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与张佩纶:从政敌到翁婿

作者: 暂无 日期:2008.09.16 点击数:40
合肥晚报

【报纸名称】合肥晚报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08.09.16

【版次】第C03版 (历史星空)

【入库时间】20101230

【全文】

李鸿章,一个在晚清政坛纵横驰骋四十余年的晚清军政重臣;张佩纶,一个“翰林四谏”,后来遭遇兵败落荒而逃的清流名士,他们之间究竟有着怎样错综复杂的情谊……从张佩纶三入李鸿章幕府,可以看出李鸿章与这位乘龙快婿不为外人所知的亲密关系。

1

张佩纶(1848-1903)字幼樵,号蒉斋,直隶丰润人。23岁中进士,1875年以编修大考擢升为侍讲,充当日讲起居注官。此时的张佩纶正是踌躇满志,满怀为国报效的热情。恰巧,当时的军机大臣李鸿藻因为政治斗争需要,将一批新进的御史、翰林团结在自己周围,以壮大声势。这批言官取法儒家传统,以刚正不阿、主持清议、议论时政、纠弹大臣出名,成为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张佩纶作为其中代表人物之一,与张之洞、宝廷、黄体芳合称“翰林四谏”。从此之后,张佩纶的名字便和“清流”联系在了一起,开始了他精彩而戏剧性的职场生涯。

19世纪60年代开始,清朝统治者的内部开展了一场自上而下地学习西方的运动——洋务运动。作为引领这场近代化运动的第一人,李鸿章无疑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其中,以李鸿藻为首的前清流,政治上趋于保守,成为洋务派的主要对立面。两派的对立让彼此争论不休,互相指责,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对那些清流派们颇为不屑,批评他们阅历太少,自命太高,只徒虚名而少实际,李鸿章更是在诸多场合表示了对他们的不满。他曾说言官制度最坏事,他们不分析国家的利害,往往随便找个主题,便信口开河,畅发议论。尽管李鸿章遭到了清流派的诸多责难,但言词犀利的张佩纶却从不攻击李鸿章,这要从李鸿章与其父张印塘的关系说起。

张印塘曾长期在安徽、浙江为官,与李鸿章结为至交。1879年,张佩纶生母去世,李鸿章看在与其父的交情上,赠千两白银作为奠仪。张佩纶感激万分,在日记中写道“先世交情之耐久如是,孤儿真感恩衔悲”。同年,张佩纶首次加入李鸿章幕府,成为高级参谋,深受李鸿章器重。尽管张佩纶没有代李鸿章处理过文案工作,但从他们之间频繁的书信来往来看两人交情不浅。从1879年-1897年的18年中,两人有着百余封信的往来,内容涉及中法战争、朝鲜事件等重大历史事件的内幕,看出两人有着深刻而坦率的沟通。

老谋深算的李鸿章从招募张佩纶入府的那一刻起,就怀有十分复杂的目的。除了爱惜张佩纶的才能之外,李鸿章也曾经在很多场合称赞其人品能力,认为“幼樵为人甚伉直”。人品和才能是李鸿章笼络张佩纶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但作为政治家的李鸿章对张佩纶还隐含着利用的意图。洋务运动前期,清廷军机处由沈桂芬、李鸿藻南北派“两大势力”所把持,沈桂芬对李鸿章多方制约;李鸿藻又思想保守,敌视洋务。如何摆脱这种被动局面,让李鸿章大伤脑筋。

2

1879年,张佩纶南下经过天津,李鸿藻给李鸿章写信,让他关照张佩纶,这件事成为二李结交的重要契机。在天津小住期间,李鸿章与张佩纶讨论水师将才、进退人事及北洋水师规模,并周览大沽炮台,在私下走得很近,张佩纶由此成为了李鸿章联络枢臣的中间人。正是有了张佩纶的穿针引线,自1879年后,李鸿藻不再与李鸿章公开为敌,其主持的筹建海军、设立电报局等一系列洋务措施都得以实行。1880年春,张佩纶还请李鸿章为其父撰写墓表。

1881年,中国的边疆危机日益严重,日本吞并琉球,并进一步觊觎朝鲜,法国在西南边境虎视眈眈。一向热衷建言献策的张佩纶对于海军的规章制度、组织方式以及沿海海防的布置都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对于海防,他建议朝廷在沿海地区设置四支水师,从而加强北洋海防,这正好与李鸿章筹建北洋海军不谋而合。1882年,他又就朝鲜善后事宜提出六条建议,得到了李鸿章的积极支持。在海军制度建设方面,张佩纶参加了李鸿章拟定水师规模和选拔水师提督的讨论,对《北洋水师章程》的形成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这一时期的张佩纶对李鸿章积极开展的洋务举措都基本表示了赞同。张佩纶还积极弹劾那些不称职的权贵,在朝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并得到了慈禧太后的宠信,可谓是春风得意,李鸿章对这时的张佩纶也甚是满意。

