七年出任封疆大吏 以来,锐意进取,正雄心勃勃地要干一番 大事业。$$ 李鸿章是中国铁路事业最早的鼓吹 者之一,早在1874年便在筹议海防时上 书朝廷,建议要在中国修铁路。1880年 在《妥议铁路事宜折》中,着眼于巩固国 防和便民利商,提出过一个宏伟的兴建 南北铁路干线的设想。$$ 李鸿章也是近代中国兴建铁路最早 的组织者和实践者。中国自办铁路始于 1881年末竣工的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 路。这条为运煤而设的专线,在李鸿章的 主持下,又先后延伸成开平铁路和津沽 铁路。至1894年甲午战争前夕,中国共 建有铁路400公里,基本上是在李鸿章 的主持和倡导下兴建的。$$ 然而,对于筹建卢汉路,此时李鸿章 的态度,实在说不上热情、积极。这时,他 正为津通路的停办憋了一肚子气。$$ 在铁路兴建上,李鸿章很谨慎,很讲 策略,耐心地一点点突破,循序渐进地向 前推进。上一年的九月,眼看津沽路就要 竣工了,李鸿章提出把铁路继续向京城延 伸,修建从天津到通州的铁路。京津之间, 人口稠密,商贸兴旺,铁路建成后客货流 量大,盈利必然丰厚。不想,又遇到了强大 的阻力,搁浅了。这一年的四月初八,当主 持海军衙门、负责有关洋务事务的醇亲王 奕■给他打招呼,慈禧太后要采纳张之洞 的建议时,他的第一个反应就是向朝廷摊 牌:修津沽路借的洋债怎么办?“今停津 通,则沽路自养不给,何从归本?”甚至以 老卖老地撂挑子,不干了:“鸿章年衰力 孱,万不能肩此重任,务求另派重臣督办, 免托空言。”$$ 李鸿章肚子里的气至少有一半是冲 着张之洞的。“另派重臣”云云,可能是对 朝延的一种试探,也可能是暗有所指。李 张二人,一位是元老重臣,一位是外电报 导的“政坛上冉冉升起的新星”,政见分 歧是常有的事,特别是涉及到与列强的 纷争,往往一个是主和派的代表,一个是 主战派的中坚。前几年的中法战争中,张 之洞出任两广总督,坐镇广州,殚精竭 虑,调度指挥前线的大军打了个大胜仗, 结果朝廷却采纳了李鸿章的主意,派他 与法国签订了屈辱的《天津条约》。由此, 两人之间的成见更深了一层。$$ 那些冬烘先生们反对修津通路,大 概不会使李鸿章特别感到意外。这样的 阵势他见得多了。什么“资敌”呀、“扰民” 呀、“夺民生计”呀,有的是坐井观天,有 的是道听途说,有的就是凭空臆想,毫无 根据,简直不值一驳。——让他在意的 是慈禧太后这位老人家。本来这事她是 同意的,就是因为皇宫里不小心失火,烧 了太和门,有那么几个人乘机一顿嚷嚷, 说这是老天爷不让修铁路,发出了警告。 她老人家就叫海军衙门和军机大臣“妥 议具奏”;按她老人家说的办,和醇王爷 几经磋商,把报告写好了,递上去了,她 老人家也没挑出个什么不是的地方,却 说这是个新事儿,要多听听,在京城里的 官儿们平常对海防的事不大上心,说的 话究竟还隔着一层,把你们的这些折子 发给各地的将军、总督、巡抚们看看,咱 们听听他们有什么说道。$$ 在指定发言的封疆大吏中,张之洞 迟迟没有表态。李鸿章倒是估计他不会 反对的,因为自从出任了山西巡抚以后, 特别是经过了中法战争,张之洞已经越 来越倾心于洋务了。令李鸿章没有料到 的是:张之洞主张要修铁路,但不主张修 津通路,却提出了一个在中原修卢汉路 的庞大计划;更令李鸿章没有料到的是, 偏偏是张之洞的这个方案博得了太后 老佛爷的青睐!