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年后再相聚好一场李鸿章的大探讨

作者: 暂无 日期:2011.11.20 点击数:10
合肥晚报

【报纸名称】合肥晚报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11.11.20

【版次】第A15版(文娱新闻)

【入库时间】20120110

【全文】

这是一场严肃的研讨会,也是一场志同道合的老友会,学术观点交流,火花四射,聊天插科打诨,爆笑全场,让你感受不到一丝会议的压抑和局促感。昨天,“探索与自强——李鸿章学术研讨会”在李鸿章的家乡合肥召开,三十多位来自国内外的近代史专家在快乐的气氛中,探讨着这位在历史上有着诸多争议的历史人物,而距离上一次李鸿章专题研讨会一晃已是23年的时光……

片段一

讨论:李鸿章有没有收受俄国人的贿赂

深圳党校原副校长,凤凰卫视时事评论员刘申宁自称如今是个票友,对于李鸿章的研究已经是圈外人,而熟悉他的人都知道,刘先生已经研究李鸿章多年,是不折不扣的近代史研究专家。他曾收藏了李鸿章与幕僚的大量信件,这些珍贵的史料他都捐给了李鸿章故居陈列馆。“刘老师这次不能来研讨会,因为他生病住院了。”此前,李鸿章故居陈列馆馆长程红曾为刘申宁因病缺席而感到遗憾,但昨天的研讨会上,记者却惊讶地看到了刘申宁的身影,而他简短的发言,新颖的论题,迅速吸引众人目光,引起了研讨会上第一次讨论的高潮:李鸿章到底有没有收受俄国人的贿赂。

“李鸿章受贿问题现在是近代史上一个疑团,我呼吁大家能在这个问题上,进行一些探讨。在我看来,世界上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调查清楚受贿的事情,过去是这样,现在也是这样。”对于刘申宁的呼吁,曾著有《龙旗飘扬的舰队》等近代史著作的姜鸣立即予以了回应。他认为,关于李鸿章受贿的消息来源来自俄国人维特的回忆录,而这本回忆录是否真实仍然存疑,加上李鸿章后来对俄的态度,完全不像受贿后对待行贿者的态度。因此,他更倾向于李鸿章并没有收受俄国人贿赂的观点。

片段二

揭秘:李鸿章访美视频是爱迪生拍摄

身为中央电视台编导的张社生戏称自己“无心插柳”涉足近代史,引路人便是李鸿章。当年,他准备筹拍一部介绍李鸿章的6集电视片,为了这部电视片,他到各国寻找到了大量资料,追踪当年李鸿章八国访问的足迹。最后,电视片没有拍成,自己倒是因为写了一本书《绝版李鸿章》,被“圈”进李鸿章研究的学术圈里来。

“各个国家对于我们寻找李鸿章资料的态度是完全不一样的,有的对我们不理不睬,有的积极配合。从寻找到的资料中,我发现,其实李鸿章非常懂得外交艺术。比如他在英国访问的时候,也会抱起英国的小姑娘,抚摸她的头,说,呀,你真漂亮,好像洋娃娃。”张社生揭秘,目前,关于李鸿章访八国的视频,全世界共有三段,拍摄这三段视频的摄像师正是中国人家喻户晓的电灯的发明者爱迪生,因此视频的版权也属于爱迪生。当时,张社生准备重金买下视频,但是最终还是因为各种原因没有买下。张社生的话引来大家的兴趣,很多人特别想知道,到底这三段视频值多少钱?“反正比较贵,不过,你们李鸿章故居可以跟他们谈,美国人很喜欢吃龙虾,合肥小龙虾有名,请他们吃一顿,说不定价格能砍下来。”一句话,引来全场一阵爆笑。

张社生表示,最近他在准备拍摄一部6集的纪录片《晚清重臣》。他准备留3集给李鸿章,因为,在晚清时期,李鸿章是个太重要的人物。“观众对李鸿章也越来越感兴趣,曾经我在《子午书简》中做了一个8集的晚清系列,关于李鸿章的那一集收视率最高,这就是铁的证明。”

片段三

纠结、紧张、纷争的10分钟

在此次研讨会上,由于发言专家众多,主办方给每一位发言者只留了10分钟的时间。在10分钟的时间里,想讲清楚一个史学观点,并非一件易事,因此不少人发言时都会超时。基本上,遇到超时情况,在现场主持嘉宾的提醒下,发言者都会镇定地尽快叙述完论点,当然也有例外情况出现:

“我这十分钟让给你!”“我的十分钟也让给你!”“建议你开一个专场!”当张社生发言时,因为其新颖的观点和生动的讲解,引得其他专家的热烈响应,好几位专家一边鼓掌,一边笑称,愿意把自己的发言时间让出,而来自中国军事科学院战略部研究员刘庆更是提议,干脆开个张社生专场。

下午的上半场,因为主持嘉宾海军航空工程学院海军史演技所教授苏小东“心软”地“放”过了每一个超时的人,直接导致下半场发言时间紧张。为此,下半场的主持嘉宾安徽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施立业一开场就立下“规矩”:不超时鼓掌,超时就封杀。施立业刚立下规矩,那边发言的刘庆便表示抗议:“我要说15分钟,我不要你们鼓掌,你打断我,我就装作看不见,听不见……”这种“赖皮”的言论立即给现场“点了火”,大家就超时问题,展开了“唇枪舌剑”,让旁观的记者们也看得一身冷汗:这个10分钟,果然太纠结了!

片段四

回忆23年前的那场研讨会

“这个会我太想来了,不仅想听听业内专家关于李鸿章的新观点,也想会会老朋友,很多人,我们都是十多年没有见了。”会后,刘申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他看来,这时隔23年后再次重启的李鸿章研讨会机会难得。与刘申宁抱有相同看法的专家不在少数,广州暨南大学历史系教授冀满红发言的第一句话便是:“23年后,再次相聚,看到我们这些老朋友,都老了不少。”

为何时隔23年才重新开第二次全国性的李鸿章研讨会?作为合肥本地李鸿章研究的专家,合肥市政协文史委员会主任即兴发言回忆了关于李鸿章研究的变迁:早在1985年,合肥召开过一次刘铭传研讨会,那时因为李鸿章早被定性为“卖国贼”,是绝对不能拿来讨论的敏感人物。至于1988年,那场关于李鸿章的研讨会开得阻力重重,讨论的议题也仅仅定为《李鸿章与近代中国经济》。好在历史在不断进步,23年间,随着人们思想不断解放,史学界有越来越多的人站在客观的角度,给予李鸿章更加公正的评断,这才有了这次姗姗来迟的研讨会。

本报记者 王成丽/文 郑成功 陈晓夏/图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