1883年,法国试图通过越南打开中国西南门户,中法战争爆发之初,朝廷内主战言论高涨。在分析了中法之间的形势优劣之后,张佩纶主张对法一战。这与李鸿章主和的思想产生了严重分歧,但张佩纶未屈服于李鸿章的意旨,坚持主战。政见的分歧没有影响两人的私人友谊,李鸿章反而对张佩纶不畏强权、据理力争的人格更加敬佩。年底,张佩纶出任总理衙门大臣,他两三天就与李鸿章通一次信,署中大小事情都逐一报告,几乎就像李鸿章派进总理衙门的眼线。清人李慈铭就说:“近日北人二张一李(指张之洞、张佩纶、李鸿藻)内外唱和,张则挟李为重,李则饵张为用。”

1884年,张佩纶被任命为福建海疆事务大臣,主持福建海防,筹措前线防务,积极备战。接受任命后, 张佩纶马上筹措防务,并致电李鸿章,说自己打算训练军队,并表示进一步考虑增购兵船、军械等事宜。由于书生从戎,张佩纶没有任何实战经验,不久在法军猛烈攻击下,福建水师全军覆没,张佩纶因此被革职充军。关于张佩纶在马尾海战落荒而逃的情景,张爱玲说他祖父在“大雨中头上顶着一只铜脸盆逃走”。值得注意的是,中法战争期间,李鸿章实际上是拒绝了张佩纶要他派军舰援闽的要求,对此张佩纶十分不满。李鸿章认为主动选择驻扎船政局而不是在福州本身就是意气冲动。但无论如何,事后给予张佩纶关怀的仍然是李鸿章。对此,张佩纶只能无奈而苦涩地接受这份关爱。作为清流,他没有“清到底”的气度,依附李鸿章这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也成了他后半生的选择。

3

在充军的日子里,李鸿章仍然十分关心张佩纶,给了他很多鼓励,并拿钱给他,叫他到那边照顾好身体,没钱花就找他。1888年,为了安置遣戍期满的张佩纶,李鸿章可以说是煞费苦心,先后托了很多关系,但由于张佩纶恃才傲物,树敌太多,最终都没有结果。然而就在这一年,李鸿章却将自己心爱的小女儿李菊耦许配给了张佩纶,由此可见对张佩纶的赏识程度不同一般。关于李鸿章为何要将爱女嫁给张佩纶的原因,有多种推测,有说是李鸿章爱惜张佩纶的才华,又有人说是李鸿章觉得马江之战愧对张佩纶,为了有所补偿,才作此决定。但无论如何,这段婚姻成为当时街头巷尾谈论的对象,话说当时的张佩纶已经是三婚,而且还是被革职的。这样的条件遭到了未来丈母娘的极力反对,但由于李鸿章爱才心切,加上小女看重未来夫婿的才学,这桩婚事也就定下了。当时人嘲笑道:“老女配幼樵,无分老幼;东床即西席,不是东西。”又有人作诗曰:“蒉斋学书未学战,战败逍遥走洞房”。尽管这桩婚事遭到了世人的嘲讽,但张李伉俪,感情甚笃。在张佩纶的日记里,常有“菊耦生日,夜煮茗谈史,甚乐”这样的记载。

做了李鸿章的乘龙快婿兼幕僚,张佩纶住在了天津直隶总督衙门,在幕府中的地位越来越高,成了李鸿章的高级参谋。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期间,李鸿章之子李经方企图出任前敌统帅,为张阻止,郎舅竟成水火,当时有“小合肥欲刃张篑斋”之说。张佩纶常尾随李鸿章左右,策划用兵方略,这也引起了一些人的嫉妒。御史端良弹劾张佩纶干预公事,对战争失败负有一定责任,朝廷遂于1894年8月下令将张佩纶驱逐回籍。这个女婿真是让李鸿章不省心,为了此事,李鸿章又是费尽心机。8月29日,李鸿章以张佩纶决不干预公事为由上折辩解,提出御史端良所参劾理由都是无根据的,与张佩纶素行相反。同时,李鸿章还搬出慈禧太后为其撑腰的话“张佩纶虽经获咎,无人议其品行之亏者,且以前曾备词臣,屡贡谠论,其操守清廉、品诣耿介为圣母所深知,亦海内所共悉,非臣一人所私言也”。但是慈禧太后并不是无限制地支持李鸿章,为了适当地压制李鸿章的气焰,慈禧太后仍然让张佩纶回原籍。对此李鸿章只能黯然神伤,但也看出两人翁婿情谊十分深厚。

此后的张佩纶仍然关心国家治乱兴衰,与李鸿章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义和团运动期间,张佩纶认清了形势,支持“东南互保”,主张与列强迅速议和,以便将损失降到最低限度,这与岳丈的态度一致。1901年,李鸿章被任命为议和大臣与八国联军交涉,他并以张佩纶“熟于交涉”为由保荐他,充任其随员。这是张佩纶第三次进入李鸿章幕府,继续为议和出谋划策。

纵观张佩纶与李鸿章的关系从政敌变成翁婿,可以说是极具戏剧性。不管是因为复杂的政治环境还是其他原因,让这两位原本属于不同政治派别的人走在了一起。但无论是政敌还是翁婿,两人一直都以师友相称。张佩纶三入李鸿章幕府的经历, 为他熟悉世界形势,了解中外实力对比提供了宝贵的机会。和李菊耦结为秦晋之好,也给晚年的张佩纶带来了欢乐和幸福,这些都让张佩纶对李鸿章抱有深深的感激之情。(本文照片由李鸿章故居陈列馆提供)

□帅艳华

3 0
相关文章