这下子他似乎才明白:原 来老佛爷并不怕修铁路,只是不愿意支 持他李鸿章修铁路,而是要支持张之洞! 四月二十日,不服气的李鸿章在给从中 和稀泥的奕■的回信中,提出了质问: “这条路从汉口修起,轮帆如织,商贾如 林,与我先从津通路修起的作用是一样 的。而且通州、卢沟桥同样是在京城的大 门口,未必在通州修就遍地是谣言、人心 惶惶,在卢沟桥修就平安无事?”——明 知此事是老佛爷拍的板,这话听来,就有 点埋怨老人家处事不公、偏袒张之洞的 味道了。李鸿章扬言,对于张之洞有关津 通路的五点疑问,本来要“逐条驳斥”,想 到他也是为了对付反对修路的意见,才 放弃了与他争辩。话虽如此,李鸿章接下 去却坚持“于其紧要处,仍略作说明”,因 为“倘竟置之不论不议,知者以为优容, 不知者且以为认错,从此海署所奏之件, 竟不足为轻重矣!”仍然是要和张之洞一 较短长。所谓“海署所奏之件”,就是醇王 和李鸿章共同商量的意见,实际上主要 是他李鸿章的意见。如此措词,婉转地把 奕■和他绑在一起,多少有一些向醇王 激将和挑拨的意味;同时也不禁流露出 一股酸溜溜的味道:李鸿章感到他在老 佛爷那里已经“不足为轻重矣!”$$ 七月二十日,张之洞在接到湖广总 督的任命一周后,给李鸿章发去了一通 电报,言词很谦恭,很客气,明显是想缓 和关系,争取李鸿章的支持。首先说,我 这次调任两湖,可能是为了创办铁路,昨 天听到天津来的人转达了您对我的指 教,知道这次调动是您的推荐,使我感到 非常惶恐和惭愧。接着说,这次您的兄长 李瀚章到南方来接替我,广东方面的事 就有了依靠,我更是非常欣慰!套了半天 的近乎,最后才绕到正题上来:这次修路 的计划和办法,想来您已经筹划安排好 了,接着便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希望早些 得到明确、详细的答复:“(卢汉路)拟分 几段?期限几年?借款若干?如何分年归 还?此外指拨何款若干?拟筹何款若干? 直隶是否同时并举?鄂省是否由洞设局 分办?”关注的焦点,一是经费来源,二是 修路的分工和职权。$$ 第二天回电来了,一副公事公办的 冷冰冰的口气。李鸿章一开口就不领张 之洞的人情,申明你的调动是醇王主持 的,不是我的主意。对于张之洞提出的那 些问题,李只说我原来计划由汉口往北 修,王爷说是要两头分办,到中间再合 拢。除了同意湖北应该另行设立机构召 集公司外,其他借款、拨款等问题都推到 开办时再商量。$$ 这样的答复显然不能使张之洞满 意,过了三天,他又去了一个电报。他认 定李鸿章和海军衙门已经有了一个初 步计划,急于要知情,急于要介入。“朝廷 既令洞办此事,洞尤须作必可办成之想。 细章虽未奏定,公意中必已拟有大概,海 署亦必拟有规模。洞系在事之人,似可及 早与闻。敬当悉心筹度,稍效一得之愚。” 联系此后多年张之洞的所作所为来看, “洞尤须作必可办成之想”,也就是说,张 之洞的一切想法都是围绕着如何把这 件事一定要办成来考虑,的确说的是肺 腑之言;自然也有唯恐被人撇在一边、不 甘心被人任意摆布的成分。他还急着要 利用在广东等着办移交的几个月时间, 急着利用这里靠近香港的有利条件,及 早地进行筹划。$$ 急惊风偏遇着个慢郎中。李鸿章回 电明确告诉他,海军衙门还没有正式提 出报告,也没有另外议论过。对于他和奕 ■个别交换过的意见只字不提。只是一 味地推诿:推诿给朝廷,不知道朝廷会怎 样定;推诿给奕■,这事由王爷主持,他 还有许多顾虑;推给将来,等朝廷定好 了,等你到湖北去上了任,再一件件地商 量。最后还告诉张之洞:你不要性急,我 对你没有什么要隐瞒的。$$ 慈禧太后八月初二的那道懿旨,三 天后由李鸿章用电报原文照转给张之 洞,没有附加一字一词。总理海军事务衙 门关于此事的报告抄件,经过长途跋涉, 于九月七日才到达广州。$$ 九月初十,张之洞把自己酝酿的初 步意见正式写成为一份递交给朝廷的报 告:《遵旨筹办铁路谨呈管见折》。在这份 报告里,他否定了借洋款修路和从国外 进口铁轨的意见,提出先从筹集资金、开 采铁矿、炼铁、培训人员做起,制订了一 个“储铁宜急、勘路宜缓、开工宜迟、竣工 宜速”的“四宜”方针。其中一个核心问 题,是把创建钢铁工业作为修建铁路的 前提条件提上了议事日程。$$ 要采铁、炼铁,铁从哪里来?他这时 的初步打算是以山西、广东和湖北三省 之铁供铁路之用。他在山西当过巡抚,那 里每年按例要给朝廷进贡铁;他已做了 五年的两广总督,上个月还打了一个报 告,准备在那里建炼铁厂;他即将去湖北 上任,现在只知道“湖北大冶县,向来产 铁,该县近省滨江”,他已经在八月二十 六日电令湖北巡抚奎斌派人去密查,等 他到了湖北再进一步详细了解。$$ 还没有等到张之洞去湖北,洋务运动 的另一个重要人物——盛宣怀找上门来 了。他在京城当面接受了醇亲王的指令, 要他查勘大冶铁矿。十月初一,他给广州 的两广总督衙门发去了一封电报,告诉张 之洞:湖北的煤铁,过去请英国的矿师郭 师敦勘察过,如果要开办,仍请原来的经 手人办,比较容易一些。现在他先派比利 时矿师白乃富到湖北来帮助复查。$$ 盛宣怀勘察湖北的煤铁,是光绪三 年(1877年)的事。早在光绪元年的十二 月,直隶总督李鸿章、两江总督沈葆桢、 署湖广总督湖北巡抚翁同爵等联合建议 朝廷,委派盛宣怀办湖北矿务。当月成立 了湖北开采煤铁总局,设在广济的盘塘。 光绪三年六月七日,受盛宣怀委派的英 矿师郭师敦从阳新回来报告,认为阳新 龙港的矿脉“皆从大冶而来”,要求去大 冶进一步勘察。盛宣怀查阅了地方志,知 道大冶之北的铁山、白雉山都产铁,便同 意了。六月十三日郭师敦及其副手谭克、 派克等人,乘船到黄石港上岸,至铁山勘 察,取了矿样,八月到宜昌进行化验。十 一月十三日,盛宣怀亲率郭师敦等,在大 冶知县林佐的陪同下,复勘铁山铁矿,考 察了水路,并在黄石港、石灰窑沿江一带 踏勘建厂安炉的地基。当时盛宣怀曾有 将铁厂设在“黄石港东首半英里外”的设 想,并派人购得铁山铁门坎潘姓的山地。 光绪四年,盛宣怀开办大冶铁矿、创建铁 厂的方案未能得到朝廷批准,这事也就 不了了之,一拖就是十多年。$$ 这两次勘察,留下了郭师敦于十二 月十二日(1878年1月14日)在武昌写 成的大冶铁矿有史以来的第一篇勘矿报 告。报告肯定了三点:一、初步估算它的 储藏量约有五百余万吨,如果用两座炼 铁炉生产,“足供一百余年之用”;二、经 过化验,矿石含铁量为60%至66%,平 均含量为63%;三、矿石“净质内并无硫 磺杂质”,“足与英美各国所产上等铁矿 相提并论”。$$ 张之洞接到盛宣怀的电报后,并未 对大冶特殊关注,暂时还没有从他那个 “三省之铁”的思路里走出来。一个星期 后,十月初八,听说朝廷中又有人叽叽喳 喳地反对修铁路,张之洞给主管海军事 务衙门的醇亲王发了一个八九百字的 长电报,认为现在修路的大盘子已经定 了,千万不可动摇,极力进行鼓动。据张 之洞的后代回忆,张之洞对文稿的要求 很高,即使是电报,也往往亲自动手。这 份电报中有些文字,就很有个性。他认 为,财政虽然困难,决没有集中全国的力 量一年筹集不到二百万两的道理;中国 的铁虽然不精,决没有各省的矿石一处 也不能炼铁的道理。“晋铁如万不能炼, 即用粤铁,粤铁如不精不旺,用闽铁、黔 铁、楚铁、陕铁,皆通水运,岂有地球之 上,独中华之铁皆是弃物!筹款如能至三 百万,即期以十年,如款少,即十二、三 年,如再少,即十五六年至二十年,断无 不敷矣。愚公移山,有志竟成!”粗粗读 来,古文家的笔法,满腔炽热的情怀,一 股不可动摇的决心,十分可爱,十分感 人。稍一推敲,便会发现,这份壮志豪情 仅仅是建立富国强兵的主观愿望上,是 建立在单纯的逻辑推理上,缺乏对实际 的深入了解和具体分析。就创办钢铁工 业而言,不仅对于他个人,即使是对于整 个朝廷,整个大清国,也还是一个未知王 国。他这个洋务活动的新手,还没有摸清 水的深浅;他过高地估计了中央政府的 行政运作的效能,而对大清帝国衰朽的 程度严重估计不足。不久,就是此刻侃侃 而谈的财政拨款问题让他吃够了苦头。 而此时他甚至颇为轻松地说出了这样 的大话:“炼机造炉,每分不过数十万,多 置数处,必有一获。”$$ 十月初九,也就是张之洞发出这份 电报的第二天,和张之洞共同承担修铁 路重任的李鸿章,就开矿炼铁问题表态 了。劈头就以老前辈的口气毫不客气地 教训张之洞:“筹划开矿,炼成钢条,器款 甚巨,岂能各省同开?”接着,这位洋务的 巨头老辣地三言两语便把“三省论”推翻 了,给张之洞指出了华山一条路:你在广 东购买了机器,雇请了矿师,好像就应该 在大冶开办。贵州的铁厂很难办成,路又 远,你指望不着;山西的铁好,可惜没有 人主持。第三天,为了加重分量,李鸿章 又把这个意见告诉了奕■:“窃思粤既购 机炉,雇矿师,亟应就湖北大冶勘办。”这 里的“粤”,显然不是指代“广东”那个地 方,而是做过两广总督、现在还没有离开 广东的那个人。同时强调“西洋开矿至炼 成钢轨,节目甚繁,器款甚巨,岂能各省 同时并举?多糜费,少实济。”$$ 李鸿章有时候还是一言九鼎的,很 快,这个意见就变成了奕■的指令。十月 十五日,王爷回了张之洞一个电报:“阳 电备悉,炼铁之论可佩,余均意见颇同。 大冶下手,自是正办。”$$ 开发大冶铁矿就这样定下来了。接 着张之洞就致电海军衙门和盛宣怀本 人,要求盛在他路过上海时,去上海与他 面谈,详细介绍大冶的情况。$$ 大冶铁矿此后一百多年来的历史, 它在亚洲钢铁工业中的地位,它对于新 中国的重大贡献,无可争议地证实了当 年李鸿章选择的正确性。然而,当时促使 这位中堂大人如此抉择的,除了大冶的 丰富资源外,似乎还有别的隐情。$$ 老谋深算的李鸿章,面对开矿炼铁 这等从未经历过的大事,不像张之洞那 样只凭着良好的主观意愿一往无前,他 先要掂量一下风险,掂量一下成败得失。 关于炼钢制轨,他比张之洞要懂行得 多——他曾经告诉过张之洞,山西的土 铁修铁路用不上,铁轨不是铁而是钢;对 于将要面临的艰难险阻也比张之洞估计 得更为充分。在十月十七日给张之洞的 另一份电报里,多少透露了一些实情:他 首先告诫张之洞,从炼铁到制成钢轨、铁 桥、机车都不是容易的事情,这些年日本 的铁路发展很快,现在许多材料都自己 生产,惟有钢轨还是从西洋进口,这也是 迫不得已!他着重指出“大冶铁质好而无 煤”,要从外地运煤比较费事——这正是 日后长期困扰张之洞、导致铁厂亏损的 要害,此时就被李鸿章不幸而言中了。他 还慨叹“无款无人,从何下手?”他明确表 态:你既然在广东订购了采炼的设备,那 就应该把它运到湖北来试办。至于他自 己,则准备置身事外,恕不奉陪了。但是 话说得很婉转动听:“我和你的意见并没 有什么不同,惭愧的是我年纪老了,力量 也很薄弱,不能亲自看到它的成功了!”$$ 李鸿章关于设备问题的表态,不仅 代表他本人,实际上也代表他的老兄现 任两广总督李翰章。这年的腊月二十七, 海军衙门转来了一份李翰章的报告,并 征求张之洞的意见,铁厂可否移到湖北 来办?这在张之洞自然是求之不得。$$ 铁厂搬到湖北来办也定下来了。事 成之后,李氏兄弟之间有一番私房话。正 月初四,李鸿章在给老兄的一封电报里, 对此评论道:$$ “香复海署,抑扬铺张,欲结邸欢。即 准拨部款,恐难交卷,终要泻底。枢庭皆 知其大言无实也。”$$ 香指张之洞,字香涛;邸指奕■,尊 称醇邸。第一句是说张之洞给海军衙门 的回电中大做文章,说得很好听,不过是 想讨奕■的喜欢。字面上说的是王爷,是 不是也包括王爷背后的老佛爷?想来李 翰章一看就明白,这是提醒他,张之洞有 慈禧和奕■作后台。第二句是对事态发 展估计:就是同意了由户部拨款来办铁 厂,张之洞也完成不了任务,最后还是要 掉底子。第三句是说中枢大员们对张之 洞看法,实际上也是他本人对张之洞的 基本估价:断定这个人只能说大话,办不 成实事。进一步补充他对铁厂前途的估 计。这些话实际是向老兄交底:张之洞有 后台,正在走红,犯不着和他计较;铁厂 不会成功,我们离远一点。$$ 原来如此!这不过是中堂老大人的 金蝉脱壳之计。$$ 李鸿章奉命筹办卢汉路一场,只干 了这两件事:建议开发大冶铁矿,同意把 铁厂搬到湖北来办。$$ 春节过后不久,因为沙俄即将开工 修建西伯利亚大铁路,直接威胁着东北 这块满人老祖宗的发祥地,大清国朝廷 又决定缓建卢汉路,先修关东路。大清国 还是离不开李鸿章,他奉命督办关东路, 同时也带走了卢汉路每年两百万两的户 部拨款。光绪十六年三月初五,李鸿章告 诉张之洞,关东路明年兴工,每年两百万 造两百里;今年的两百万还是给你专办 铁厂,节约一点,大概也够了。关东路很 急,应该买西洋钢轨。将来你的轨造出来 了,自然也可以用,但是要随拨随付款, 划清界限。最后,他还没有忘记教训教训 张之洞:“轨用钢不用铁,希望你不要乱 说是铁的!”$$ 这一次笑到最后的是李鸿章。$$ 回顾这段历史,有关文献资料告诉 我们:在近代开发大冶铁矿的进程中,最 早发现大冶铁矿开采价值的是盛宣怀, 1889年建议开发大冶铁矿的是李鸿章, 决定在大冶开采的是奕■,具体组织开 发的是张之洞。$$ 开发大冶铁矿,是中国近代钢铁工 业发展的起点,由此展开了它在中国现 代化进程中艰难奋进、波澜壮阔的历史 画卷。$$ 开发大冶铁矿,电是黄石地区进入 中国近代史的起点,它为黄石发展成为 钢铁工业的摇 篮,成为共和国 的重工业的基 地奠定了基础, 确定了黄石地 区在国民经济 中的重要地位。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